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朱翊钧与黄来福的问答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148章 朱翊钧与黄来福的问答
东暖阁内温暖祥和,一点也感觉不到外面就是料峭的寒冬。
此时黄来福才看清了阁内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的书架,卷帙浩繁的书籍,墙上黑板泥金的大匾,看来这地方就是万历帝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果然是在家办公的soho一族,在这里,没有朝臣无聊的纷扰,可以自由自在地办事,果然是高明。
不过眼下黄来福没有心思关注这个,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投入到与万历帝的问答中来。
黄来福向万历帝大至介绍了五寨堡如何发展,还有自己两次与蒙古人作战的情形,听得万历帝津津有味,心中颇有种金戈铁马,飞扬塞外的念头。而且他心中有个微妙的感觉,和黄来福在一起,非常的放松,甚至心中有点懒洋洋的感觉,就好象两个好友在闲谈一样,没有提防,没有拘束,这种感觉是他从来没有过的。
“黄爱卿,听说五寨堡商贾们己经在开发塞外?”
万历帝终于提到了正点上。
“是的,皇上。”
黄来福从历史中知道,万历帝平时似乎不管事,但由于有了发达的锦衣卫系统,天下间的任何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如果有什么危害皇权的事,他向来是果断出手,毫不留情,令对手无从翻身。在他面前,最好不要隐瞒什么事,否则给他留下什么不好印象,以后自己前途堪忧,当然黄来福是穿越者的事,打死他也不会说。
当下黄来福坦然道:“现今我大明,人多地少,又灾祸连连,所以各地流民云集。而朔方之地,土地万里,又大多为肥沃之地,弃之孰为可惜。”
黄来福为万历帝介绍了河套地区的一些丰富资源:“仅偏关西面的黄浦川河(准格尔旗明时的旧称)一带,就有可耕之地达百万余亩,上好草场数百万余亩。更不要说整个朔方之地有良田千万,草场无数,如尽数开垦起来,足以养活宁夏镇,延绥镇,山西镇,大同镇等地千万军民,节省国帑无数。”
万历帝听得非常心动,没想到河套之地,竟有如此好处,在他以前的观念中,塞外之地,向来都是一文不名,现在看来自己的观念要改变了。如真如黄来福所说,塞外之地可养活边地数镇军民,那……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北地连连缺粮,所以京师和各镇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都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况且眼下江南之地的粮食都是越来越少,连福建之地,米谷大半都要取足于广东。如果北地都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那国家的大部分财政危机就将解决,大明的统治也越发稳定。
他迟疑了会,道:“只恐虏人紧张,边畔又生,国朝现在,己是无力对塞外用兵。”
黄来福道:“皇上英明,所以微臣想出的法子,就是以商贾为前驱,经营塞外,然后蚕食鲸吞,慢慢光复整个朔方之地,这样国朝不费公帑一文,却能光复祖宗之土。就算虏人有什么动静,损失的也是那些商贾,于我大明无忧。”
万历帝道:“商贾们不会担忧虏人的骚扰吗?”
黄来福道:“皇上担忧得是,不过宁夏之战后,北虏畏我大明如虎,己不敢轻言骚扰。就算骚扰,商贾们的护卫队,也足以击退他们。况且北虏各地酋首皆为见利忘义之辈,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就会于我们合作,毕竟虏人不擅耕种,那些土地对他们也是无用。与其荒废,换取一些好处,他们也是开怀。”
万历帝当然明白黄来福口中的“商人护卫队”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揭穿。自五寨堡当地的锦衣卫千户杨大为向万历帝密报了这个事情后,万历帝就一直非常关注。黄来福以这个方法慢慢收复河套之地,万历帝也是眼前一亮,他担忧的只是蒙古人的反应,会不会又引起什么兵祸,他现在是真的没钱了。此时听了黄来福的话后,他放下心来。
担忧一去,万历帝另一个心思涌上心头,他兴奋地道:“经营朔方之地,此乃利国利民之事,黄爱卿只管放手去做,朕会全力支持你。”
黄来福大喜,心中最后一点担忧全部去除,他大声道:“谢皇上,臣定不辱使命,经营好塞外之地。”
万历帝放低声音道:“塞外经营,真的收获如此丰厚吗?那些商贾们如此趋之若鹜?”
