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过去不过去?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旗新兵的战斗力绝对不算弱小,这些人从**岁起就军事训练,十四五岁就成为正式的军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但是这些年轻的八旗兵无一不是占有广袤的良田,无一不是家奴众多,入关之后短短两年,享受了以前从来也没有享受过的好处,见到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财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身体反而没有以前灵活有力了,对于战斗也生疏了许多。
如果这些还不算是很大的诟病之处,战斗意志的直线下降则是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事情了。
在这些年轻人的少年时代,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条件更加艰苦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坚持下来过。可如今生活的好了,战斗意志和敢死精神反而大不如前,甚至连某些新附军也比不上了。
以前的八旗子弟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现在都是身价不菲家财万千,谁还舍得拼命?再者话又说回来,满洲人又不是真的无路可走了,干嘛真的要拼命?
太后可能真是回不去关外老家了,可不代表这些八旗子弟回不去,只要他们想回去,有的是法子和路子。带着金子银子和奴才们撤回关外,照样是吃稠喝油的好日子,照样是养尊处优的做主子,眼看着就要打不过了,谁还在这里拼命才是真正傻了呢。
大伙儿不是没有卖力气,也不是不为宫里的母子着想,可大势在这里摆着呢,一百个汉人里头也没有一个旗人,有多少条命够拼的?难道真的把所有地旗人都拼光?
在刚刚进关的时候,很多的老旗人就主张饱掠一次,后带着奴隶和财富回关外享福去。这关内的汉人太多了,不是旗人能够呆下去的地方。
可这种说法又有谁听了?一个一个都当自己个儿是雄才大略经天纬地的英雄,还想着把这整个的花花江山给占完了。旗人才有多少人口,怎么可能占地完?现在可好,又被汉人给打回来了。
趁着还有机会,赶紧回关外的,这个时候不走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再等的话,只怕是想走也不能走了。
前面地精锐战兵消耗甚大。赴死军又攻地急打地猛。战兵一退下来。这些八旗子弟临时组建成地队伍也只不过是稍微抵挡了一下。看到架势不对。发声喊往下退。
身后还有冀州城呢。又不是无路可退。只要进了城。有地是时间和机会从容跑路。至于这场大战。还有什么打头么?还值得打下去么?
在前期地激烈战斗中。八旗兵地战斗力不错。战斗意志同样顽强。可那些个老兵一消耗。轮到这些新兵出场地时候。怎么就熊成这样样子了?
别说是赴死军。就苏克萨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放着大量地新附军不用。特意从各地抽调来地八旗子弟。应该算是绝对地自己人了吧?可一上来怎么就都成了豆腐渣?
在这种节骨眼上。一个方面地溃败立刻就会招致全盘大乱。所以也顾不得许多了。直接就把督战队给顶上去了。
“后退者斩!”
“回顾者斩!”
这些年轻的旗人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想打了。也不是没有见过督战队,一看到这些穿黑甲的家伙,立刻就骂开了:“都滚蛋,你爹那时候还是我们家的奴才呢,拿了苏克萨哈地鸡毛当令箭,就敢对爷亮刀子了?”
“去他娘的,老子不干了,就是打也要先回冀州再说……”
残酷的战场纪律可不管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嘁哩喀喳就砍下来十好几个脑袋。
督战队人少,主要是震慑那些新附军,当面对八旗子弟的时候,这些跋扈地年轻人根本就怎么在乎这个。尤其是后头就有赴死军追着屁股的逼着,前边还有人催命,现在又见了红伤了人命,还能不急眼?
几个颇有身份地家伙互相一对眼色,齐齐的发声喊,居然和督战队动了家伙……
督战队地主要任务就是震慑,一看震慑不住了,也不可能和这么多人动手死拼,匆匆忙忙就让开了路。
前边一让,后面一逼,这些八旗子弟还不等战斗彻底打完,调头就往城里的方向跑。
右翼地溃败早就在预料当中,只是没有想到这些八旗子弟竟然如此不堪,这边还在打着呢,真正的胜负还没有全分出来,八旗兵不是彻底没有机会,右翼竟然溃了。
而且还不算是被赴死军打散的,完全就是自己乱的。
右翼没有抵抗到预定的时限,这是个很致命的问题。
“让吴克善做决死冲锋,”苏克萨哈当机立断就把蒙古轻骑给甩了出去当作挡箭牌,同时让正面和左翼急速互相靠拢,把整个右翼给割裂出去了。
在赴死军完全贯穿已经混乱的右翼之前,把剩余的力量尽可能的收缩起来,形成更加紧密的倒梭形,开始大踏步的往后急退。
日月血旗飘扬,旌旗所指,万众呐喊,整个右翼已经是一面倒的形势。
在追赶出数里之后,按照程子栋的指挥旗往正面靠拢,试图包围苏克萨哈的正面。
这个战术动作太过明显,而且苏克萨哈已经是惊弓之鸟,时时刻刻都在提防赴死军的合围,稍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飞速后退,想要包围他实在是太困难了。
程子栋的这个纰漏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了,左翼的蒙古轻骑不是没有一搏之力,甚至还时不时的主动攻击。若是当时的左翼能够做出适当的后退,苏克萨哈也许不会跑的这么快。
对于程子栋这个新指挥来说,还是有点不够沉稳。当然这也有李四的原因,若是当时他没有全部押到右翼上,而是继续在后面观望的话,绝对会弥补上这个不足之处。
阴差阳错之下赴死军没有取得应有地战果,只是一路狂奔追赶八旗兵。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左翼的吴克善才察觉到,原来是给苏克萨哈当挡箭牌了。主力都退出去老远了,蒙古轻易还在这边组织再一次的冲锋,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把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吴克善也是快要成精的老狐狸,看出架势不对之后,立刻就放弃冲锋,席卷起一路烟尘往北飞奔。
