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三十而相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上元佳节,照例是一年一度皇帝要郊祀天地的日子,算是新年期间最正式的节日了。
皇帝刘备都要一大早起来,先去南郊祭坛祭告天地,回程的时候还要去太庙晃一圈,然后给百官赐宴休息一下。
这天的朝议也跟平时不一样,要挪到下午,安排在赐宴结束之后。
李素挺不喜欢各种繁文缛节,但他知道自己今天必须忍住。今天再繁文缛节一番,为的是将来可以少繁文缛节。
毕竟之前封公爵的时候,他只是拿到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不名不趋不拜这些也还没有。(不拜不是跪拜,也可以是长揖。古人作揖而拜有些朝代要作得很深,手要往下垂,比曰本人鞠躬还低)
这就得指望今天拜相之后拿到这些新待遇,以后再上朝就可以正常走路了。当然慢吞吞走还是不雅的,李素年轻力壮,也不屑于慢吞吞走,只要大步流星龙骧虎步就行了。
一整天的活动中,李素穿着黑色烫金花纹、红色纹绣滚边的新朝服,在群臣之中着实瞩目。
头戴吴绣勾边的紫金梁冠,梁冠的额头部位还用金线绣了两只凤凰两只仙鹤环绕云团。梁的数量是九道,别小看这么一个帽子的细节,这已经是让所有人羡慕了,如今满朝就李素一个人戴九道的。
关羽如今还在昆阳带兵,没有回朝,他要是回来了,哪怕以大将军的身份穿朝服,头冠上的梁也只是七道,关羽还没封公爵嘛。至于其他三公,当然也是七道。
李素这身衣服,看起来比较新潮华丽,并非朝廷礼制成法。因为东汉已经一百多年没丞相了,东汉旧制文官最高级别只是太傅,董卓的时候才弄了个太师,要求略高于太傅。
所以礼部的人制定新朝服的时候,也只是看《汉纪》上的文字记载复原。古人又没有写书记礼法的时候画图的习惯,靠文字描述做衣服肯定是不准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先大致打了几个草样,请刘备御览定夺,反正都是不违反礼法文字描述的。
而刘备这人出了名的“好狗马、音乐、美衣服”,所以他胡作非为了一把,把他觉得最拉风的造型选了出来,还亲自随口说了几点修改意见,问礼部官员是否违礼。
礼部官员还能说什么?当然是皇帝觉得怎么漂亮,哪怕违礼也得想办法解释通来。一群人引经据典最后证明刘备的审美完全符合礼法,最后就出炉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丞相制度未必常设,如今天下未定,帝国还在扩张期,需要权宜之计。
即使刘备这是在临时复古西汉初年的丞相制,但西汉实际上也就萧何、曹参是事实上的独相。曹参死后,以王陵、陈平为左右相,虽然还没完全演化为后来的三公责任制,但事实上因为丞相不止一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了。
如今朝廷已经有了成熟的三公九卿,这就注定了一旦丞相不止一人,那就等于形同废止。
再来一次“萧规曹随”,当然现在应该叫“李规某某随”,等统一大业和帝国快速扩张期那几十年过渡过去后,未来就不会再有丞相了。
既然是临时性措施,大家也乐得讨好皇帝,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礼部官员负责帮皇帝找理论依据就是了,养礼法官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
诸般繁文缛节结束之后,总算到了下午朝议拜相走过场的环节。
几天之前,李素还以为这事儿流程不会复杂,但刘备找他交代预演排练的时候,李素才知道他想简单了。
甚至,有一些幻灭感,觉得自己怎么有一丝“奸佞权臣”的不良形象。
原来,在讨论拜相问题时,吏部尚书董和要先上奏、提议丞相人选,刘备先原则上接受、然后请百官讨论。
但中间还要穿插李素谦虚退让的环节,连退让的理由都想好了,得以自己“德薄资浅”为理由。当然这不是说李素功劳不够大或者能力不够强,只是针对他“出身寒微、起于微末、祖无余德”,所以不当为相,请另择有德者居之。
这个戏码,一度让李素觉得这该是历史上曹操干的事情,挟天子对付刘协,才当丞相封魏公都要辞让几回,咱又不是挟傀儡之君的权臣,弄这算什么嘛?