黄来福也放低声音道:“皇上有所不知,塞外地广人稀,可利用土地众多。在大明内地,就是百亩之地,官府及民众,也要闹出无数纠纷,而在塞外,就是随便圈占千亩,万亩之地,也是若无其事,怪不得商贾们兴奋无比。”
万历帝更是心动,欲言又止。黄来福明白他的心意,昂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些商贾们都可大肆圈占土地,皇上身为万兆臣民之主,岂可……皇上如要设立什么皇庄,微臣可代为办理,百万亩之地,只管包在臣的身上。”
大明前期,大明户部库银与皇宫内库不分,皇宫之内要用什么银子,都要通过户部。明中期后,由于国家财政慢慢紧张,户部对皇宫的银子用度卡得更紧。而在这时,皇宫内人员越发众多,太监宫女就有数万,皇子皇孙,更是无数,户部拨给的那些银子,可说是杯水车薪。
所以到了明中期,皇店皇庄兴起,用于皇室的直接经营。到了正德九年时,各地有皇庄土地三万七千五百余顷。除皇帝庄田外,还有一些皇太后及皇太子庄田。不过收入都不高,皇店每年收得的租钱不过数万两,皇庄每年收上来的皇庄子粒银,也不过二十万两。而且这些银子中,如各地有什么灾难,军队粮饷有什么困难,还经常要从内库拨款。
这些所谓的皇店皇庄,一直是当时大明官员们苟病的对象,虽说很多官员们的身家,比皇室还富有。不过站在黄来福的角度来说,他却觉得很正常合理。事实上,就是放在后世,不论是英国,还是日本,还是泰国的皇室们,他们拥有的财富,都是天下之首,更不要说那些富得流油的阿拉伯国家王室们了。
不过也只是黄来福,才能理解这一现象,要是朝堂中的那些文官们,听了黄来福这一建议后,他这天下第一号大奸臣的称号,可就是免不了了。好在此时阁内只是万历帝和黄来福二人,连一干宫女太监,也都是尽数退出,所以不用担心这个事情会泄漏出去。
万历帝看着黄来福那意气风发的样子,心下感慨黄来福确是个经营高手,而不象一个武将。如果只看他的外表,决对是来一个,被骗一个。他微笑地点了点头,道:“如此,便有劳黄爱卿了,一干的事宜,黄爱卿可便宜行事。”
黄来福道:“臣领旨,臣自当尽心戮力,以报皇上洪恩。”
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在黄来福面前,万历帝才敢这么轻松地和他谈到钱的事,如果是别的官员,只要略略提出这种想法,决对是铺天盖地地寻死觅活的进谏。当然,在大明各皇帝中,也只有万历帝,才敢在黄来福这个臣子面前,公然和他谈经营的事情,别的皇帝,是开不了这个口的。
而站在黄来福的角度上,他也是有私心的。
以浅一点的心思来说,看情形,自己以后的官会越做越大,对大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就不知未来自己及家族的前景如何,多将自己与大明皇室的利益连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家族的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就算有一个万一,他经营塞外,将来还可以为自家子孙留一条后路,将来子孙或在塞外逍遥,或在东南亚,澳洲等地逍遥,就算远走美洲,都可以保留家族血脉。
以深一点的心思来说,他之所以事事为大明着想,也是守护这个文明的意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要不想自己子孙将来死于流寇的刀下,或是不想自己子孙留一条金钱鼠尾,为满洲人做贱民。大明,决对不能亡。
到了这个时候,万历帝对黄来福更为亲热,他心中盘算以毕,奇怪地道:“朕有一事不明,比起晋西北的五寨堡之地,我各地皇庄,土地更为肥沃。为何五寨堡年年丰收,而我皇庄子粒,却是年年欠收呢?”
