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八章 天象现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月初,当京兆官员和百姓沉浸在大采选的想象中时,户部尚书江成海,则向景兴帝呈上了折子,请求缩减大采选的规模,同时建议大采选延迟。
“皇上,河内道旱灾已现。户部的官员和资财,不足以同时应付大采选和旱灾。臣恳请皇上以河内道百姓为重,缩减大采选的规模,将大采选延后。”江成海的奏言如是。
随即,工部尚书范载常、工部侍郎黄易出列附议,赞同江成海的提议。他们还说河内道的旱情已经很严峻,抗灾平顺民意,迫在眼前,司天台的五官正都说未来一个月不会有雨,河内道的情况会更恶劣,请皇上准奏。
江成海和范载常等官员的奏言,令不少朝官都皱眉,心底有不少的怨气。
河内道的大旱灾情,离他们甚远,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但是皇家大采选,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与他们的荣华富贵息息相关,若是缩减或者延迟,对他们来说,就很有影响了。
这些官员,自然都是反对大采选的缩减或延迟的,只是他们尚未想好反对的言辞,中书侍郎沈华善就出列了。
“微臣以为,户部尚书之言,甚有道理,恳请皇上准奏。河内道的大旱灾,若是蔓延下去,定会引起大范围的饥荒,这不得不让臣等重视。前朝大安末年,就曾有过大旱灾,其惨况,让人心惊。史书云‘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臣惶恐不已……”
沈华善的奏言,让原本想皱眉反对的官员,神色就变了。能够站在宣政殿这里的官员。都是饱读书史的人,沈华善说的这一段史实,他们当然知道。沈华善没有说完的话语,他们也很清楚。
大安末年出了连年的旱灾。百姓人相食,加上帝王昏庸,于是天下暴乱,枭雄四起。大永太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疆辟土的。可以这么说,若是大安没有这些旱灾,又或者这些好旱灾能够得到很好治理,或许大安还不会亡国。
更这些官员心惊胆跳的是。他们记起了史书中的箴言:“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这下他们都不认为河内道大旱灾与己身无关了,若是河内道大旱灾导致暴乱起,受到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他们的荣华富贵了,而是他们的立命人身。
想到这里,这些官员们心底的怨气,马上就散去了。荣华富贵,得是承平之年才有福分享受啊。若是天下动乱,人命比刍狗还低贱,还谈什么荣华富贵?
再说了,沈华善都赞同江成海的话语了,他们又怎么敢再出列反对?沈华善是连尚书右仆射大人都敢打残的人。手段狠厉又深沐帝恩,他们也不敢与他作对。
沈华善眉角看着这些官员们的表情变化,心中闪过冷然。他就知道,只要搬出大安末年的大旱灾,这些官员便没人敢反对江成海的奏言了。善言相奏是没有多少用的,只有让他们感知到亡国的恐惧,他们才会噤声,才会赞同江成海的意见。
若论得失算计之精,估计大永最出色的商人,都比不上这些宣政殿上的官员。
也幸得如此,没有这些官员的搅局,江成海的奏言就会少了很多阻滞,现在只等皇上的旨意就可以了。
卞之和站在朝臣中,也没有出言反对沈华善和江成海的奏言,只是沉默着。他倒是很想出列反对,可是想到早前沈华善的手段,又想到景兴帝如今对他颇有微词,就算反对了也没有多少作用。
想了想,还是按照父亲所说的那样,低调收敛才是卞家最合适的做法,且让沈华善折腾去吧,他还是翘起手在一旁看着就好了。
景兴帝端坐在銮椅上,心中有些诧异。根据他以往视朝的经验,但凡有朝官奏言行某一事,必定有其余朝官出言反对的。可是这一次,在江成海、沈华善奏言之后,竟然没有朝官出来反对。
尤其是江成海两人提议的是缩减大采选、推迟大采选,这应该和官员们密切相关的,原先景兴帝以为一定会有不少朝官反对的,可是宣政殿上是一片平静。他们都赞同江成海和沈华善的话语?
景兴帝乍听到江成海奏言的时候,心中是极为不悦的。大采选的旨意已下。这是他在位期间的第一次大采选,攸关的,还是大永皇嗣的问题,怎么可以缩减或延迟呢?