骑兵的好处不光是在于势若奔雷的急速掩杀和突破,还有一点就是来去的自如,尤其是在这种空旷无遮地大战场上,真要想走的话,很难有谁能把轻骑兵真正的留住。
蒙古轻骑忽剌剌地绕个回环的大圈子,不大的工夫就在八旗战兵身侧就超了过去,无论是赴死军还是苏克萨哈,谁也别想追赶得上。
只不过是两次面对面的硬冲,再有几次从侧翼斜面发起的袭扰,马步营就折损近半,追上追不上先不去说,是真追不得了。
拿骑马
真正的骑兵对冲,不光是需要勇气和果敢这么简单,术活儿。在这生死只是一瞬的冲杀当中,马步营几乎损失了所有地淮西新兵,而经验要丰富许多的护村队老底子的伤亡要小的多。
在这种眨眼就能见到生死的战斗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经验之谈,往往就是生存或者死亡的关键。
老路的嘴角上带了一道两寸多长地大豁口,面甲掉落下去一半儿,看似鲜血淋漓极为恐怖的“血盆大口”其实伤的并不算重,用老路自己的话讲“脑袋没有掉,就不算啥大不了的。”
苏克萨哈知道吴克善飞跑回去以后,也不得不佩服这个老狐狸地反应之快:“这老东西,跑的可真不慢呐,确实他应该策应我一下地……”
因为八旗战兵还保存了相当部分的战斗力,又是紧紧缩成一团,就好像是一个巨大地刺猬。虽然是败了,可还远远没有到崩溃的时候。
程子栋也不敢就真地不管不顾的穷追猛打,尽量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一小块一小块的往下啃,反正到冀州还有三十来里的路程,就是八旗兵再悍勇,也能被撕扯的皮开肉绽。
交替冲锋、轮番上阵的法子都用上了,程子栋的意图也很明显,是要碎剐了敌人。
这几十里的路程对于八旗兵来说,就是一个生死考验的血腥之路。明明知道冀州城就在身后不远处,却始终不敢发足狂奔,真要是不顾一切的调头就跑,立刻就会被赴死军给围了。
三面合围上来的赴死军如恶狼一般穷追不舍,时不时就能切下一小块来。
被分割开来的几十人或者上百人立刻就会狼群淹没,谁也不敢去救。救也没有用,反而会陷进去更多。
好在身后的冀州城是越来越近了,只要能回城里,就有喘息的机会。要不是知道还有路可退有城池可供坚守,说不准就真的崩溃了。
苏克萨哈也在极力的约束队伍,好在多的身经百战的八旗兵,要是那些新附军的话,只怕早就崩溃甚至倒戈了。不带那些数量庞大实际就是一个大包袱的新附军,绝对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
被赴死军敲打下来的“碎片”很快就被吃掉,八旗兵组成的巨大刺猬也明显在缩小,好在冀州城已在眼前。
看到希望的八旗兵奋起余勇,再次激战,试图把赴死军的前锋压回去,好有机会进城。要是等到赴死军的主力全部过来,可就更加困难了。
身后的八旗悍勇之卒还在厮杀,队前的人们猛然发现城门正在关闭。
城门要是关了,可就全完了。
清军立刻炸营一样大喊大叫:“狗日的,是谁在关城门?快打开,快打开……”
城门确实是在关闭,关闭城门的命令还是吴克善亲自下的。
率领骑兵抢先进城的吴克善,进城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死死把住城门,然后关闭。
在城外清军疯狂而又绝望的叫喊声中,吊桥高高树起。城门完全关死,上了三道铁门:,还格外加了道铁链子,然后就是砖石杂木齐下,把整个城门彻底堵死。
苏克萨哈知道城门关闭之后,并没有如何的惊慌,反而是镇定的安抚住下面地将官:“想是卓克礼图亲王惧赴死军趁机进城,这才闭了城门,你们也不必大惊小怪的。肯定是给弟兄们留下别处通路,我去问问从哪个城门进入。”
带了几十个亲兵,苏克萨哈拍马而去,来到护城河之外,对着城头上的吴克善气急败坏的大叫:“吴克善,你这是做什么?”
“传万岁旨意,”上头的吴克善不紧不慢的展开明黄绫子:“今社稷危机存亡之时,特命正白旗苏克萨哈等率族中子弟以御强敌,敌军退却朝廷自有封赏……钦此。苏克萨哈,听明白了没有,这是圣上的旨意,要你杀敌,你是不能退地……”
“好,我再抵挡一阵!”
苏克萨哈稳如泰山脸色不变,调转马头之后并没有回归阵中,反而是率领几十名亲兵打马如飞,往西而去。
抵挡?这个时候了还怎么抵挡?
狗屁的圣旨,绝对是慈宁宫大佛堂那个女人的歹毒主意。这是要他苏克萨哈死呢,再要抵挡地话,苏克萨哈就真成傻子了。
趁着城下的八旗军还有点力量,还能稍微抵挡一下赴死军,还是赶紧跑吧,这个时候再不跑,等赴死军的主力到了,连个逃跑的机会也没有了。
苏克萨哈算是看明白了,这一战摆明就是要他来送死的。若是兵败自然不必说,绝对是要他死。若是侥幸打胜了,他也没有活路。
现在这样烂的大局之下,无论如何的不可能真正打败赴死军了。冀州是京城地最后一道防线,就算能够挡住赴死军也是一时而已,八旗兵肯定还是要撤回京城的。可他苏克萨哈手里攥着的人马比京城的兵力要多很多,太后对此深有忌惮,还能不怕他苏克萨哈成为第二个多尔]了?
派遣嫡亲的吴克善来“助战”,这本身就有问题,怎么以前就没有看出来呢?
苏克萨哈是太后从多尔衮手里挖墙角挖过来的,可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信任过,即便是在这个危机的情况之下,也始终是留了一手时时刻刻地提防着。更何况是在这兵败之际……
纵马疾奔的苏克萨哈忽然意识到,这个太后其实并不怎么在意大清国能够如何如何,一直都在清洗各方势力,这一回又借赴死军的刀把苏克萨哈给除了。
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关外她肯定是回不去了,京城也可以肯定是守不住地,难道是……
现在的苏克萨哈已经没有心思想这么多了,连身后地队伍也撒手不管,只想赶紧离开这个危险地带,然后找机会回到关外……
前方一败,至少还有冀州这个根基,这也是八旗兵能够坚持一路退却而不崩溃的根本原因。好不容易在赴死军不断地掩杀之中到了冀州城下,吴克善竟然把城门关了。
所有人立刻就头皮发麻,要不是苏克萨哈井然有序的安抚并且上前咨以详情,只怕这些兵丁立刻就要崩溃。
可上去地苏克萨哈竟然跑了,连队伍也没有回。
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之后,很快就明白过来,苏克萨哈临阵脱逃了!
虽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可城门紧闭主帅跑路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娘的,这是逼咱们送死呢。”
“大伙儿都跑吧。”
前有坚城难入,后有追兵似狼,而且主帅都跑的没有了影子,这仗还怎么打?
好几千人也不骂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应该骂谁,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只是下意识的赶紧逃跑。
后头赴死军的大旗都能看到了,不跑
何?
