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拦截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山区和平原完全不同,几十里的山路听上去不远,却抵得上平原地带的上百里纵深,足够两支大军展开一场你来我往的大战。︽頂點小說,
为了节省体力,三路清军一直沿着狭窄的山路撤退,山路再窄也是一条路,离开山路直接翻山越岭会累死人的,而且还会打散部队的编制,碰到一支有组织的敌军就只能任人宰割。
屯齐的中路军开始比较轻松,越往后走,遇到的阻力却越大,楚军也知道中路清军最容易跑掉,派来的阻击部队最多,小股的骚扰部队更是接连不断,两天山路走下来,虽然没有打什么大仗恶仗,清军也伤亡了数百人,屯齐身边的亲随都死了两个,在三路清军中反而落到了最后。
硕詹、扎喀纳的左路军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们是一支纯八旗部队,没有绿营仆从军跟随,八旗包衣就充当了辅兵和炮灰的角色,在楚军的阻击下不断伤亡,战马由于体积较大,受伤倒毙后又会阻塞道路,也成了楚军狙击手的重点打击目标,包衣奴才和战马越来越少,更多的八旗兵只好自己扛起武器铠甲,在山路上辛苦跋涉,还要白天黑夜的忍受楚军的骚扰,士气越发低落。
东路的何洛会带着伤兵营和中军,情况更加混乱,晚上在山路上露宿的时候,酗酒打架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八旗兵甚至蒙着被子掉眼泪,何洛会查哨的时候还碰到了两个精神崩溃的清军士兵,赤身**。到处乱跑,嘴里还大叫着自己是神仙附体。何洛会将他们当场斩首,才避免了一场骚乱的发生。
按照原定计划。清军最快用两天时间绕到巴掌洞山后面,和谭泰会师后成功突围,可是两天过去了,他们才刚刚走了一半,勉强走到弓背顶端的最高点。
这样下去会被楚军追上的!
何洛会等清军主将拼命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大幅减少休息打尖的时间,把能扔掉的东西全部扔掉,只带三天份的干粮,进一步轻装简行。天亮前就再次出发,开始了下半段的逃跑之旅。
这是一场赛跑,楚军的主力正在快速追来,清军如果跑赢了,活,跑输了,死!
清军为了绕过巴掌洞山,走得是一道弓背形状的弧形路线,一开始向东北方向前进。过了弓背的最高点后,转向西北方向前进,看到路程过半,突围的希望大增。清军的士气有所回升,不用主将催促都加快脚步,碰到楚军小部队的骚扰也置之不理。把受伤的同伴往路边一扔,大踏步继续前进。
山路崎岖。是明清两军都要面对的困难,对追击一方的楚军影响更大一些。由于互相阻挡的关系,楚军的追击部队被巴山,固尔玛浑等部拦住后,只有少数部队互相接战,楚军的主力却被挡在后面,所以清军虽然严重迟到,却还没有被楚军追上。
但是何洛会、屯齐等清军主将知道,越接近成功的时候越危险,他们派出更多的斥候和尖兵探路,向侧翼增派数百清军来回巡逻,以赶走那些讨厌的楚军小部队,进一步加快行军速度,又派人通知巴山和固尔玛浑,在阻击楚军的同时逐步后撤,跟在大部队后面一起突围,至于留在最后面的后卫部队,当然是张国柱那些绿营兵。
撤退之初,何洛会就派人抄小路和谭泰联络,请他出兵接应,两天过去了谭泰应该已经收到消息,只要他派兵往前迎个十里八里的,突围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第三天上午,斥候回报,楚军汪晟所部派来了五千人马,从斜刺里直插清军前路,打着崇阳营、蒲圻营和吉安营等三支楚军主力的旗号,分别对着三路清军,斥候还看到了吕仁青、顾宗福的将旗,崇阳营的领兵主将则是一个名叫李毅良的参将,名不见经传。
“终于来了!”中路军的屯齐接到报告后,竟然有一种异样的轻松感。
像宁镇会战这种大规模的战役,战败后必然会遭到对方的全力剿杀,楚军前两天派来的都是小股部队,最大的一支阻击部队也只有五百人,屯齐知道对方肯定还有最后的杀招……如今图穷匕见,这五千楚军就是最后的杀招,其中吉安营对着屯齐的中路清军,只要把他们打败,就能顺利突围,屯齐就像考试前惴惴不安的学生,发卷后一看题目不算太难,心里踏实了许多。
真的不算太难,起码没有偏题怪题。
这是一场拼速度的运动战,遭遇战,楚军再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也就无法修筑坚固的工事,无法利用臼炮和燧发枪进行防御,在这种丘陵山区里,明清两军都会面临协调指挥上的困难,部队撒出去就控制不住,拼的都是小股部队的素质,屯齐非常自信,以八旗兵的个人素质和战斗力,一定能打败吉安营。
他立刻命令前军,全速跑步前进,朝着吉安营的阻击位置迎头冲上去,力争把他们一举击溃!