(注:曹家不光在曹丕篡汉的时候要三辞而后受之,连之前曹操本人封公拜相封王的时候也都辞让过,只是不用跟篡位那样演三次那么多)
刘备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君主、靠实力打出来的,何必这么演呢?
但是,私下里提前预演的时候,刘备还是关照他:
这也是为了堵天下人的口,以正视听。之前给贤弟封公爵时,连祖宗七代都查不出来,也不能追封名号光宗耀祖,后来已经有百姓传为笑谈。这次拜相,要正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李素这才恍然,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他跟其他位极人臣的不同,他是个来历不明的黑户啊!大家只知道他是中山郡掾吏出身,连父祖是谁都不知道。
当初封公爵的时候,为了杜绝这个问题被顺藤摸瓜,李素甚至处理成了自己是私生子、不知其父,但其母小时候告诉他父亲已死。这也就没人刨根问底了。
自古到了拜相这个环节,而且还是为你创设恢复一项旧制,未来史书上肯定是要非常翔实记载的,一个不慎容易被后人挖黑料。
原本历史上曹操拜相时辞让固然是虚伪和堵反对派,到了李素这儿,则是为了别的目的,强调“皇帝知道你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但通盘考虑,还是认为你本人的功德值得如此,德配其位”。
皇帝都主动提过这个黑点并且认可了,将来别人就不会提了。
这是先主动把杠精的路走一遍,让杠精无路可走,杠无可杠。
……
李素心里预演着剧本,明面上小心按着流程走,终于很快熬过了朝议环节,董和已经退场,轮到刘备顺从众议,让常侍宣读“临时起草”的旨意。
“朕践祚之始,正朔初明,远人惶惑,天下板荡未已。当此国难之际,幸得股肱辅弼……”
一番文绉绉的台词,把李素的文治武功再历数一遍,最后定论,
“……今特复丞相之职,拜君为丞相,君其勿辞……”
李素等旨意读完,按流程谦虚:“臣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丞相之职,非但荷国之重,亦百官表率也,德薄者不配其位,乞择有德者居之。”
刘备因为旨意已经读完了,所以也不会再让人另写一道旨意。这第二遍劝,就只是口头的口谕,但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会让写纪的史官写下来的:
“高祖起于泗上亭长,萧何起于沛县掾吏。朕亦起于中山县尉,而卿起于中山掾吏。萧何可为相,卿亦可为相,何来德不配位?”
刘备这番话还是偷换了一点概念的,他自己虽然少年织席贩履、入仕起步是个县尉,但他毕竟已经是汉室宗亲,他就不存在“祖宗无德”的问题。
而刘邦和萧何都是祖无余德的,当然刘邦靠后来编造了很多神话,赤帝之子斩蛇而起云云,连腿上七十二颗痦子都成了神异之相。所以严格来说刘邦萧何不能和今天的情况类比。
不过皇帝这么说了,也没人傻到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谁都知道这就是个历史修补工程,把李素出身寒微这事儿从此堵了,不要再提。
李素最后长揖而拜,谢领其命,从头到尾只辞让了一次。
这就算是丞相了。
刘备这才一挥手,让负责宣旨的常侍读了第二道,主要就是关于丞相的待遇问题的。
一切也完全预料之中,赐了不拜不趋不名,如萧何故事。另外赐丞相可随时随侍虎贲三百人,即使上朝也可以在外殿等候。
说句题外话,“虎贲百人随侍”之类的待遇,历史上曹操诸葛亮等人都有,其中曹操的还是包含在“九锡”里的一部分,九锡其中一锡就是可以护卫进宫的虎贲。
曹操的入宫虎贲人数还多一些,而且经常可以随便改,曹操也不止一次让手下人带兵进宫杀人了,伏皇后被抓被杀那次,多少虎贲想进宫皇帝都拦不住。