几千精锐集体崩溃,确实是蔚为壮观。这一路连杀带跑的几十里路程坚持下来,早就跑的两腿发软气喘如牛,肺叶都要从胸腔子里跳出来一样。气还没有喘几口,就又要跑。
这一会要往哪里跑,要跑到哪里去,谁也没有一个准数,哇呀哇呀的满山遍野就放了鸭子。
追赶上来的赴死军显然没有想到会是如此这般的情形,虽然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可并不妨碍对这些已经失去指挥没有建置之敌人地截杀和追击。
如血的夕阳落下,冀州城下的杀戮已经进入尾声。
赴死军的体力同样消耗巨大,除了格杀近距离的敌人之外,已经很难追上这些玩儿命狂奔的旗兵。在追杀过程中,马步营战果空前。
催马过去,随手一刀而已。这些溃兵早已经崩溃,鲜有回身抵抗者,只是疯狂的奔跑,试图逃出生天。
人力终究跑不过战马,轻而易举地追上之后,就可以一刀毙命。
由于过度的奔跑,很多人已经虚脱,不过是一股子求生的欲念支撑而已。虽然早就跑炸了肺,口鼻之中满是淋漓而下地血沫子,可还是在奔逃。直到骑马步兵追赶上来,这股求生的欲念才彻底崩溃。只要马蹄声在身后响起,就软软的倒在地上,口鼻黑血狂喷,空洞的双眼麻木的看着,好像根本就看不见已经靠近的敌人,只是为了把眼睛尽量睁开一样。
不必骑马步兵动手也活不了多久了……
当李四赶上来的时候,费了好大地劲才看明白了这里头的玄机。
冀州之战集中了清廷所有能够机动的兵力,甚至还从京城一代抽调补充,可所有人都明白,这对于大局已是无补。无论清廷如何挣扎,大局都已无法改变。
其实早从多尔衮死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种局面。若是清廷能够联合老派的满洲勋贵的力量,同时和阿济格之间达成妥协,或许还真有划地而治和赴死军对抗的实力。
可阿济格个人的野心,还有孝庄一心要清楚所有潜在威胁,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无法实现互相妥协。而孝庄连济尔哈郎等老派满洲势力一起算计地毒辣,更让北京陷入空前的孤立。
而老派的满洲势力则先一部退回关外,可想而知他们在做什么,他的算盘也是昭然若揭。
抛弃北京,在关外扶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这些老派勋贵以议政的形势瓜分权利。
和济尔哈郎之间地妥协失败之后,孝庄绝对看到了这一点儿,再加上北京早就已不可守,她们母子的退路肯定是要考虑地。
退回关外?显然已是不可能了,关外已经是济尔哈郎等人的天下,很快就要彻底回到努尔哈赤以前地时代。绝对无法容忍福临这个小皇帝的存在,即使是做傀儡也不行。
孝庄若是甘心做傀儡地话,就不会处心积虑的算计多尔衮了,再加上她和老派满洲勋贵之间的根本矛盾早已不是个人之间的冲突,所以她早就回不去了。
不管苏克萨哈是胜是败,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今日的这场算计只不过是借赴死军的刀杀苏克萨哈的人而已,同时也消耗了赴死军部分力量。
“传令路涧,西路军必须突进,无论对姜做出多大的让步,必须突进……”
当这个命令传达出去以后,才受到西路军方面的确切战报。
一直阻拦在路涧当面的清军在急速收缩之后,大踏步的后退,双方激战数场,都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而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吴三桂的先锋击败了阿济格的援兵之后,比赴死军的进展要快的多,两天工夫就和路涧实现在真正的夹击姿态。
路涧本就占据了上风,吴三桂精兵的突然杀入,立刻就引起清军的崩溃,战斗进行的毫无悬念。
让路涧没有想到的是,突然杀入的吴军来的快去的更快,击败一直和路涧纠缠的清军之后,连修正都没有,立刻就抽身回去,顺着原路后退。
路涧继续挺进,阿济格不得不把少的可怜的兵力再分出一部分来拦截。
还不等西路军和阿济格部展开战斗,晋地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兵力上的悬殊,阿济格被“内线作战”的姜击败。试图趁乱逃走的阿济格已经换上了小兵的衣裳号坎,可还是被“老熟人”姜找了出来,一刀砍下了脑袋……
对于吴三桂的突然返回,完全就在李四的预料当中。瞒天过海的诡计不可能骗地过豪格多久,吴三桂这么火急火燎的赶回去肯定是受到了豪格的打击。即便没有豪格在陕南一代的进攻,吴三桂也不大可能真正介入到山西,他只是尽快击败阿济格然后抽身南下,吴三桂还需要个和赴死军的缓冲地带呢。
在西路军的战报当中,再一次出现了孔有德的名字。
还是这个孔有德,一力主张西路军继续前进,至少要进展到太原府地北部,出倒马关之后从侧翼杀出,彻底堵死京城的后路和侧翼,断绝京城鞑子借道长城隘口逃跑的道路。
这个战略构想确实是极具杀气,也有很大地可行性,可这里头还牵扯到和姜的关系,这种事情路涧就做不了主了。
吴三桂急匆匆的撤出以后,晋南和晋中南部,就已经在赴死军的马足之下,算是实际控制范围了。可大同府和太原府北部都是姜的实际控制范围,赴死军要想出倒马关的话,肯定要在太原府东北路过,甚至还要擦着大同府的边界。
不管赴死军是要做什么,姜绝对会多长几个心眼儿地。赴死军的一路人马如此靠近,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举动了,姜会轻易允许?若是不允许的话赴死军是不是就要和盟友撕破脸皮?
