0557 乡人一心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乌衣巷里那种割裂一般的僵持,直接影响到整个都中的气氛。
在经历过最初的愕然冷寂之后,本就是权贵云集的乌衣巷,渐渐又恢复了以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只是较之以往有不同的是,行走在这街道上的人,神情大多隐晦莫名,似有一股暗潮在心内涌动,似乎随时有可能倾泻于外。
而且往年不乏人来乌衣巷,因为左近权贵云集,即便只是专访一家,往往也都顺道派家人往别家门前有所表示。可是现在,要去哪家直接便去,余者不涉。而眼下宾客往来最多的人家,一是已经挂起白幡白绫治丧的琅琊王氏,一是府前甲兵日趋强盛的丹阳公主府。
前往这两个府邸的宾客,占了往来乌衣巷的绝大多数,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眼下的乌衣巷内权贵门户只有这两家。而且这二者的宾客也都是泾渭分明,即便是道左看见,也都只限于眼神的接触,绝少有言语的交流。
沈家如今是外紧内松的局面,府邸周围肃杀静穆,府内气氛却转为宽松。
得悉消息的第一天,沈哲子在府内戎甲待变,可是从第二天王氏摆出治丧的架势之后,他心里便松了一口气,并不再苛求府内众人紧绷戒备。王氏甚至没有扬言要追究王兴之真正死因便开始治丧,最起码说明了王导暂时是没有用强逼迫的打算,而是从舆论上做手脚,将自家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这一点对沈哲子而言是有些不利的,他眼下是心有忌惮而不敢发动什么舆论攻势,正如王导为了要维持稳定而不敢直接与沈家撕破脸。王家的确死了一个人,这是其优势所在。
事情过去了两天,沈哲子开始接待宾客,家门一旦打开,拜帖便如雪片一般飞入。如今沈家早非政治上无前途又无作为的武宗门户,他家势位如果有所涨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许多人的利益。而受到他家波及的这个范围,便是所谓的政治圈层。
琅琊王氏之所以难对付,那是因为以他家为中心凝聚起来的政治圈层范围最大,也最高端。伤害了琅琊王氏,就是伤害了这个圈层的整体利益。那些圈层中人的反击,有时候较之琅琊王氏还要更凶狠。
首先登门的,自然是利害关系最深的吴中各家。这些人家各自都有大量的财货投注在建康城的建设中,可以说沈家势位的涨消直接影响到他们这些资产的安全和回报。是赚的钵满盆满,还是亏得血本无归,便取决于沈家在都中能否站稳脚跟。
这些人登上门来,首先迫切需要搞明白的是事情为什么突然会变成这样紧张?而如此紧张的局势,又会给他们在建康城的投入造成怎样的影响。
毋庸置疑,沈家便是这些人家在都中的主心骨。身为领袖,不止要享受别人的顶礼膜拜,让他们能够安心,也是沈哲子不容推却的责任。
所以,待到这些人汇聚一堂,沈哲子便出面讲起了原因:“早先我家一门生,本是琅琊乡人,家遭旧难,如今时过境迁,这门生做事也算得力,所以我助其兴复家业。然其旧产,多为乡人侵占,难免会生龃龉。”
“其中或有人家与王氏有涉,王稚陋不知自惜,白龙鱼服,没于乡内私斗中。至于其具体死因,我这里其实也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向诸位保证,如今外间流言说我陷杀王稚陋,那是污蔑。东南形势如何,诸位也都心知,凭其王稚陋一命,实在不足撼动大势,我也没有理由去轻犯其家。”
众人听到这话,虽然还是不乏忧虑,但也算是松一口气。倒也没有人责备沈哲子多管闲事,毕竟主家为门生撑腰,乃是大家族为家之道。若连这点担当都无,旁人为何要依附于你?更何况,说起来他们也算是沈氏的附庸,有一天或许也会需要这样的帮助。以此怨望,没有道理。
“原来事实竟是这样,如此看来,外间那诸多污蔑之言,俱为心怀不轨者抹黑驸马,其心可诛!”
众人纷纷愤慨说道,他们来这里要求的也不是一个真相,而是沈哲子对此的一套说法。至于这说法能否成立,那是沈哲子的事,他们只需要相信。
但在当中,也有一些人忧心忡忡道:“王门势大,积此宿怨总是不美,都内长久对峙,也是不利于城建。不知驸马可有良策,能够缓和此事?”