但历史上诸葛亮的虎贲百人随护并不是什么僭越,但经常被地摊文拿来攻讦诸葛亮专权架空皇帝、欺君罔上。
而理由是后来东晋的时候权臣桓温也弄过“入宫时随侍虎贲百人”的待遇,《晋书》上还有一句话说桓温此举是“如诸葛亮故事”,所以地摊文就说诸葛亮这待遇是跟桓温一样篡逆。
其实用膝盖想想也知道,桓温活着的时候总不至于以奸佞篡逆自居吧,他听了“如诸葛亮故事”时还大喜接受,说明这个诸葛亮故事在东晋时还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要是桓温直接以当坏人为光荣,那他还图个什么“如诸葛亮故事”,直接如王莽董卓曹操故事不就好了么。
正如董卓废立还如伊尹霍光故事呢,但这不能说伊尹霍光不好,是董卓把伊尹霍光的典故搞臭了,害得从此以后的朝代哪怕废立确实废的是无道昏君,也不好意思再引用伊尹霍光了。
刘备现在是实打实的实权皇帝,他的任何决策都没有丝毫的胁迫。所以他给李素赐虎贲三百人可以入宫、朝见时虎贲在殿外等候,完全是发自内心通盘考虑的正常决策。
而且刘备太了解李素了,知道他没有武功还特别小心谨慎苟,注重安保工作。
李素原先平时外出都能带很多保镖,但上朝的时候因为保镖不能进宫,所以李素都不怎么带,最多随从十几个,往往是典韦、陈到之类武艺高强的人。人多了都挤在宫门口等候也不成体统。
现在刘备允许三百甲士进宫、只是不能进朝觐所在的那一进殿,隔了一道殿门,这些保镖安置工作就方便多了。刘备纯粹是君臣互相理解互相方便一下。
而且,按照刘备的旨意,李素还可以自择丞相仪仗队的甲胄旗号服色,朝廷古无成例,朝廷只是赐了一笔钱作为置办,具体李素自行定夺。所以李素如果为了威风漂亮,可以自己贴钱弄三百套镶金嵌银的亮闪闪板甲,给他的保镖仪仗队穿。
不拜不名不趋,加上虎贲入宫,这丞相的待遇也算是满配了。
李素再次顿首谢恩,恭领旨意。
拜已经不用拜了,那谢恩当然只能是低下脖子点个头而已。
上元佳节,照例是一年一度皇帝要郊祀天地的日子,算是新年期间最正式的节日了。
皇帝刘备都要一大早起来,先去南郊祭坛祭告天地,回程的时候还要去太庙晃一圈,然后给百官赐宴休息一下。
这天的朝议也跟平时不一样,要挪到下午,安排在赐宴结束之后。
李素挺不喜欢各种繁文缛节,但他知道自己今天必须忍住。今天再繁文缛节一番,为的是将来可以少繁文缛节。
毕竟之前封公爵的时候,他只是拿到了“剑履上殿”的待遇,不名不趋不拜这些也还没有。(不拜不是跪拜,也可以是长揖。古人作揖而拜有些朝代要作得很深,手要往下垂,比曰本人鞠躬还低)
这就得指望今天拜相之后拿到这些新待遇,以后再上朝就可以正常走路了。当然慢吞吞走还是不雅的,李素年轻力壮,也不屑于慢吞吞走,只要大步流星龙骧虎步就行了。
一整天的活动中,李素穿着黑色烫金花纹、红色纹绣滚边的新朝服,在群臣之中着实瞩目。
头戴吴绣勾边的紫金梁冠,梁冠的额头部位还用金线绣了两只凤凰两只仙鹤环绕云团。梁的数量是九道,别小看这么一个帽子的细节,这已经是让所有人羡慕了,如今满朝就李素一个人戴九道的。
关羽如今还在昆阳带兵,没有回朝,他要是回来了,哪怕以大将军的身份穿朝服,头冠上的梁也只是七道,关羽还没封公爵嘛。至于其他三公,当然也是七道。
李素这身衣服,看起来比较新潮华丽,并非朝廷礼制成法。因为东汉已经一百多年没丞相了,东汉旧制文官最高级别只是太傅,董卓的时候才弄了个太师,要求略高于太傅。
所以礼部的人制定新朝服的时候,也只是看《汉纪》上的文字记载复原。古人又没有写书记礼法的时候画图的习惯,靠文字描述做衣服肯定是不准的。
最后的结果,就是事先大致打了几个草样,请刘备御览定夺,反正都是不违反礼法文字描述的。
而刘备这人出了名的“好狗马、音乐、美衣服”,所以他胡作非为了一把,把他觉得最拉风的造型选了出来,还亲自随口说了几点修改意见,问礼部官员是否违礼。
礼部官员还能说什么?当然是皇帝觉得怎么漂亮,哪怕违礼也得想办法解释通来。一群人引经据典最后证明刘备的审美完全符合礼法,最后就出炉了。