这种事情必须请示忠诚伯的,路涧办理不下来。
“备马,我要前往西路。”
中路的敌人已不存在,冀州城池虽然依旧,可再也不能阻挡赴死军的脚步,是时候给这个大战略补充上最后一个环节了。
当天晚上,李四率人离开中路正面,星夜西奔而去。
冀州城已是空虚至极,赴死军修整一个昼夜的同时,积极做着强攻地准备。
预定的战斗还没有开始,甚至连队伍都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冀州降了。
原本以为在清廷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会有场血腥惨烈的大战,程子栋也做了精细周密地安排,还真的是准备一逞威风打一场精彩地,想不到冀州竟然降了。
在吴克善进入冀州的第二天,就把能够带走地财富洗劫一空,然后呼啦啦的继续北退。
冀州城中有没有吴克善地这点人马并不是很重要,空虚的城池已经不可能阻挡赴死军
脚步。吴克善也很明智的放弃了这里,带着他的本个干净。
吴克善一走,城里所剩无几的旗丁立刻就面临没顶之灾。很快就被老百姓和部分新附军剿杀干净,地方官装模作样慷慨陈词一番之后,剪下了辫子,率百姓开了城门。
因为已经经过了休整,所以没有必要做过多的逗留,留下少量人手维持住局面之后,大军继续北伐。
这都打的北京的南大门了,说什么也不能停顿的。
现在的赴死军已经是天下人瞩目的焦点,万众期心的所在。当然这和赴死军取得的胜利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关系,人们关心的不是赴死军的胜利和忠诚伯的辉煌。
赴死军已经胜的太多了,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不拿这个当怎么个了不起的事情。反正赴死军的功勋已经足够多了,也不在乎多一笔少一笔的。忠诚伯的人望和威风已经没有再提的必要,还有谁能比的了?早已经到了不再需要用胜仗来装填脸面的地步。
人们关系的不是赴死军也不是忠诚伯,而是北京。
尤其是兴武朝和南都百姓,对于赴死军尤其是中路军的关心远胜其他。
只因为中路军距离北京已经太近了,近到了大门口的地步,近到了再迈一步就登堂入室的地步,想不关心都不行。
北京城,大明朝的故都,大行崇祯皇帝殉国之地,大明朝最大的伤疤就在北京。
甲申之变,闯军破京,崇祯殉国。紧接着就是满洲人入关,然后就是一连串让人目不暇接的剧变。一直蜷缩在关外的建州女真以势如破绣之势,迅速席卷,如大火一般无人可挡。
直隶沦陷,山西沦陷、河南沦陷、山西沦陷……还有山东,还有淮河两岸,满洲人的兵锋竟然无人可当。数以万计的人马争先恐后的投靠,各实力派无不望风而降。
曾席卷天下地李闯,也是有百万之众的,在辫子兵面前竟然也是不堪一击。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铎就从山西转战而来,历经山西河南而至淮扬,手中的三几万(一说是两万——作者按)不仅没有丝毫折损,反而暴增为二十万大军。
一时间,汉家气运衰微到了极致,处处都是绝路处处都看不到希望,在一个又一个英雄倒下之后,站立着的是一群又一群的奴才。
三千年的气运仿佛已经到了尽头,在人们地惶恐和极度不安当中,忠诚伯和他的赴死军终于横空而出……
经淮扬而历南都的大战就不必说了,忠诚伯地勇气和赴死军的强悍已经不必再用任何语句来形容,这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情。
关键是忠诚伯给了大家一个希望,给了人们一丝光亮。
在处处沦陷处处绝望的时候,有一个英雄至少还有一个英雄在奋力拼杀,不计一切的要把这沉沉黑幕撕扯开来。
这个英雄就是忠诚伯。
若说扬州之战只是忠诚伯崭露头角的开始,紧接下来的南都大战则给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原来不是真地四面绝望,也不是真的八方无助,这不是还有赴死军的么,还有忠诚伯的么……
人们深信只要忠诚伯还在,这大明的江山迟早都会光复,鞑子就蹦不起来。
而忠诚伯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每一次都把不可能化为现实,在带给大家更大希望的同时,也让同胞的脸上再次有了光彩。
“我就说了,咱们泱泱大国,怎么能叫小小的鞑子骑在脖子上拉屎?世无英雄?那忠诚伯是啥?赴死军是啥?”
“三千年地传承,三万里的河山,亿兆同胞,不可能打不过鞑子。满万不可敌?鞑子自己相信吗?”
“北都,赴死军的前脚已经踹上了北都的院墙了……”
“只要赴死军光复了北都,也算是功德圆满,大行皇帝托孤托国的重担也能卸下来了。”
一说到北都,每个人眼里都放着光彩呢。
大明朝素有天子守国门地传统,北都这个靠近边塞的都城怎么看都是凶险地很,可有天子在国门上守着,总是有一份安全感的。只可惜,大行皇帝殉国了……
现在有了赴死军,打败鞑子什么地已经不算什么惊天的伟业,大伙儿对于赴死军地能力从来也不会怀。只是期盼着忠诚伯这最后的一下子,看看这个只手擎天力挽狂澜的英雄究竟如何华丽的完成这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复北都哇这可是,等于再造大明朝了,如此的英雄人物,在如此最为关键的最后时刻,究竟会焕发出怎么样的光彩?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
即将在北都开锣唱响的,必将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华丽大戏,人们等着盼着的就是要看这最后的完美收官呢。
而忠诚伯也知道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把一记炸雷送到了兴武小朝廷的案头。
“奏请天子守我国门!”
这可真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李四怎么在这时候想起这个了?
天子守国门确实是大明朝的一个优良传统,也颇为人们所称道。可这个时候怎么守国门?
是,赴死军是要打到北都了,从目前的局势看,拿下北都也没有什么悬念。可天子怎么过去?是带着文武群臣全套班底过去?还是行迁都之举?
无论淮西还是河南,甚至是现在已经实际占领的北直隶,上至知府下至看城门的,哪个不是赴死军的人?朝廷什么时候插手进去过?
在这些地域之内,都知道有忠诚伯,谁还记的朝廷?
无论率群臣北归,还是迁都,铁定是落在他李四的手掌之中。就算他李四对朝廷忠诚的都没有边儿了,君君臣臣还不都得观其脸色仰其鼻息?
要是这么干的话,李四可真的成为凌驾于兴武小皇帝之上的太上皇了。
绝对不能把朝廷放置于李四手掌之中,这是每一个人最先想到的。无论是老派的学官还是新锐的东林人,观点惊人的一致。
可要是直眉白眼的说不去,肯定是露怯,李四在那边一宣扬,朝廷的脸面皇家的体统还要不要了?
就是素来对大臣们言听计从的小皇帝,也晓得“守国门”这样的事情做不得,就算李四不是曹操也不是王莽,哪怕他李四是周公这样的人物,小皇帝不也得坐在他的怀里问政的么?
“诸卿,有何说法但讲无妨。”兴武小皇帝终究是皇帝,不大愿意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儿说出个不去来:“天子守边,乃是大行皇帝当年的谆谆教导,朕时刻铭记于心无有一时或忘。然今朝不同以往,诸卿议一议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
旗新兵的战斗力绝对不算弱小,这些人从**岁起就军事训练,十四五岁就成为正式的军人,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具有相当的战斗力。
但是这些年轻的八旗兵无一不是占有广袤的良田,无一不是家奴众多,入关之后短短两年,享受了以前从来也没有享受过的好处,见到了以前想也不敢想的财富,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身体反而没有以前灵活有力了,对于战斗也生疏了许多。
如果这些还不算是很大的诟病之处,战斗意志的直线下降则是明显的不能再明显的事情了。
在这些年轻人的少年时代,也不是没有经历过条件更加艰苦的战斗,都无一例外的坚持下来过。可如今生活的好了,战斗意志和敢死精神反而大不如前,甚至连某些新附军也比不上了。
以前的八旗子弟是光脚不怕穿鞋的,现在都是身价不菲家财万千,谁还舍得拼命?再者话又说回来,满洲人又不是真的无路可走了,干嘛真的要拼命?