黄来福沉吟起来,依他穿越前看过的相关历史资料,还有穿越后详查大明各类史料,各地皇庄经营不善,在于相关的制度有问题。一般掌管皇庄的有太监,官校,庄头,伴当,家人等数十人。这些人为非作歹,肆意加税,奴役庄客,对庄农进行残酷剥削,引起庄农的不断反抗。
再加上事实上皇庄的经营,也和各地民田无一,无所谓合力兴修水利,集体使用耕牛等,还是一样的小农似经营方式,在频繁的天灾面前,也是无力应对。这样的经营制度,能丰收才怪。
最后黄来福叹了口气,道:“一言难尽,臣也要实地考察后,才能提出相关的意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让臣来经营,相关管理,必须改变。”
万历帝道:“朕有意在朝鲜国乱平后,将各地皇庄,交于黄爱卿经营,就不知黄爱卿所说的改变,是指哪一些?”
黄来福心中一喜,心想:“皇帝还真对自己越来越依重,连他们的私家产业,都交给自己经营。”
他谢过万历帝对自己的看重,凝重地道:“包税,每年上交子粒银多少,然后皇庄的管理,由臣全权负责,就如五寨堡各庄田一样。否则臣放不开手脚,各地皇庄的经营,便谈不上丰收。”
万历帝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负手在阁内来回踱步,最后他叹道:“国朝支出日增,国用日匮。平宁夏,费银百万,平朝鲜,又不知要费银几何,国库空虚,户部官员束手无策,不知黄爱卿有何妙法?”
他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去问户部,只不过户部各大小官员,摆明了都是无能为力,万历帝只希望黄来福有什么妙法了。
看着万历帝期盼的目光看着自己,黄来福的脑子,也是急速地运转起来。大明最大的心病就是财政吃紧,然后这个问题,是从开国初,就埋下的。明太祖制定的各种财政制度,是以当地的小农经济为收税依据,然而几百年过去了,早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又无法改变。现今大明财政上的死板与混乱,早己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加上大明官员上下造假,大明收税的依据,黄册和鱼鳞册中的田亩与人口,都已经不再真实,几乎纯属捏造,搞出了明中后期在册人口还不如建国初期的人口,这真是一场笑话。其实以明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如果有后世那样良好的财政制度,不要说现今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就是一年几亿两的税收,也是非常轻松的事。
解决财政问题一般在于开源与节流,事实上,一个庞大的国家,发展到后期时,想要节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去年九月时,京营的武官哗变,连工部尚书曾同亨都被殴打,就是所谓节流的反弹。
不过在开源方面,也是问题多多。最大的税收方面,田亩子粒,早己不再真实,各地的地主官员,隐瞒土地不报,把税收转嫁到小民头上,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还有各地商税,这其中的利润,都被大商人大官员瓜分完毕。海禁早己解除,然后海贸除了给沿海的官员大海商们增加利润外,国家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还有各地矿山,也被各地豪强及官员占据,国家同样收不到钱财。更可怕的是,这些得到好处的官员商贾们占据了舆论要点,如果国家开征税收,便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弹,动辄以与民争利抨击。
对于财政问题,历史中万历帝以开矿榷税与三饷加派解决。说实在,开矿榷税,黄来福是非常赞成的,事情处理得好,利大于弊。但三饷加派他就不赞成了。
想到这里,黄来福道:“皇上,国用问题,纷繁复杂,一时解说不易。如需长远解决国财问题,臣需好好思量,写个折子。如只需解决眼下的朝鲜用度,臣倒是有一个法子。”
第148章 朱翊钧与黄来福的问答
东暖阁内温暖祥和,一点也感觉不到外面就是料峭的寒冬。
此时黄来福才看清了阁内的景色,古色古香的的书架,卷帙浩繁的书籍,墙上黑板泥金的大匾,看来这地方就是万历帝平时处理政事的地方。果然是在家办公的soho一族,在这里,没有朝臣无聊的纷扰,可以自由自在地办事,果然是高明。
不过眼下黄来福没有心思关注这个,他整个人的心思,都投入到与万历帝的问答中来。
黄来福向万历帝大至介绍了五寨堡如何发展,还有自己两次与蒙古人作战的情形,听得万历帝津津有味,心中颇有种金戈铁马,飞扬塞外的念头。而且他心中有个微妙的感觉,和黄来福在一起,非常的放松,甚至心中有点懒洋洋的感觉,就好象两个好友在闲谈一样,没有提防,没有拘束,这种感觉是他从来没有过的。
“黄爱卿,听说五寨堡商贾们己经在开发塞外?”