吉安营选择的阻击位置在一道山口,两座山峰相对而望,中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山谷,地势逐步抬高,形成了两道山坡,就像山口旁边的两扇大门,互为屏障,易守难攻。
山顶上,明清两军的尖兵在搏斗,山顶两侧,明军和清军的先头部队在奋力往上爬。
清军尖兵领头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低级军官——代子,名叫雅尔图,他原来是猎户出身,在山沟里钻惯了的,身手非常敏捷,手里的倭刀上下翻飞,和一个同样武艺高强的楚军士兵缠斗了几个回合,终于把对方杀死,转头向山下看去。
斥候一般不披甲,尖兵大多数穿轻甲,战兵则要披上真正的铠甲,行动就没那么快捷,这个年代也有身披重甲的铁甲兵,但是那玩意儿太过笨重,爬山的时候慢吞吞的像蜗牛,所以明清两军大部分都强忍炎热,身穿棉甲。
两侧的山坡长度相近,陡峭程度差不多,明清两军也是前后脚开始爬山,就像一场特意安排的公平比赛般大部分条件都一样,比拼的就是最原始的体力,雅尔图原本以为八旗兵的体力更好,肯定能领先爬上山顶,此刻往下一看,却发现楚军的速度更快一些。
“怎么会这样?!”
雅尔图脸色陡然一变,不由得愣在那里,要不是同伴在旁边保护,差点被楚军士兵一刀砍中。
作为一个八旗老兵,雅尔图以悍不惧死著称,但是能活着的话,肯定也不想死,楚军大队人马如果首先爬上山顶,这二十几个清军尖兵就死定了。雅尔图当下唿哨一声,收拢部下且战且退,向清军方向靠拢,心里却仍然疑惑不解,南蛮为什么爬山这么快,难道他们的体质比八旗兵还好?
不可能啊!满清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崛起,八旗兵二十多年来到处烧杀抢掠,早就过上了酒肉不缺的日子,汉人却经历了长期的饥荒和战乱,普通百姓就算没有饿死,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严重营养不良,二三十岁的汉人士兵从小就亏欠,体质肯定不如八旗兵……
雅尔图只考虑体质,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适应性。
人的适应性是最强的,就像古代人没有暖气,却能在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气温下长期生存,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吉安营的士兵大都来自多山的江西,冲锋的这支先头部队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他们从小在山区长大,打熬得人人都是飞毛腿,走上十几里山路如履平地,八旗兵骑马的罗圈腿远远比不过他们。
楚军快了一步,先到山顶!
雅尔图带着手下的八旗尖兵,死死守在山顶的一处高点上,想给清军后续部队保住一个立足点,却被潮水般的楚军士兵瞬间淹没,随着一阵箭雨和砍杀,把身披轻甲的八旗兵屠戮一空,武艺高强的雅尔图被乱刃分尸。
楚军的燧发枪是前装滑膛枪,射速和精度都无法和后世的步枪相比,必须排成密集的射击队形,再配上坚固工事的保护才能发挥火力优势,在这种遭遇战里却很容易吃亏,所以楚军派来的火枪兵只有一小半,更多的则是弓箭手、长枪兵、盾牌兵等肉搏兵种。
吉安营在楚军老八营里排名靠后,刚刚开始换装燧发枪,顾宗福又是一个老派的将领,对火枪不是太信任,对肉搏战的训练一直抓得很紧,在这种狭路相逢的遭遇战里正好大显神威,吉安营的士兵登上两侧的山顶后,杀死少量的八旗尖兵,然后聚成几股,朝着即将登上山顶的清军冲了过去。
清军先头部队的锋线只慢了一步,却失去了最关键的先机和地利,被居高临下压过来的楚军杀得步步后退,后队数百名八旗兵源源不断跟上来后,才终于稳住阵脚,山顶上,明清两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展开了一场舍生忘死的恶战。
山区和平原完全不同,几十里的山路听上去不远,却抵得上平原地带的上百里纵深,足够两支大军展开一场你来我往的大战。︽頂點小說,