太后可能真是回不去关外老家了,可不代表这些八旗子弟回不去,只要他们想回去,有的是法子和路子。带着金子银子和奴才们撤回关外,照样是吃稠喝油的好日子,照样是养尊处优的做主子,眼看着就要打不过了,谁还在这里拼命才是真正傻了呢。
大伙儿不是没有卖力气,也不是不为宫里的母子着想,可大势在这里摆着呢,一百个汉人里头也没有一个旗人,有多少条命够拼的?难道真的把所有地旗人都拼光?
在刚刚进关的时候,很多的老旗人就主张饱掠一次,后带着奴隶和财富回关外享福去。这关内的汉人太多了,不是旗人能够呆下去的地方。
可这种说法又有谁听了?一个一个都当自己个儿是雄才大略经天纬地的英雄,还想着把这整个的花花江山给占完了。旗人才有多少人口,怎么可能占地完?现在可好,又被汉人给打回来了。
趁着还有机会,赶紧回关外的,这个时候不走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再等的话,只怕是想走也不能走了。
前面地精锐战兵消耗甚大。赴死军又攻地急打地猛。战兵一退下来。这些八旗子弟临时组建成地队伍也只不过是稍微抵挡了一下。看到架势不对。发声喊往下退。
身后还有冀州城呢。又不是无路可退。只要进了城。有地是时间和机会从容跑路。至于这场大战。还有什么打头么?还值得打下去么?
在前期地激烈战斗中。八旗兵地战斗力不错。战斗意志同样顽强。可那些个老兵一消耗。轮到这些新兵出场地时候。怎么就熊成这样样子了?
别说是赴死军。就苏克萨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放着大量地新附军不用。特意从各地抽调来地八旗子弟。应该算是绝对地自己人了吧?可一上来怎么就都成了豆腐渣?
在这种节骨眼上。一个方面地溃败立刻就会招致全盘大乱。所以也顾不得许多了。直接就把督战队给顶上去了。
“后退者斩!”
“回顾者斩!”
这些年轻的旗人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想打了。也不是没有见过督战队,一看到这些穿黑甲的家伙,立刻就骂开了:“都滚蛋,你爹那时候还是我们家的奴才呢,拿了苏克萨哈地鸡毛当令箭,就敢对爷亮刀子了?”
“去他娘的,老子不干了,就是打也要先回冀州再说……”
残酷的战场纪律可不管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嘁哩喀喳就砍下来十好几个脑袋。
督战队人少,主要是震慑那些新附军,当面对八旗子弟的时候,这些跋扈地年轻人根本就怎么在乎这个。尤其是后头就有赴死军追着屁股的逼着,前边还有人催命,现在又见了红伤了人命,还能不急眼?
几个颇有身份地家伙互相一对眼色,齐齐的发声喊,居然和督战队动了家伙……
督战队地主要任务就是震慑,一看震慑不住了,也不可能和这么多人动手死拼,匆匆忙忙就让开了路。
前边一让,后面一逼,这些八旗子弟还不等战斗彻底打完,调头就往城里的方向跑。
右翼地溃败早就在预料当中,只是没有想到这些八旗子弟竟然如此不堪,这边还在打着呢,真正的胜负还没有全分出来,八旗兵不是彻底没有机会,右翼竟然溃了。
而且还不算是被赴死军打散的,完全就是自己乱的。
右翼没有抵抗到预定的时限,这是个很致命的问题。
“让吴克善做决死冲锋,”苏克萨哈当机立断就把蒙古轻骑给甩了出去当作挡箭牌,同时让正面和左翼急速互相靠拢,把整个右翼给割裂出去了。
在赴死军完全贯穿已经混乱的右翼之前,把剩余的力量尽可能的收缩起来,形成更加紧密的倒梭形,开始大踏步的往后急退。
日月血旗飘扬,旌旗所指,万众呐喊,整个右翼已经是一面倒的形势。
在追赶出数里之后,按照程子栋的指挥旗往正面靠拢,试图包围苏克萨哈的正面。
这个战术动作太过明显,而且苏克萨哈已经是惊弓之鸟,时时刻刻都在提防赴死军的合围,稍一有风吹草动,立刻就飞速后退,想要包围他实在是太困难了。
程子栋的这个纰漏就是因为太过心急了,左翼的蒙古轻骑不是没有一搏之力,甚至还时不时的主动攻击。若是当时的左翼能够做出适当的后退,苏克萨哈也许不会跑的这么快。
对于程子栋这个新指挥来说,还是有点不够沉稳。当然这也有李四的原因,若是当时他没有全部押到右翼上,而是继续在后面观望的话,绝对会弥补上这个不足之处。
阴差阳错之下赴死军没有取得应有地战果,只是一路狂奔追赶八旗兵。
也只有到了这个时候,左翼的吴克善才察觉到,原来是给苏克萨哈当挡箭牌了。主力都退出去老远了,蒙古轻易还在这边组织再一次的冲锋,已经在不知不觉之间把一只脚迈进了鬼门关。
吴克善也是快要成精的老狐狸,看出架势不对之后,立刻就放弃冲锋,席卷起一路烟尘往北飞奔。
骑兵的好处不光是在于势若奔雷的急速掩杀和突破,还有一点就是来去的自如,尤其是在这种空旷无遮地大战场上,真要想走的话,很难有谁能把轻骑兵真正的留住。
蒙古轻骑忽剌剌地绕个回环的大圈子,不大的工夫就在八旗战兵身侧就超了过去,无论是赴死军还是苏克萨哈,谁也别想追赶得上。
只不过是两次面对面的硬冲,再有几次从侧翼斜面发起的袭扰,马步营就折损近半,追上追不上先不去说,是真追不得了。
拿骑马
真正的骑兵对冲,不光是需要勇气和果敢这么简单,术活儿。在这生死只是一瞬的冲杀当中,马步营几乎损失了所有地淮西新兵,而经验要丰富许多的护村队老底子的伤亡要小的多。
在这种眨眼就能见到生死的战斗中,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经验之谈,往往就是生存或者死亡的关键。