万历帝终于提到了正点上。
“是的,皇上。”
黄来福从历史中知道,万历帝平时似乎不管事,但由于有了发达的锦衣卫系统,天下间的任何事,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而且如果有什么危害皇权的事,他向来是果断出手,毫不留情,令对手无从翻身。在他面前,最好不要隐瞒什么事,否则给他留下什么不好印象,以后自己前途堪忧,当然黄来福是穿越者的事,打死他也不会说。
当下黄来福坦然道:“现今我大明,人多地少,又灾祸连连,所以各地流民云集。而朔方之地,土地万里,又大多为肥沃之地,弃之孰为可惜。”
黄来福为万历帝介绍了河套地区的一些丰富资源:“仅偏关西面的黄浦川河(准格尔旗明时的旧称)一带,就有可耕之地达百万余亩,上好草场数百万余亩。更不要说整个朔方之地有良田千万,草场无数,如尽数开垦起来,足以养活宁夏镇,延绥镇,山西镇,大同镇等地千万军民,节省国帑无数。”
万历帝听得非常心动,没想到河套之地,竟有如此好处,在他以前的观念中,塞外之地,向来都是一文不名,现在看来自己的观念要改变了。如真如黄来福所说,塞外之地可养活边地数镇军民,那……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北地连连缺粮,所以京师和各镇军队需要的大量粮食都要从长江下游启运,耗费惊人。况且眼下江南之地的粮食都是越来越少,连福建之地,米谷大半都要取足于广东。如果北地都能自己解决粮食问题,那国家的大部分财政危机就将解决,大明的统治也越发稳定。
他迟疑了会,道:“只恐虏人紧张,边畔又生,国朝现在,己是无力对塞外用兵。”
黄来福道:“皇上英明,所以微臣想出的法子,就是以商贾为前驱,经营塞外,然后蚕食鲸吞,慢慢光复整个朔方之地,这样国朝不费公帑一文,却能光复祖宗之土。就算虏人有什么动静,损失的也是那些商贾,于我大明无忧。”
万历帝道:“商贾们不会担忧虏人的骚扰吗?”
黄来福道:“皇上担忧得是,不过宁夏之战后,北虏畏我大明如虎,己不敢轻言骚扰。就算骚扰,商贾们的护卫队,也足以击退他们。况且北虏各地酋首皆为见利忘义之辈,只要给他们足够的好处,他们就会于我们合作,毕竟虏人不擅耕种,那些土地对他们也是无用。与其荒废,换取一些好处,他们也是开怀。”
万历帝当然明白黄来福口中的“商人护卫队”是什么意思,他也不揭穿。自五寨堡当地的锦衣卫千户杨大为向万历帝密报了这个事情后,万历帝就一直非常关注。黄来福以这个方法慢慢收复河套之地,万历帝也是眼前一亮,他担忧的只是蒙古人的反应,会不会又引起什么兵祸,他现在是真的没钱了。此时听了黄来福的话后,他放下心来。
担忧一去,万历帝另一个心思涌上心头,他兴奋地道:“经营朔方之地,此乃利国利民之事,黄爱卿只管放手去做,朕会全力支持你。”
黄来福大喜,心中最后一点担忧全部去除,他大声道:“谢皇上,臣定不辱使命,经营好塞外之地。”
万历帝放低声音道:“塞外经营,真的收获如此丰厚吗?那些商贾们如此趋之若鹜?”