大家都心知肚明:丞相制度未必常设,如今天下未定,帝国还在扩张期,需要权宜之计。
即使刘备这是在临时复古西汉初年的丞相制,但西汉实际上也就萧何、曹参是事实上的独相。曹参死后,以王陵、陈平为左右相,虽然还没完全演化为后来的三公责任制,但事实上因为丞相不止一人,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相了。
如今朝廷已经有了成熟的三公九卿,这就注定了一旦丞相不止一人,那就等于形同废止。
再来一次“萧规曹随”,当然现在应该叫“李规某某随”,等统一大业和帝国快速扩张期那几十年过渡过去后,未来就不会再有丞相了。
既然是临时性措施,大家也乐得讨好皇帝,你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礼部官员负责帮皇帝找理论依据就是了,养礼法官不就是干这个的么。
……
诸般繁文缛节结束之后,总算到了下午朝议拜相走过场的环节。
几天之前,李素还以为这事儿流程不会复杂,但刘备找他交代预演排练的时候,李素才知道他想简单了。
甚至,有一些幻灭感,觉得自己怎么有一丝“奸佞权臣”的不良形象。
原来,在讨论拜相问题时,吏部尚书董和要先上奏、提议丞相人选,刘备先原则上接受、然后请百官讨论。
但中间还要穿插李素谦虚退让的环节,连退让的理由都想好了,得以自己“德薄资浅”为理由。当然这不是说李素功劳不够大或者能力不够强,只是针对他“出身寒微、起于微末、祖无余德”,所以不当为相,请另择有德者居之。
这个戏码,一度让李素觉得这该是历史上曹操干的事情,挟天子对付刘协,才当丞相封魏公都要辞让几回,咱又不是挟傀儡之君的权臣,弄这算什么嘛?
(注:曹家不光在曹丕篡汉的时候要三辞而后受之,连之前曹操本人封公拜相封王的时候也都辞让过,只是不用跟篡位那样演三次那么多)
刘备可是实打实的开国君主、靠实力打出来的,何必这么演呢?
但是,私下里提前预演的时候,刘备还是关照他:
这也是为了堵天下人的口,以正视听。之前给贤弟封公爵时,连祖宗七代都查不出来,也不能追封名号光宗耀祖,后来已经有百姓传为笑谈。这次拜相,要正式把这个问题解决掉。
李素这才恍然,觉得也有道理。
因为他跟其他位极人臣的不同,他是个来历不明的黑户啊!大家只知道他是中山郡掾吏出身,连父祖是谁都不知道。
当初封公爵的时候,为了杜绝这个问题被顺藤摸瓜,李素甚至处理成了自己是私生子、不知其父,但其母小时候告诉他父亲已死。这也就没人刨根问底了。
自古到了拜相这个环节,而且还是为你创设恢复一项旧制,未来史书上肯定是要非常翔实记载的,一个不慎容易被后人挖黑料。
原本历史上曹操拜相时辞让固然是虚伪和堵反对派,到了李素这儿,则是为了别的目的,强调“皇帝知道你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但通盘考虑,还是认为你本人的功德值得如此,德配其位”。
皇帝都主动提过这个黑点并且认可了,将来别人就不会提了。
这是先主动把杠精的路走一遍,让杠精无路可走,杠无可杠。
……
李素心里预演着剧本,明面上小心按着流程走,终于很快熬过了朝议环节,董和已经退场,轮到刘备顺从众议,让常侍宣读“临时起草”的旨意。
“朕践祚之始,正朔初明,远人惶惑,天下板荡未已。当此国难之际,幸得股肱辅弼……”
一番文绉绉的台词,把李素的文治武功再历数一遍,最后定论,
“……今特复丞相之职,拜君为丞相,君其勿辞……”
李素等旨意读完,按流程谦虚:“臣出身寒微,祖无余德。丞相之职,非但荷国之重,亦百官表率也,德薄者不配其位,乞择有德者居之。”
刘备因为旨意已经读完了,所以也不会再让人另写一道旨意。这第二遍劝,就只是口头的口谕,但说的每一个字,都是会让写纪的史官写下来的:
“高祖起于泗上亭长,萧何起于沛县掾吏。朕亦起于中山县尉,而卿起于中山掾吏。萧何可为相,卿亦可为相,何来德不配位?”