老路的嘴角上带了一道两寸多长地大豁口,面甲掉落下去一半儿,看似鲜血淋漓极为恐怖的“血盆大口”其实伤的并不算重,用老路自己的话讲“脑袋没有掉,就不算啥大不了的。”
苏克萨哈知道吴克善飞跑回去以后,也不得不佩服这个老狐狸地反应之快:“这老东西,跑的可真不慢呐,确实他应该策应我一下地……”
因为八旗战兵还保存了相当部分的战斗力,又是紧紧缩成一团,就好像是一个巨大地刺猬。虽然是败了,可还远远没有到崩溃的时候。
程子栋也不敢就真地不管不顾的穷追猛打,尽量用零敲碎打的方式一小块一小块的往下啃,反正到冀州还有三十来里的路程,就是八旗兵再悍勇,也能被撕扯的皮开肉绽。
交替冲锋、轮番上阵的法子都用上了,程子栋的意图也很明显,是要碎剐了敌人。
这几十里的路程对于八旗兵来说,就是一个生死考验的血腥之路。明明知道冀州城就在身后不远处,却始终不敢发足狂奔,真要是不顾一切的调头就跑,立刻就会被赴死军给围了。
三面合围上来的赴死军如恶狼一般穷追不舍,时不时就能切下一小块来。
被分割开来的几十人或者上百人立刻就会狼群淹没,谁也不敢去救。救也没有用,反而会陷进去更多。
好在身后的冀州城是越来越近了,只要能回城里,就有喘息的机会。要不是知道还有路可退有城池可供坚守,说不准就真的崩溃了。
苏克萨哈也在极力的约束队伍,好在多的身经百战的八旗兵,要是那些新附军的话,只怕早就崩溃甚至倒戈了。不带那些数量庞大实际就是一个大包袱的新附军,绝对是一个很正确的选择。
被赴死军敲打下来的“碎片”很快就被吃掉,八旗兵组成的巨大刺猬也明显在缩小,好在冀州城已在眼前。
看到希望的八旗兵奋起余勇,再次激战,试图把赴死军的前锋压回去,好有机会进城。要是等到赴死军的主力全部过来,可就更加困难了。
身后的八旗悍勇之卒还在厮杀,队前的人们猛然发现城门正在关闭。
城门要是关了,可就全完了。
清军立刻炸营一样大喊大叫:“狗日的,是谁在关城门?快打开,快打开……”
城门确实是在关闭,关闭城门的命令还是吴克善亲自下的。
率领骑兵抢先进城的吴克善,进城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派人死死把住城门,然后关闭。
在城外清军疯狂而又绝望的叫喊声中,吊桥高高树起。城门完全关死,上了三道铁门:,还格外加了道铁链子,然后就是砖石杂木齐下,把整个城门彻底堵死。
苏克萨哈知道城门关闭之后,并没有如何的惊慌,反而是镇定的安抚住下面地将官:“想是卓克礼图亲王惧赴死军趁机进城,这才闭了城门,你们也不必大惊小怪的。肯定是给弟兄们留下别处通路,我去问问从哪个城门进入。”
带了几十个亲兵,苏克萨哈拍马而去,来到护城河之外,对着城头上的吴克善气急败坏的大叫:“吴克善,你这是做什么?”
“传万岁旨意,”上头的吴克善不紧不慢的展开明黄绫子:“今社稷危机存亡之时,特命正白旗苏克萨哈等率族中子弟以御强敌,敌军退却朝廷自有封赏……钦此。苏克萨哈,听明白了没有,这是圣上的旨意,要你杀敌,你是不能退地……”
“好,我再抵挡一阵!”
苏克萨哈稳如泰山脸色不变,调转马头之后并没有回归阵中,反而是率领几十名亲兵打马如飞,往西而去。
抵挡?这个时候了还怎么抵挡?
狗屁的圣旨,绝对是慈宁宫大佛堂那个女人的歹毒主意。这是要他苏克萨哈死呢,再要抵挡地话,苏克萨哈就真成傻子了。
趁着城下的八旗军还有点力量,还能稍微抵挡一下赴死军,还是赶紧跑吧,这个时候再不跑,等赴死军的主力到了,连个逃跑的机会也没有了。
苏克萨哈算是看明白了,这一战摆明就是要他来送死的。若是兵败自然不必说,绝对是要他死。若是侥幸打胜了,他也没有活路。
现在这样烂的大局之下,无论如何的不可能真正打败赴死军了。冀州是京城地最后一道防线,就算能够挡住赴死军也是一时而已,八旗兵肯定还是要撤回京城的。可他苏克萨哈手里攥着的人马比京城的兵力要多很多,太后对此深有忌惮,还能不怕他苏克萨哈成为第二个多尔]了?
派遣嫡亲的吴克善来“助战”,这本身就有问题,怎么以前就没有看出来呢?
苏克萨哈是太后从多尔衮手里挖墙角挖过来的,可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信任过,即便是在这个危机的情况之下,也始终是留了一手时时刻刻地提防着。更何况是在这兵败之际……
纵马疾奔的苏克萨哈忽然意识到,这个太后其实并不怎么在意大清国能够如何如何,一直都在清洗各方势力,这一回又借赴死军的刀把苏克萨哈给除了。
那么她的目的是什么?关外她肯定是回不去了,京城也可以肯定是守不住地,难道是……
现在的苏克萨哈已经没有心思想这么多了,连身后地队伍也撒手不管,只想赶紧离开这个危险地带,然后找机会回到关外……
前方一败,至少还有冀州这个根基,这也是八旗兵能够坚持一路退却而不崩溃的根本原因。好不容易在赴死军不断地掩杀之中到了冀州城下,吴克善竟然把城门关了。
所有人立刻就头皮发麻,要不是苏克萨哈井然有序的安抚并且上前咨以详情,只怕这些兵丁立刻就要崩溃。
可上去地苏克萨哈竟然跑了,连队伍也没有回。
在经历了最初的茫然之后,很快就明白过来,苏克萨哈临阵脱逃了!
虽然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可城门紧闭主帅跑路是亲眼看到的事实:“娘的,这是逼咱们送死呢。”
“大伙儿都跑吧。”
前有坚城难入,后有追兵似狼,而且主帅都跑的没有了影子,这仗还怎么打?
好几千人也不骂了,其实他们不知道应该骂谁,更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只是下意识的赶紧逃跑。
后头赴死军的大旗都能看到了,不跑
何?