黄来福也放低声音道:“皇上有所不知,塞外地广人稀,可利用土地众多。在大明内地,就是百亩之地,官府及民众,也要闹出无数纠纷,而在塞外,就是随便圈占千亩,万亩之地,也是若无其事,怪不得商贾们兴奋无比。”
万历帝更是心动,欲言又止。黄来福明白他的心意,昂然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些商贾们都可大肆圈占土地,皇上身为万兆臣民之主,岂可……皇上如要设立什么皇庄,微臣可代为办理,百万亩之地,只管包在臣的身上。”
大明前期,大明户部库银与皇宫内库不分,皇宫之内要用什么银子,都要通过户部。明中期后,由于国家财政慢慢紧张,户部对皇宫的银子用度卡得更紧。而在这时,皇宫内人员越发众多,太监宫女就有数万,皇子皇孙,更是无数,户部拨给的那些银子,可说是杯水车薪。
所以到了明中期,皇店皇庄兴起,用于皇室的直接经营。到了正德九年时,各地有皇庄土地三万七千五百余顷。除皇帝庄田外,还有一些皇太后及皇太子庄田。不过收入都不高,皇店每年收得的租钱不过数万两,皇庄每年收上来的皇庄子粒银,也不过二十万两。而且这些银子中,如各地有什么灾难,军队粮饷有什么困难,还经常要从内库拨款。
这些所谓的皇店皇庄,一直是当时大明官员们苟病的对象,虽说很多官员们的身家,比皇室还富有。不过站在黄来福的角度来说,他却觉得很正常合理。事实上,就是放在后世,不论是英国,还是日本,还是泰国的皇室们,他们拥有的财富,都是天下之首,更不要说那些富得流油的阿拉伯国家王室们了。
不过也只是黄来福,才能理解这一现象,要是朝堂中的那些文官们,听了黄来福这一建议后,他这天下第一号大奸臣的称号,可就是免不了了。好在此时阁内只是万历帝和黄来福二人,连一干宫女太监,也都是尽数退出,所以不用担心这个事情会泄漏出去。
万历帝看着黄来福那意气风发的样子,心下感慨黄来福确是个经营高手,而不象一个武将。如果只看他的外表,决对是来一个,被骗一个。他微笑地点了点头,道:“如此,便有劳黄爱卿了,一干的事宜,黄爱卿可便宜行事。”
黄来福道:“臣领旨,臣自当尽心戮力,以报皇上洪恩。”
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在黄来福面前,万历帝才敢这么轻松地和他谈到钱的事,如果是别的官员,只要略略提出这种想法,决对是铺天盖地地寻死觅活的进谏。当然,在大明各皇帝中,也只有万历帝,才敢在黄来福这个臣子面前,公然和他谈经营的事情,别的皇帝,是开不了这个口的。
而站在黄来福的角度上,他也是有私心的。
以浅一点的心思来说,看情形,自己以后的官会越做越大,对大明的影响力也越来越深,就不知未来自己及家族的前景如何,多将自己与大明皇室的利益连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未来家族的安全就有了更大的保障。就算有一个万一,他经营塞外,将来还可以为自家子孙留一条后路,将来子孙或在塞外逍遥,或在东南亚,澳洲等地逍遥,就算远走美洲,都可以保留家族血脉。
以深一点的心思来说,他之所以事事为大明着想,也是守护这个文明的意思。覆巢之下,岂有完卵?要不想自己子孙将来死于流寇的刀下,或是不想自己子孙留一条金钱鼠尾,为满洲人做贱民。大明,决对不能亡。
到了这个时候,万历帝对黄来福更为亲热,他心中盘算以毕,奇怪地道:“朕有一事不明,比起晋西北的五寨堡之地,我各地皇庄,土地更为肥沃。为何五寨堡年年丰收,而我皇庄子粒,却是年年欠收呢?”