刘备这番话还是偷换了一点概念的,他自己虽然少年织席贩履、入仕起步是个县尉,但他毕竟已经是汉室宗亲,他就不存在“祖宗无德”的问题。
而刘邦和萧何都是祖无余德的,当然刘邦靠后来编造了很多神话,赤帝之子斩蛇而起云云,连腿上七十二颗痦子都成了神异之相。所以严格来说刘邦萧何不能和今天的情况类比。
不过皇帝这么说了,也没人傻到指出其中的逻辑错误,谁都知道这就是个历史修补工程,把李素出身寒微这事儿从此堵了,不要再提。
李素最后长揖而拜,谢领其命,从头到尾只辞让了一次。
这就算是丞相了。
刘备这才一挥手,让负责宣旨的常侍读了第二道,主要就是关于丞相的待遇问题的。
一切也完全预料之中,赐了不拜不趋不名,如萧何故事。另外赐丞相可随时随侍虎贲三百人,即使上朝也可以在外殿等候。
说句题外话,“虎贲百人随侍”之类的待遇,历史上曹操诸葛亮等人都有,其中曹操的还是包含在“九锡”里的一部分,九锡其中一锡就是可以护卫进宫的虎贲。
曹操的入宫虎贲人数还多一些,而且经常可以随便改,曹操也不止一次让手下人带兵进宫杀人了,伏皇后被抓被杀那次,多少虎贲想进宫皇帝都拦不住。
但历史上诸葛亮的虎贲百人随护并不是什么僭越,但经常被地摊文拿来攻讦诸葛亮专权架空皇帝、欺君罔上。
而理由是后来东晋的时候权臣桓温也弄过“入宫时随侍虎贲百人”的待遇,《晋书》上还有一句话说桓温此举是“如诸葛亮故事”,所以地摊文就说诸葛亮这待遇是跟桓温一样篡逆。
其实用膝盖想想也知道,桓温活着的时候总不至于以奸佞篡逆自居吧,他听了“如诸葛亮故事”时还大喜接受,说明这个诸葛亮故事在东晋时还是非常正面的形象。
要是桓温直接以当坏人为光荣,那他还图个什么“如诸葛亮故事”,直接如王莽董卓曹操故事不就好了么。
正如董卓废立还如伊尹霍光故事呢,但这不能说伊尹霍光不好,是董卓把伊尹霍光的典故搞臭了,害得从此以后的朝代哪怕废立确实废的是无道昏君,也不好意思再引用伊尹霍光了。
刘备现在是实打实的实权皇帝,他的任何决策都没有丝毫的胁迫。所以他给李素赐虎贲三百人可以入宫、朝见时虎贲在殿外等候,完全是发自内心通盘考虑的正常决策。
而且刘备太了解李素了,知道他没有武功还特别小心谨慎苟,注重安保工作。
李素原先平时外出都能带很多保镖,但上朝的时候因为保镖不能进宫,所以李素都不怎么带,最多随从十几个,往往是典韦、陈到之类武艺高强的人。人多了都挤在宫门口等候也不成体统。
现在刘备允许三百甲士进宫、只是不能进朝觐所在的那一进殿,隔了一道殿门,这些保镖安置工作就方便多了。刘备纯粹是君臣互相理解互相方便一下。
而且,按照刘备的旨意,李素还可以自择丞相仪仗队的甲胄旗号服色,朝廷古无成例,朝廷只是赐了一笔钱作为置办,具体李素自行定夺。所以李素如果为了威风漂亮,可以自己贴钱弄三百套镶金嵌银的亮闪闪板甲,给他的保镖仪仗队穿。
不拜不名不趋,加上虎贲入宫,这丞相的待遇也算是满配了。
李素再次顿首谢恩,恭领旨意。
拜已经不用拜了,那谢恩当然只能是低下脖子点个头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