几千精锐集体崩溃,确实是蔚为壮观。这一路连杀带跑的几十里路程坚持下来,早就跑的两腿发软气喘如牛,肺叶都要从胸腔子里跳出来一样。气还没有喘几口,就又要跑。
这一会要往哪里跑,要跑到哪里去,谁也没有一个准数,哇呀哇呀的满山遍野就放了鸭子。
追赶上来的赴死军显然没有想到会是如此这般的情形,虽然也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可并不妨碍对这些已经失去指挥没有建置之敌人地截杀和追击。
如血的夕阳落下,冀州城下的杀戮已经进入尾声。
赴死军的体力同样消耗巨大,除了格杀近距离的敌人之外,已经很难追上这些玩儿命狂奔的旗兵。在追杀过程中,马步营战果空前。
催马过去,随手一刀而已。这些溃兵早已经崩溃,鲜有回身抵抗者,只是疯狂的奔跑,试图逃出生天。
人力终究跑不过战马,轻而易举地追上之后,就可以一刀毙命。
由于过度的奔跑,很多人已经虚脱,不过是一股子求生的欲念支撑而已。虽然早就跑炸了肺,口鼻之中满是淋漓而下地血沫子,可还是在奔逃。直到骑马步兵追赶上来,这股求生的欲念才彻底崩溃。只要马蹄声在身后响起,就软软的倒在地上,口鼻黑血狂喷,空洞的双眼麻木的看着,好像根本就看不见已经靠近的敌人,只是为了把眼睛尽量睁开一样。
不必骑马步兵动手也活不了多久了……
当李四赶上来的时候,费了好大地劲才看明白了这里头的玄机。
冀州之战集中了清廷所有能够机动的兵力,甚至还从京城一代抽调补充,可所有人都明白,这对于大局已是无补。无论清廷如何挣扎,大局都已无法改变。
其实早从多尔衮死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这种局面。若是清廷能够联合老派的满洲勋贵的力量,同时和阿济格之间达成妥协,或许还真有划地而治和赴死军对抗的实力。
可阿济格个人的野心,还有孝庄一心要清楚所有潜在威胁,这两者之间根本就无法实现互相妥协。而孝庄连济尔哈郎等老派满洲势力一起算计地毒辣,更让北京陷入空前的孤立。
而老派的满洲势力则先一部退回关外,可想而知他们在做什么,他的算盘也是昭然若揭。
抛弃北京,在关外扶立一个傀儡皇帝,然后这些老派勋贵以议政的形势瓜分权利。
和济尔哈郎之间地妥协失败之后,孝庄绝对看到了这一点儿,再加上北京早就已不可守,她们母子的退路肯定是要考虑地。
退回关外?显然已是不可能了,关外已经是济尔哈郎等人的天下,很快就要彻底回到努尔哈赤以前地时代。绝对无法容忍福临这个小皇帝的存在,即使是做傀儡也不行。
孝庄若是甘心做傀儡地话,就不会处心积虑的算计多尔衮了,再加上她和老派满洲勋贵之间的根本矛盾早已不是个人之间的冲突,所以她早就回不去了。
不管苏克萨哈是胜是败,肯定不会有什么好下场,今日的这场算计只不过是借赴死军的刀杀苏克萨哈的人而已,同时也消耗了赴死军部分力量。
“传令路涧,西路军必须突进,无论对姜做出多大的让步,必须突进……”
当这个命令传达出去以后,才受到西路军方面的确切战报。
一直阻拦在路涧当面的清军在急速收缩之后,大踏步的后退,双方激战数场,都没有能够取得决定性的战果。反而出现了一个戏剧性的变化。
吴三桂的先锋击败了阿济格的援兵之后,比赴死军的进展要快的多,两天工夫就和路涧实现在真正的夹击姿态。
路涧本就占据了上风,吴三桂精兵的突然杀入,立刻就引起清军的崩溃,战斗进行的毫无悬念。
让路涧没有想到的是,突然杀入的吴军来的快去的更快,击败一直和路涧纠缠的清军之后,连修正都没有,立刻就抽身回去,顺着原路后退。
路涧继续挺进,阿济格不得不把少的可怜的兵力再分出一部分来拦截。
还不等西路军和阿济格部展开战斗,晋地之战就已经结束了。
因为兵力上的悬殊,阿济格被“内线作战”的姜击败。试图趁乱逃走的阿济格已经换上了小兵的衣裳号坎,可还是被“老熟人”姜找了出来,一刀砍下了脑袋……
对于吴三桂的突然返回,完全就在李四的预料当中。瞒天过海的诡计不可能骗地过豪格多久,吴三桂这么火急火燎的赶回去肯定是受到了豪格的打击。即便没有豪格在陕南一代的进攻,吴三桂也不大可能真正介入到山西,他只是尽快击败阿济格然后抽身南下,吴三桂还需要个和赴死军的缓冲地带呢。
在西路军的战报当中,再一次出现了孔有德的名字。
还是这个孔有德,一力主张西路军继续前进,至少要进展到太原府地北部,出倒马关之后从侧翼杀出,彻底堵死京城的后路和侧翼,断绝京城鞑子借道长城隘口逃跑的道路。
这个战略构想确实是极具杀气,也有很大地可行性,可这里头还牵扯到和姜的关系,这种事情路涧就做不了主了。
吴三桂急匆匆的撤出以后,晋南和晋中南部,就已经在赴死军的马足之下,算是实际控制范围了。可大同府和太原府北部都是姜的实际控制范围,赴死军要想出倒马关的话,肯定要在太原府东北路过,甚至还要擦着大同府的边界。
不管赴死军是要做什么,姜绝对会多长几个心眼儿地。赴死军的一路人马如此靠近,这本身就是很危险的举动了,姜会轻易允许?若是不允许的话赴死军是不是就要和盟友撕破脸皮?