沈哲子在席中看了一眼说这种话的人,遇到问题要解决是人之常情,但眼下说来,则意义就有些不同,无非是希望沈哲子不要这么强硬,稍作低头势弱,以维系得来不易的局面。
对于这种想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沈家与王家直接杠上,他们这些人也要遭受波及。王导近来诸多布置不乏紧迫,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动摇这些乡人的信心,通过他们来对自己进行施压。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哪怕是一个圈子里混食,也难免会有保守的,会有激进的。
这话音刚落,未待沈哲子开口,席中已经有人反驳道:“我等吴中乡亲,素来便与伧子一水隔绝。北地动荡,伧子仓皇南来,屡侵乡土,他们又是什么讲道理的人?如今他家子弟不知自爱,自去寻死,又与驸马何干?眼下局面得来不易,若是因此无妄之灾而退,谁能保证伧子不会继续穷迫?”
沈哲子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语道:“内情究竟如何,与事者尚未深悉,都中谣言已是漫天飞舞,可见趁乱牟利之人何其多。这件事,虽是独涉我家,但难道不能予乡人们一个警钟?”
“兵祸之后,京畿大残。我家略积薄勋,大引乡人北来,愿以吴中资用而匡扶社稷,使我乡人俱能美于当时。只是如此一来,难免要积怨望。王稚陋何人?王门之内一庸夫而已,其人横死,于国何害?这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对我乡人积怨者,要借此攻讦我家,要将我吴人逐回乡土,要将社稷国器私弄于股掌之间!”
讲到这里,沈哲子脸色已经变得凝重起来,手掌重重拍在案上,凝声道:“今日不妨一言告于诸位,鄙人或是浅见,唯独血气盎然,守乡固土,义不容辞!但有寸进,不敢思退!人所恤者,唯此一命而已,乡人信我,是我家门之幸,无论来日局势将要何往,谁敢害我乡人丝缕,便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往生亦是如此!”
“今日兵甲陈于家门,枕戈待旦,便是要告于时人,有志者未可轻侮,未可轻污!俯仰无愧,害我者唯示以剑,绝无软语以求苟安!”
众人听到沈哲子这慷慨之语,或是神态激昂,或是横眉怒视于外:“北尘扰世,兴治乡土实在不易。我等俱都景从驸马北上,当此危难之时,唯并肩共立,不堕吴中志气!”
对于乡人们的表态,沈哲子尚算满意,他当然明白自己那几句口号自不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但却揭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时人对于吴人大举北来确是积怨良久,而除了沈家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门户既有能力又有态度,保护他们的利益所系!沈氏如果在建康站不稳,迎接他们的也绝不会是美好明天。
当然,打鸡血之外,沈哲子也要对他们交代一下当下的形势:“眼下局势,于我乡人尚算安全。一者谯王坐镇都南,舟船齐备,若真事有不济,退路无忧。二者虞公亲临石头,历阳庾使君旦夕可达京畿,进望可期!进退俱无阻滞,诸位归家安心以观,静待变数。”
话讲到这一步,众人已是完全安心下来,对于沈哲子的布置非常满意。他们也并不担心沈家关键时刻会抛弃他们,毕竟彼此的联合并不只是势位上的从属而已,商盟的存在已经让他们家业都紧密联合在一起,沈氏如果抛弃他们,沈氏如果抛弃他们,不独只是自绝于乡土,更是自断根基。
充分的信任,是建立在紧密联合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而言,沈哲子很清楚他家盘子虽然小,但稳固性较之王氏身边的青徐人家却是要强了太多。王导想通过强势的态度来动摇他这一方的人心,是不可能的,除非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激进手段。
但那种能力,王氏已经并不具备。单纯从京畿这区域而言,两家实力相比,沈家绝不是弱势所在!
