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相位难保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裴旻说的是劝,但李隆基却明白“劝”的意思!
若姚崇真的听劝,李隆基现在也不会对姚崇如此的不满!
这个劝,跟罢没有什么区别。
裴旻真正的意思是“要治吏,罢姚相”。
只是姚崇地位太高,对大唐也有着莫大的功劳,要罢免姚崇实在是骇人听闻。
裴旻说的婉转,李隆基也知道其中原因。
毕竟姚崇的身份绝非一般。
裴旻说这话并非没有缘由的,姚崇一言堂的性格,人尽皆知。
当任宰相的这些年,如今朝堂之上的几个宰相,没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有真才实学的张说、魏知古、刘幽求都给他贬走了,郭元振也给架空了。
现在的几个宰相不是卢怀慎这种打酱油的,就是源乾曜这些抱着姚崇大腿,唯命是从的。
宰相是一个王朝的二号人物,是百官的旗帜,宰相的品行举动,往往影响了百官的品行。
姚崇将朝堂变成一言堂,满朝文武想要晋升,自然要跟着姚崇的脚步走。
而姚崇护短到了极处,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中书主书赵诲是姚崇的亲信,赵诲此人本性贪财,干了昔年杨矩一样的事情,接受胡人贿赂。事情败露之后,李隆基怒不可竭将之定为死罪,但是姚崇却因为是他的心腹,发动自己在朝堂的实力,尽力营救。
李隆基心底不悦,却从了姚崇的意思,免去了赵诲的死罪。
此事可见,姚崇已经开启了官官相护的先河,只要是他的人,即便是收受胡人贿赂这样的大罪,都能免去死罪。
由此可见,只要是姚崇一党,跟着姚崇走,即便有错,也能免罪。
整个庙堂都官官相护,要想治吏,不将姚崇罢去,那就是痴人说梦。
可问题就在这里,姚崇不是权臣,而且也非常有能力,于国有大功,大唐发展至今,他的治世才华,可谓居功至伟。
如此人物,裴旻心底也是又爱又恨。
“然后呢!”李隆基看着裴旻,心底同样的复杂:他不否认姚崇对大唐的贡献,满朝文武的功绩,他这个皇帝都看在眼中。
他真正掌权之后,改年号开元起,至今四年!
文治功勋最大的是姚崇,武略功劳最大的是裴旻!
没有姚崇,就没有现在的治世,没有裴旻,边疆不会如此安定。
对功勋如此显著的功臣下手,李隆基都担心百官会有卸磨杀驴的感觉。
可姚崇不罢,治吏无法展开,情况更加不妙。
面对李隆基的问题,裴旻顿了顿道:“陛下向太宗皇帝看齐,可知为何太宗贞观一朝,为何能够在长期对外作战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天下的飞速经济发展,官员勤政廉明?”
他顿了顿笑道:“太宗皇帝以药师公为相,确保国家军事万胜;以玄龄公为相,以定国家方略;以玄成公为相,确保官员廉洁。可见要想国家真正强大,仅靠一人远远不够。姚相之才,可比太宗时期的玄龄公,却不能取代玄成公。臣以为,陛下需要提拔一个如玄成公一样,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宰相。”
裴旻口中的药师公、玄龄公、玄成公自然指的是李世民麾下最出类拔萃的三个人才李靖、房玄龄、魏征。
裴旻这话说道李隆基心里去了。
一个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姚崇确实出色,但他干不了李靖、魏征干的事情,但是他却排斥李靖、魏征的出现。
“那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李隆基又问。
裴旻一脸茫然的看着眼前的皇帝,道:“这个臣真的不知道了,就臣这点本事,也就出几个馊主意。在用人这方面,那里比得上陛下。”
这该装傻的时候,还是装几分傻的好!
李隆基也不疑有他,问道:“那你觉得刑部尚书宋璟如何?”
裴旻心道:“果然!”