这种事情必须请示忠诚伯的,路涧办理不下来。
“备马,我要前往西路。”
中路的敌人已不存在,冀州城池虽然依旧,可再也不能阻挡赴死军的脚步,是时候给这个大战略补充上最后一个环节了。
当天晚上,李四率人离开中路正面,星夜西奔而去。
冀州城已是空虚至极,赴死军修整一个昼夜的同时,积极做着强攻地准备。
预定的战斗还没有开始,甚至连队伍都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况下,冀州降了。
原本以为在清廷的最后一道防线上会有场血腥惨烈的大战,程子栋也做了精细周密地安排,还真的是准备一逞威风打一场精彩地,想不到冀州竟然降了。
在吴克善进入冀州的第二天,就把能够带走地财富洗劫一空,然后呼啦啦的继续北退。
冀州城中有没有吴克善地这点人马并不是很重要,空虚的城池已经不可能阻挡赴死军
脚步。吴克善也很明智的放弃了这里,带着他的本个干净。
吴克善一走,城里所剩无几的旗丁立刻就面临没顶之灾。很快就被老百姓和部分新附军剿杀干净,地方官装模作样慷慨陈词一番之后,剪下了辫子,率百姓开了城门。
因为已经经过了休整,所以没有必要做过多的逗留,留下少量人手维持住局面之后,大军继续北伐。
这都打的北京的南大门了,说什么也不能停顿的。
现在的赴死军已经是天下人瞩目的焦点,万众期心的所在。当然这和赴死军取得的胜利已经没有了多大的关系,人们关心的不是赴死军的胜利和忠诚伯的辉煌。
赴死军已经胜的太多了,人们早就习以为常,不拿这个当怎么个了不起的事情。反正赴死军的功勋已经足够多了,也不在乎多一笔少一笔的。忠诚伯的人望和威风已经没有再提的必要,还有谁能比的了?早已经到了不再需要用胜仗来装填脸面的地步。
人们关系的不是赴死军也不是忠诚伯,而是北京。
尤其是兴武朝和南都百姓,对于赴死军尤其是中路军的关心远胜其他。
只因为中路军距离北京已经太近了,近到了大门口的地步,近到了再迈一步就登堂入室的地步,想不关心都不行。
北京城,大明朝的故都,大行崇祯皇帝殉国之地,大明朝最大的伤疤就在北京。
甲申之变,闯军破京,崇祯殉国。紧接着就是满洲人入关,然后就是一连串让人目不暇接的剧变。一直蜷缩在关外的建州女真以势如破绣之势,迅速席卷,如大火一般无人可挡。
直隶沦陷,山西沦陷、河南沦陷、山西沦陷……还有山东,还有淮河两岸,满洲人的兵锋竟然无人可当。数以万计的人马争先恐后的投靠,各实力派无不望风而降。
曾席卷天下地李闯,也是有百万之众的,在辫子兵面前竟然也是不堪一击。
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多铎就从山西转战而来,历经山西河南而至淮扬,手中的三几万(一说是两万——作者按)不仅没有丝毫折损,反而暴增为二十万大军。
一时间,汉家气运衰微到了极致,处处都是绝路处处都看不到希望,在一个又一个英雄倒下之后,站立着的是一群又一群的奴才。
三千年的气运仿佛已经到了尽头,在人们地惶恐和极度不安当中,忠诚伯和他的赴死军终于横空而出……
经淮扬而历南都的大战就不必说了,忠诚伯地勇气和赴死军的强悍已经不必再用任何语句来形容,这是所有人都公认的事情。
关键是忠诚伯给了大家一个希望,给了人们一丝光亮。
在处处沦陷处处绝望的时候,有一个英雄至少还有一个英雄在奋力拼杀,不计一切的要把这沉沉黑幕撕扯开来。
这个英雄就是忠诚伯。
若说扬州之战只是忠诚伯崭露头角的开始,紧接下来的南都大战则给人们看到了希望和光明。
原来不是真地四面绝望,也不是真的八方无助,这不是还有赴死军的么,还有忠诚伯的么……
人们深信只要忠诚伯还在,这大明的江山迟早都会光复,鞑子就蹦不起来。
而忠诚伯也没有让大家失望,每一次都把不可能化为现实,在带给大家更大希望的同时,也让同胞的脸上再次有了光彩。
“我就说了,咱们泱泱大国,怎么能叫小小的鞑子骑在脖子上拉屎?世无英雄?那忠诚伯是啥?赴死军是啥?”
“三千年地传承,三万里的河山,亿兆同胞,不可能打不过鞑子。满万不可敌?鞑子自己相信吗?”
“北都,赴死军的前脚已经踹上了北都的院墙了……”
“只要赴死军光复了北都,也算是功德圆满,大行皇帝托孤托国的重担也能卸下来了。”
一说到北都,每个人眼里都放着光彩呢。
大明朝素有天子守国门地传统,北都这个靠近边塞的都城怎么看都是凶险地很,可有天子在国门上守着,总是有一份安全感的。只可惜,大行皇帝殉国了……
现在有了赴死军,打败鞑子什么地已经不算什么惊天的伟业,大伙儿对于赴死军地能力从来也不会怀。只是期盼着忠诚伯这最后的一下子,看看这个只手擎天力挽狂澜的英雄究竟如何华丽的完成这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
光复北都哇这可是,等于再造大明朝了,如此的英雄人物,在如此最为关键的最后时刻,究竟会焕发出怎么样的光彩?这才是人们最关心的。
即将在北都开锣唱响的,必将是一场气壮山河的华丽大戏,人们等着盼着的就是要看这最后的完美收官呢。
而忠诚伯也知道到了最为关键的时候,把一记炸雷送到了兴武小朝廷的案头。
“奏请天子守我国门!”
这可真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李四怎么在这时候想起这个了?
天子守国门确实是大明朝的一个优良传统,也颇为人们所称道。可这个时候怎么守国门?
是,赴死军是要打到北都了,从目前的局势看,拿下北都也没有什么悬念。可天子怎么过去?是带着文武群臣全套班底过去?还是行迁都之举?
无论淮西还是河南,甚至是现在已经实际占领的北直隶,上至知府下至看城门的,哪个不是赴死军的人?朝廷什么时候插手进去过?
在这些地域之内,都知道有忠诚伯,谁还记的朝廷?
无论率群臣北归,还是迁都,铁定是落在他李四的手掌之中。就算他李四对朝廷忠诚的都没有边儿了,君君臣臣还不都得观其脸色仰其鼻息?
要是这么干的话,李四可真的成为凌驾于兴武小皇帝之上的太上皇了。
绝对不能把朝廷放置于李四手掌之中,这是每一个人最先想到的。无论是老派的学官还是新锐的东林人,观点惊人的一致。
可要是直眉白眼的说不去,肯定是露怯,李四在那边一宣扬,朝廷的脸面皇家的体统还要不要了?
就是素来对大臣们言听计从的小皇帝,也晓得“守国门”这样的事情做不得,就算李四不是曹操也不是王莽,哪怕他李四是周公这样的人物,小皇帝不也得坐在他的怀里问政的么?
“诸卿,有何说法但讲无妨。”兴武小皇帝终究是皇帝,不大愿意当着这么多臣子的面儿说出个不去来:“天子守边,乃是大行皇帝当年的谆谆教导,朕时刻铭记于心无有一时或忘。然今朝不同以往,诸卿议一议吧。”(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