为了节省体力,三路清军一直沿着狭窄的山路撤退,山路再窄也是一条路,离开山路直接翻山越岭会累死人的,而且还会打散部队的编制,碰到一支有组织的敌军就只能任人宰割。
屯齐的中路军开始比较轻松,越往后走,遇到的阻力却越大,楚军也知道中路清军最容易跑掉,派来的阻击部队最多,小股的骚扰部队更是接连不断,两天山路走下来,虽然没有打什么大仗恶仗,清军也伤亡了数百人,屯齐身边的亲随都死了两个,在三路清军中反而落到了最后。
硕詹、扎喀纳的左路军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他们是一支纯八旗部队,没有绿营仆从军跟随,八旗包衣就充当了辅兵和炮灰的角色,在楚军的阻击下不断伤亡,战马由于体积较大,受伤倒毙后又会阻塞道路,也成了楚军狙击手的重点打击目标,包衣奴才和战马越来越少,更多的八旗兵只好自己扛起武器铠甲,在山路上辛苦跋涉,还要白天黑夜的忍受楚军的骚扰,士气越发低落。
东路的何洛会带着伤兵营和中军,情况更加混乱,晚上在山路上露宿的时候,酗酒打架的现象屡屡发生,有些八旗兵甚至蒙着被子掉眼泪,何洛会查哨的时候还碰到了两个精神崩溃的清军士兵,赤身**。到处乱跑,嘴里还大叫着自己是神仙附体。何洛会将他们当场斩首,才避免了一场骚乱的发生。
按照原定计划。清军最快用两天时间绕到巴掌洞山后面,和谭泰会师后成功突围,可是两天过去了,他们才刚刚走了一半,勉强走到弓背顶端的最高点。
这样下去会被楚军追上的!
何洛会等清军主将拼命催促部队加快速度,大幅减少休息打尖的时间,把能扔掉的东西全部扔掉,只带三天份的干粮,进一步轻装简行。天亮前就再次出发,开始了下半段的逃跑之旅。
这是一场赛跑,楚军的主力正在快速追来,清军如果跑赢了,活,跑输了,死!
清军为了绕过巴掌洞山,走得是一道弓背形状的弧形路线,一开始向东北方向前进。过了弓背的最高点后,转向西北方向前进,看到路程过半,突围的希望大增。清军的士气有所回升,不用主将催促都加快脚步,碰到楚军小部队的骚扰也置之不理。把受伤的同伴往路边一扔,大踏步继续前进。
山路崎岖。是明清两军都要面对的困难,对追击一方的楚军影响更大一些。由于互相阻挡的关系,楚军的追击部队被巴山,固尔玛浑等部拦住后,只有少数部队互相接战,楚军的主力却被挡在后面,所以清军虽然严重迟到,却还没有被楚军追上。
但是何洛会、屯齐等清军主将知道,越接近成功的时候越危险,他们派出更多的斥候和尖兵探路,向侧翼增派数百清军来回巡逻,以赶走那些讨厌的楚军小部队,进一步加快行军速度,又派人通知巴山和固尔玛浑,在阻击楚军的同时逐步后撤,跟在大部队后面一起突围,至于留在最后面的后卫部队,当然是张国柱那些绿营兵。
撤退之初,何洛会就派人抄小路和谭泰联络,请他出兵接应,两天过去了谭泰应该已经收到消息,只要他派兵往前迎个十里八里的,突围的把握又大了几分。
第三天上午,斥候回报,楚军汪晟所部派来了五千人马,从斜刺里直插清军前路,打着崇阳营、蒲圻营和吉安营等三支楚军主力的旗号,分别对着三路清军,斥候还看到了吕仁青、顾宗福的将旗,崇阳营的领兵主将则是一个名叫李毅良的参将,名不见经传。
“终于来了!”中路军的屯齐接到报告后,竟然有一种异样的轻松感。
像宁镇会战这种大规模的战役,战败后必然会遭到对方的全力剿杀,楚军前两天派来的都是小股部队,最大的一支阻击部队也只有五百人,屯齐知道对方肯定还有最后的杀招……如今图穷匕见,这五千楚军就是最后的杀招,其中吉安营对着屯齐的中路清军,只要把他们打败,就能顺利突围,屯齐就像考试前惴惴不安的学生,发卷后一看题目不算太难,心里踏实了许多。
真的不算太难,起码没有偏题怪题。
这是一场拼速度的运动战,遭遇战,楚军再没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也就无法修筑坚固的工事,无法利用臼炮和燧发枪进行防御,在这种丘陵山区里,明清两军都会面临协调指挥上的困难,部队撒出去就控制不住,拼的都是小股部队的素质,屯齐非常自信,以八旗兵的个人素质和战斗力,一定能打败吉安营。
他立刻命令前军,全速跑步前进,朝着吉安营的阻击位置迎头冲上去,力争把他们一举击溃!