李隆基早有罢免姚崇的意思,只是姚崇功劳过高,他拿不定注意。
说句不好听的,连姚崇的继任者,李隆基都已经物色好了。
裴旻赞道:“宋尚书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却有玄成公的潜力。以他为相,定能令得吏治大兴,一改今时今日的风气。”
其实历史上李隆基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姚崇为相,拟定了发展的方针,又以宋璟为相,整治文武官吏。使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官员廉洁,一举奠定了开元之世。
李隆基长叹道:“只是姚相的性格朕了解,他容不下宋尚书啊!”
裴旻看着李隆基心底有些无语,李隆基这种做法行为,明摆着就是想当婊子又要挂贞节牌坊。
在魄力上,李隆基确实要逊色李世民许多。
想了又想,裴旻心中突然一动,喜道:“陛下,臣其实对想在的庙堂有些看法,臣一直认为广开言路才是最优秀的制度。所以一人计短,三人计长,可以命谏官参知政事,恢复谏官、史官参加宰相会议。”
李隆基霍然大悟,笑容现于脸庞。
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是李世民时期的一种制度,即有提拔真正有才之士,让他们提前参与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能力,也能做到监督朝政的目的。只是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他们很多事情不敢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
一直以来也没有恢复,到了李隆基掌权,姚崇为相的时候,更不可能恢复这种制度了。因为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进来,等于在无形中分化了他的权力,让谏官有了议政的权力。这种事情,姚崇是不会自砸脚跟的。
只要恢复这种制度,姚崇权力一但分化,以姚崇的智略,难道还察觉不出问题来?
若姚崇识趣,便与宋璟同时为相,若不识趣,便有理由将之罢免了。
想着自己不用背上“卸磨杀驴”的“罪名”,李隆基心底便一阵痛快,笑道:“静远当真是朕的腹心,诸多事情,在你这里都能得到解决。若非姚州离不开你,朕当真想将他调回长安。”
裴旻忙道:“能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幸。”
他口中如此说着,心底却忍不住为姚崇感到遗憾,他知道以姚崇的性格,他的相位是肯定保不住的。
裴旻说的是劝,但李隆基却明白“劝”的意思!
若姚崇真的听劝,李隆基现在也不会对姚崇如此的不满!
这个劝,跟罢没有什么区别。
裴旻真正的意思是“要治吏,罢姚相”。
只是姚崇地位太高,对大唐也有着莫大的功劳,要罢免姚崇实在是骇人听闻。
裴旻说的婉转,李隆基也知道其中原因。
毕竟姚崇的身份绝非一般。
裴旻说这话并非没有缘由的,姚崇一言堂的性格,人尽皆知。
当任宰相的这些年,如今朝堂之上的几个宰相,没有一个有真才实学的,有真才实学的张说、魏知古、刘幽求都给他贬走了,郭元振也给架空了。
现在的几个宰相不是卢怀慎这种打酱油的,就是源乾曜这些抱着姚崇大腿,唯命是从的。
宰相是一个王朝的二号人物,是百官的旗帜,宰相的品行举动,往往影响了百官的品行。
姚崇将朝堂变成一言堂,满朝文武想要晋升,自然要跟着姚崇的脚步走。
而姚崇护短到了极处,在这之前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中书主书赵诲是姚崇的亲信,赵诲此人本性贪财,干了昔年杨矩一样的事情,接受胡人贿赂。事情败露之后,李隆基怒不可竭将之定为死罪,但是姚崇却因为是他的心腹,发动自己在朝堂的实力,尽力营救。
李隆基心底不悦,却从了姚崇的意思,免去了赵诲的死罪。
此事可见,姚崇已经开启了官官相护的先河,只要是他的人,即便是收受胡人贿赂这样的大罪,都能免去死罪。
由此可见,只要是姚崇一党,跟着姚崇走,即便有错,也能免罪。
整个庙堂都官官相护,要想治吏,不将姚崇罢去,那就是痴人说梦。
可问题就在这里,姚崇不是权臣,而且也非常有能力,于国有大功,大唐发展至今,他的治世才华,可谓居功至伟。
如此人物,裴旻心底也是又爱又恨。
“然后呢!”李隆基看着裴旻,心底同样的复杂:他不否认姚崇对大唐的贡献,满朝文武的功绩,他这个皇帝都看在眼中。
他真正掌权之后,改年号开元起,至今四年!