乡人们得了沈哲子的交底,心绪已是大定,或是各自散去准备应变,或是干脆留下来共同面对。
随后登门的则是江夏公卫崇,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他的亲善故交。在这个时刻能够登门,哪怕什么都不说,本身就是意味着站队。
沈哲子明白,江夏公这是在投桃报李,他在皇太后面前举荐卫氏,并没有告诉卫崇,是避免挟恩邀宠之嫌。但卫崇如果连这一点都打听不到,那也干脆不要再奢望能做皇帝的丈人,回家洗洗睡吧。
卫崇的登门仿佛一个信号,随后陆续有人登门表示关切。如今时局中比较重要的几股力量,以籍贯而分,那就是王氏为首的青徐侨门,先帝扶植起来的豫州人家,还有异军突起的吴人。
但并不意味着时局只由这些人构成,其他尚有更多零散人家,只是因为欠缺一个整合和旗帜人家,而辗转在各方之间,同样不容小觑。
乌衣巷里那种割裂一般的僵持,直接影响到整个都中的气氛。
在经历过最初的愕然冷寂之后,本就是权贵云集的乌衣巷,渐渐又恢复了以往车水马龙的热闹景象。只是较之以往有不同的是,行走在这街道上的人,神情大多隐晦莫名,似有一股暗潮在心内涌动,似乎随时有可能倾泻于外。
而且往年不乏人来乌衣巷,因为左近权贵云集,即便只是专访一家,往往也都顺道派家人往别家门前有所表示。可是现在,要去哪家直接便去,余者不涉。而眼下宾客往来最多的人家,一是已经挂起白幡白绫治丧的琅琊王氏,一是府前甲兵日趋强盛的丹阳公主府。
前往这两个府邸的宾客,占了往来乌衣巷的绝大多数,以至于给人一种错觉,仿佛眼下的乌衣巷内权贵门户只有这两家。而且这二者的宾客也都是泾渭分明,即便是道左看见,也都只限于眼神的接触,绝少有言语的交流。
沈家如今是外紧内松的局面,府邸周围肃杀静穆,府内气氛却转为宽松。
得悉消息的第一天,沈哲子在府内戎甲待变,可是从第二天王氏摆出治丧的架势之后,他心里便松了一口气,并不再苛求府内众人紧绷戒备。王氏甚至没有扬言要追究王兴之真正死因便开始治丧,最起码说明了王导暂时是没有用强逼迫的打算,而是从舆论上做手脚,将自家摆在了受害者的位置上。
这一点对沈哲子而言是有些不利的,他眼下是心有忌惮而不敢发动什么舆论攻势,正如王导为了要维持稳定而不敢直接与沈家撕破脸。王家的确死了一个人,这是其优势所在。
事情过去了两天,沈哲子开始接待宾客,家门一旦打开,拜帖便如雪片一般飞入。如今沈家早非政治上无前途又无作为的武宗门户,他家势位如果有所涨消,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许多人的利益。而受到他家波及的这个范围,便是所谓的政治圈层。
琅琊王氏之所以难对付,那是因为以他家为中心凝聚起来的政治圈层范围最大,也最高端。伤害了琅琊王氏,就是伤害了这个圈层的整体利益。那些圈层中人的反击,有时候较之琅琊王氏还要更凶狠。
首先登门的,自然是利害关系最深的吴中各家。这些人家各自都有大量的财货投注在建康城的建设中,可以说沈家势位的涨消直接影响到他们这些资产的安全和回报。是赚的钵满盆满,还是亏得血本无归,便取决于沈家在都中能否站稳脚跟。
这些人登上门来,首先迫切需要搞明白的是事情为什么突然会变成这样紧张?而如此紧张的局势,又会给他们在建康城的投入造成怎样的影响。
毋庸置疑,沈家便是这些人家在都中的主心骨。身为领袖,不止要享受别人的顶礼膜拜,让他们能够安心,也是沈哲子不容推却的责任。
所以,待到这些人汇聚一堂,沈哲子便出面讲起了原因:“早先我家一门生,本是琅琊乡人,家遭旧难,如今时过境迁,这门生做事也算得力,所以我助其兴复家业。然其旧产,多为乡人侵占,难免会生龃龉。”
“其中或有人家与王氏有涉,王稚陋不知自惜,白龙鱼服,没于乡内私斗中。至于其具体死因,我这里其实也并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向诸位保证,如今外间流言说我陷杀王稚陋,那是污蔑。东南形势如何,诸位也都心知,凭其王稚陋一命,实在不足撼动大势,我也没有理由去轻犯其家。”
众人听到这话,虽然还是不乏忧虑,但也算是松一口气。倒也没有人责备沈哲子多管闲事,毕竟主家为门生撑腰,乃是大家族为家之道。若连这点担当都无,旁人为何要依附于你?更何况,说起来他们也算是沈氏的附庸,有一天或许也会需要这样的帮助。以此怨望,没有道理。
“原来事实竟是这样,如此看来,外间那诸多污蔑之言,俱为心怀不轨者抹黑驸马,其心可诛!”
众人纷纷愤慨说道,他们来这里要求的也不是一个真相,而是沈哲子对此的一套说法。至于这说法能否成立,那是沈哲子的事,他们只需要相信。
但在当中,也有一些人忧心忡忡道:“王门势大,积此宿怨总是不美,都内长久对峙,也是不利于城建。不知驸马可有良策,能够缓和此事?”