吉安营选择的阻击位置在一道山口,两座山峰相对而望,中间夹着一条长长的山谷,地势逐步抬高,形成了两道山坡,就像山口旁边的两扇大门,互为屏障,易守难攻。
山顶上,明清两军的尖兵在搏斗,山顶两侧,明军和清军的先头部队在奋力往上爬。
清军尖兵领头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低级军官——代子,名叫雅尔图,他原来是猎户出身,在山沟里钻惯了的,身手非常敏捷,手里的倭刀上下翻飞,和一个同样武艺高强的楚军士兵缠斗了几个回合,终于把对方杀死,转头向山下看去。
斥候一般不披甲,尖兵大多数穿轻甲,战兵则要披上真正的铠甲,行动就没那么快捷,这个年代也有身披重甲的铁甲兵,但是那玩意儿太过笨重,爬山的时候慢吞吞的像蜗牛,所以明清两军大部分都强忍炎热,身穿棉甲。
两侧的山坡长度相近,陡峭程度差不多,明清两军也是前后脚开始爬山,就像一场特意安排的公平比赛般大部分条件都一样,比拼的就是最原始的体力,雅尔图原本以为八旗兵的体力更好,肯定能领先爬上山顶,此刻往下一看,却发现楚军的速度更快一些。
“怎么会这样?!”
雅尔图脸色陡然一变,不由得愣在那里,要不是同伴在旁边保护,差点被楚军士兵一刀砍中。
作为一个八旗老兵,雅尔图以悍不惧死著称,但是能活着的话,肯定也不想死,楚军大队人马如果首先爬上山顶,这二十几个清军尖兵就死定了。雅尔图当下唿哨一声,收拢部下且战且退,向清军方向靠拢,心里却仍然疑惑不解,南蛮为什么爬山这么快,难道他们的体质比八旗兵还好?
不可能啊!满清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崛起,八旗兵二十多年来到处烧杀抢掠,早就过上了酒肉不缺的日子,汉人却经历了长期的饥荒和战乱,普通百姓就算没有饿死,也是饥一顿饱一顿的,严重营养不良,二三十岁的汉人士兵从小就亏欠,体质肯定不如八旗兵……
雅尔图只考虑体质,却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因素——适应性。
人的适应性是最强的,就像古代人没有暖气,却能在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气温下长期生存,在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可想象,吉安营的士兵大都来自多山的江西,冲锋的这支先头部队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他们从小在山区长大,打熬得人人都是飞毛腿,走上十几里山路如履平地,八旗兵骑马的罗圈腿远远比不过他们。
楚军快了一步,先到山顶!
雅尔图带着手下的八旗尖兵,死死守在山顶的一处高点上,想给清军后续部队保住一个立足点,却被潮水般的楚军士兵瞬间淹没,随着一阵箭雨和砍杀,把身披轻甲的八旗兵屠戮一空,武艺高强的雅尔图被乱刃分尸。
楚军的燧发枪是前装滑膛枪,射速和精度都无法和后世的步枪相比,必须排成密集的射击队形,再配上坚固工事的保护才能发挥火力优势,在这种遭遇战里却很容易吃亏,所以楚军派来的火枪兵只有一小半,更多的则是弓箭手、长枪兵、盾牌兵等肉搏兵种。
吉安营在楚军老八营里排名靠后,刚刚开始换装燧发枪,顾宗福又是一个老派的将领,对火枪不是太信任,对肉搏战的训练一直抓得很紧,在这种狭路相逢的遭遇战里正好大显神威,吉安营的士兵登上两侧的山顶后,杀死少量的八旗尖兵,然后聚成几股,朝着即将登上山顶的清军冲了过去。
清军先头部队的锋线只慢了一步,却失去了最关键的先机和地利,被居高临下压过来的楚军杀得步步后退,后队数百名八旗兵源源不断跟上来后,才终于稳住阵脚,山顶上,明清两军的人数越来越多,展开了一场舍生忘死的恶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