文治功勋最大的是姚崇,武略功劳最大的是裴旻!
没有姚崇,就没有现在的治世,没有裴旻,边疆不会如此安定。
对功勋如此显著的功臣下手,李隆基都担心百官会有卸磨杀驴的感觉。
可姚崇不罢,治吏无法展开,情况更加不妙。
面对李隆基的问题,裴旻顿了顿道:“陛下向太宗皇帝看齐,可知为何太宗贞观一朝,为何能够在长期对外作战的情况下,还能保证天下的飞速经济发展,官员勤政廉明?”
他顿了顿笑道:“太宗皇帝以药师公为相,确保国家军事万胜;以玄龄公为相,以定国家方略;以玄成公为相,确保官员廉洁。可见要想国家真正强大,仅靠一人远远不够。姚相之才,可比太宗时期的玄龄公,却不能取代玄成公。臣以为,陛下需要提拔一个如玄成公一样,刚直不阿,敢于直谏的宰相。”
裴旻口中的药师公、玄龄公、玄成公自然指的是李世民麾下最出类拔萃的三个人才李靖、房玄龄、魏征。
裴旻这话说道李隆基心里去了。
一个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姚崇确实出色,但他干不了李靖、魏征干的事情,但是他却排斥李靖、魏征的出现。
“那你可有合适的人选?”李隆基又问。
裴旻一脸茫然的看着眼前的皇帝,道:“这个臣真的不知道了,就臣这点本事,也就出几个馊主意。在用人这方面,那里比得上陛下。”
这该装傻的时候,还是装几分傻的好!
李隆基也不疑有他,问道:“那你觉得刑部尚书宋璟如何?”
裴旻心道:“果然!”
李隆基早有罢免姚崇的意思,只是姚崇功劳过高,他拿不定注意。
说句不好听的,连姚崇的继任者,李隆基都已经物色好了。
裴旻赞道:“宋尚书刑赏无私,敢犯颜直谏,却有玄成公的潜力。以他为相,定能令得吏治大兴,一改今时今日的风气。”
其实历史上李隆基也是这么做的,他以姚崇为相,拟定了发展的方针,又以宋璟为相,整治文武官吏。使得开元时期,政治清明,官员廉洁,一举奠定了开元之世。
李隆基长叹道:“只是姚相的性格朕了解,他容不下宋尚书啊!”
裴旻看着李隆基心底有些无语,李隆基这种做法行为,明摆着就是想当婊子又要挂贞节牌坊。
在魄力上,李隆基确实要逊色李世民许多。
想了又想,裴旻心中突然一动,喜道:“陛下,臣其实对想在的庙堂有些看法,臣一直认为广开言路才是最优秀的制度。所以一人计短,三人计长,可以命谏官参知政事,恢复谏官、史官参加宰相会议。”
李隆基霍然大悟,笑容现于脸庞。
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讨论国家大事,这是李世民时期的一种制度,即有提拔真正有才之士,让他们提前参与国家大事,培养他们的能力,也能做到监督朝政的目的。只是武则天主政之后,提拔了许敬宗和李义府等人做宰相,他们很多事情不敢公开,因此将这种制度也就废除了。
一直以来也没有恢复,到了李隆基掌权,姚崇为相的时候,更不可能恢复这种制度了。因为让谏官和史官参与进来,等于在无形中分化了他的权力,让谏官有了议政的权力。这种事情,姚崇是不会自砸脚跟的。
只要恢复这种制度,姚崇权力一但分化,以姚崇的智略,难道还察觉不出问题来?
若姚崇识趣,便与宋璟同时为相,若不识趣,便有理由将之罢免了。
想着自己不用背上“卸磨杀驴”的“罪名”,李隆基心底便一阵痛快,笑道:“静远当真是朕的腹心,诸多事情,在你这里都能得到解决。若非姚州离不开你,朕当真想将他调回长安。”
裴旻忙道:“能为陛下效力,是臣的荣幸。”
他口中如此说着,心底却忍不住为姚崇感到遗憾,他知道以姚崇的性格,他的相位是肯定保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