沈哲子在席中看了一眼说这种话的人,遇到问题要解决是人之常情,但眼下说来,则意义就有些不同,无非是希望沈哲子不要这么强硬,稍作低头势弱,以维系得来不易的局面。
对于这种想法,其实也没有什么好说的,毕竟沈家与王家直接杠上,他们这些人也要遭受波及。王导近来诸多布置不乏紧迫,目的自然就是为了动摇这些乡人的信心,通过他们来对自己进行施压。
有人的地方就分左中右,哪怕是一个圈子里混食,也难免会有保守的,会有激进的。
这话音刚落,未待沈哲子开口,席中已经有人反驳道:“我等吴中乡亲,素来便与伧子一水隔绝。北地动荡,伧子仓皇南来,屡侵乡土,他们又是什么讲道理的人?如今他家子弟不知自爱,自去寻死,又与驸马何干?眼下局面得来不易,若是因此无妄之灾而退,谁能保证伧子不会继续穷迫?”
沈哲子听到这话后便也笑语道:“内情究竟如何,与事者尚未深悉,都中谣言已是漫天飞舞,可见趁乱牟利之人何其多。这件事,虽是独涉我家,但难道不能予乡人们一个警钟?”
“兵祸之后,京畿大残。我家略积薄勋,大引乡人北来,愿以吴中资用而匡扶社稷,使我乡人俱能美于当时。只是如此一来,难免要积怨望。王稚陋何人?王门之内一庸夫而已,其人横死,于国何害?这只是一个引子而已,对我乡人积怨者,要借此攻讦我家,要将我吴人逐回乡土,要将社稷国器私弄于股掌之间!”
讲到这里,沈哲子脸色已经变得凝重起来,手掌重重拍在案上,凝声道:“今日不妨一言告于诸位,鄙人或是浅见,唯独血气盎然,守乡固土,义不容辞!但有寸进,不敢思退!人所恤者,唯此一命而已,乡人信我,是我家门之幸,无论来日局势将要何往,谁敢害我乡人丝缕,便是我不共戴天之仇!今日如此,明日如此,往生亦是如此!”
“今日兵甲陈于家门,枕戈待旦,便是要告于时人,有志者未可轻侮,未可轻污!俯仰无愧,害我者唯示以剑,绝无软语以求苟安!”
众人听到沈哲子这慷慨之语,或是神态激昂,或是横眉怒视于外:“北尘扰世,兴治乡土实在不易。我等俱都景从驸马北上,当此危难之时,唯并肩共立,不堕吴中志气!”
对于乡人们的表态,沈哲子尚算满意,他当然明白自己那几句口号自不会有这样大的号召力,但却揭露出一个事实,那就是时人对于吴人大举北来确是积怨良久,而除了沈家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门户既有能力又有态度,保护他们的利益所系!沈氏如果在建康站不稳,迎接他们的也绝不会是美好明天。
当然,打鸡血之外,沈哲子也要对他们交代一下当下的形势:“眼下局势,于我乡人尚算安全。一者谯王坐镇都南,舟船齐备,若真事有不济,退路无忧。二者虞公亲临石头,历阳庾使君旦夕可达京畿,进望可期!进退俱无阻滞,诸位归家安心以观,静待变数。”
话讲到这一步,众人已是完全安心下来,对于沈哲子的布置非常满意。他们也并不担心沈家关键时刻会抛弃他们,毕竟彼此的联合并不只是势位上的从属而已,商盟的存在已经让他们家业都紧密联合在一起,沈氏如果抛弃他们,沈氏如果抛弃他们,不独只是自绝于乡土,更是自断根基。
充分的信任,是建立在紧密联合的基础上。从这一点而言,沈哲子很清楚他家盘子虽然小,但稳固性较之王氏身边的青徐人家却是要强了太多。王导想通过强势的态度来动摇他这一方的人心,是不可能的,除非能有什么实质性的激进手段。
但那种能力,王氏已经并不具备。单纯从京畿这区域而言,两家实力相比,沈家绝不是弱势所在!
乡人们得了沈哲子的交底,心绪已是大定,或是各自散去准备应变,或是干脆留下来共同面对。
随后登门的则是江夏公卫崇,随之而来的还有许多他的亲善故交。在这个时刻能够登门,哪怕什么都不说,本身就是意味着站队。
沈哲子明白,江夏公这是在投桃报李,他在皇太后面前举荐卫氏,并没有告诉卫崇,是避免挟恩邀宠之嫌。但卫崇如果连这一点都打听不到,那也干脆不要再奢望能做皇帝的丈人,回家洗洗睡吧。
卫崇的登门仿佛一个信号,随后陆续有人登门表示关切。如今时局中比较重要的几股力量,以籍贯而分,那就是王氏为首的青徐侨门,先帝扶植起来的豫州人家,还有异军突起的吴人。
但并不意味着时局只由这些人构成,其他尚有更多零散人家,只是因为欠缺一个整合和旗帜人家,而辗转在各方之间,同样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