黄来福沉吟起来,依他穿越前看过的相关历史资料,还有穿越后详查大明各类史料,各地皇庄经营不善,在于相关的制度有问题。一般掌管皇庄的有太监,官校,庄头,伴当,家人等数十人。这些人为非作歹,肆意加税,奴役庄客,对庄农进行残酷剥削,引起庄农的不断反抗。
再加上事实上皇庄的经营,也和各地民田无一,无所谓合力兴修水利,集体使用耕牛等,还是一样的小农似经营方式,在频繁的天灾面前,也是无力应对。这样的经营制度,能丰收才怪。
最后黄来福叹了口气,道:“一言难尽,臣也要实地考察后,才能提出相关的意见。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如让臣来经营,相关管理,必须改变。”
万历帝道:“朕有意在朝鲜国乱平后,将各地皇庄,交于黄爱卿经营,就不知黄爱卿所说的改变,是指哪一些?”
黄来福心中一喜,心想:“皇帝还真对自己越来越依重,连他们的私家产业,都交给自己经营。”
他谢过万历帝对自己的看重,凝重地道:“包税,每年上交子粒银多少,然后皇庄的管理,由臣全权负责,就如五寨堡各庄田一样。否则臣放不开手脚,各地皇庄的经营,便谈不上丰收。”
万历帝点了点头,站起身来,负手在阁内来回踱步,最后他叹道:“国朝支出日增,国用日匮。平宁夏,费银百万,平朝鲜,又不知要费银几何,国库空虚,户部官员束手无策,不知黄爱卿有何妙法?”
他这个问题,其实应该去问户部,只不过户部各大小官员,摆明了都是无能为力,万历帝只希望黄来福有什么妙法了。
看着万历帝期盼的目光看着自己,黄来福的脑子,也是急速地运转起来。大明最大的心病就是财政吃紧,然后这个问题,是从开国初,就埋下的。明太祖制定的各种财政制度,是以当地的小农经济为收税依据,然而几百年过去了,早己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又无法改变。现今大明财政上的死板与混乱,早己达到不可想象的地步。
加上大明官员上下造假,大明收税的依据,黄册和鱼鳞册中的田亩与人口,都已经不再真实,几乎纯属捏造,搞出了明中后期在册人口还不如建国初期的人口,这真是一场笑话。其实以明中后期的经济发展,如果有后世那样良好的财政制度,不要说现今每年几千万两银子的收入,就是一年几亿两的税收,也是非常轻松的事。
解决财政问题一般在于开源与节流,事实上,一个庞大的国家,发展到后期时,想要节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去年九月时,京营的武官哗变,连工部尚书曾同亨都被殴打,就是所谓节流的反弹。
不过在开源方面,也是问题多多。最大的税收方面,田亩子粒,早己不再真实,各地的地主官员,隐瞒土地不报,把税收转嫁到小民头上,富者越富,穷者越穷。
还有各地商税,这其中的利润,都被大商人大官员瓜分完毕。海禁早己解除,然后海贸除了给沿海的官员大海商们增加利润外,国家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还有各地矿山,也被各地豪强及官员占据,国家同样收不到钱财。更可怕的是,这些得到好处的官员商贾们占据了舆论要点,如果国家开征税收,便会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弹,动辄以与民争利抨击。
对于财政问题,历史中万历帝以开矿榷税与三饷加派解决。说实在,开矿榷税,黄来福是非常赞成的,事情处理得好,利大于弊。但三饷加派他就不赞成了。
想到这里,黄来福道:“皇上,国用问题,纷繁复杂,一时解说不易。如需长远解决国财问题,臣需好好思量,写个折子。如只需解决眼下的朝鲜用度,臣倒是有一个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