但是大旱灾,也不得不重视,若是大永境内有大饥荒,定会影响到大永的稳定。景兴帝想到了西燕皇帝和曼山将领的开战,似乎原因,就是早几年曼山一带出了大饥荒。
而且朝臣难得意见一致,似乎都认为河内道的大旱灾比大采选更重要。想到这种种情况,景兴帝心中的不悦,就压了下去。他视朝也有一年多了,知道朝臣们意见一致,这当中必定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因由,看来还是要谋定才能动。
关于大安末年的旱灾,景兴帝并不知道,朝臣们感受到的亡国恐惧,他并没有感受到,自然想的,并没有那么深入。大采选,是他想要如常继续进行的,大旱灾,一时间,他也定不了主意,只下令先行退朝,此事容后再说。
这个结果,在沈华善意料之中,他也笃定,下一次早朝之时,景兴帝就会准江成海所奏。
紫宸殿内,景兴帝想起早朝的事情,心中隐隐的不悦又冒了出来。他想不明白朝臣为什么会意见一致,但这个问题,作为帝王,他也不可能召来朝臣来询问原因。
这个时候,景兴帝想到了沈华善说的大安旱灾。
“唐密,大安末年的大旱灾,你是否知道?”景兴帝看着一旁服侍的唐密,这样问道。
“回皇上的话语,奴才并不晓得这个大旱灾的事。但是大安末年的相关资料,都放在汇流澄鉴阁中,奴才这就去给皇上拿来。”唐密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帝王需用之书籍摆放在哪里,他是很清楚的。
本来读书查阅之事,本来应该在御书房进行的,但是景兴帝嫌弃御书房狭小曲折,又有密密麻麻的书格,所以很少去那里。既然唐密这么说,景兴帝就安心在紫宸殿里等着了。
唐密很快就将相关书籍搬来了紫宸殿中,让景兴帝翻阅。
当景兴帝看到“劫禾之举,此盗贼祸乱之萌”“三川竭,大安崩”“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话语,心中的不悦就变成了无比担忧,他都觉得自己额角有冷汗了。
大天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大暴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他坐着的位置。皇位若是动摇,就算大采选之中有再多的美人,那又有什么用?皇位和妃嫔,哪个更重要,这根本就不用说的。再说了,大采选挑出来的人,又有哪个能够比得上曾经的雅妃呢?
想到这里,景兴帝对大采选的兴趣几乎殆尽了,他现在想的,乃是应对河内道大旱灾的问题,现在,他终于知道朝臣们为何会意见一致了,孰轻孰重,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第二日早朝,景兴帝便准了江成海的奏言,下旨更改采选大事,将大采选推迟至明年春再进行。
“国之大事,当以黎民百姓为重,故特下旨更改大采选之事,将其延迟到明年春。朕对河内道的大旱灾,甚是忧心,现令户部尚365小说全力应对河内道大旱灾。各部各寺各司官员,协助这两位官员抗灾。”
景兴帝到底没有糊涂到底,知道大旱灾关系着他的位置,若不重视处理,他的位置,说不定都要晃两晃。
沈华善和江成海等官员恭敬领命,纷纷表示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会共同解决河内道旱灾的问题,请皇上放心云云。
大采选更改的旨意,不用半天就传遍了京兆,也会陆续传遍大永七大道。大采选更改了,要做的事情自然就不一样了,有官员家的夫人收起了为姑娘裁制新衣裳的打算,也有官员夫人赶紧张罗自己女儿的婚嫁。
半年的时间,其实很长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景兴帝虽然准许了将大采选延迟,但是江成海脸上,没有多少喜色。现在正是七月天,京兆的太阳火热毒辣,想必河内道的情况更不乐观,一想到那焦黄干瘪的稻麦,江成海的心就低得不能再低。
长泰三十六年的整治水利,这才过去七年的时间,当年的那些水利措施,就基本不可用的,不然河内道的旱情还不会这样糟糕。可见水旱之灾,祸在吏治,这话,当年沈华善说过,此刻江成海也同样这样感叹。
水利的整治已经来不及了,幸好户部这些年在备荒粮上面的功夫做得很足,每年储存的粮食数目,还能用来赈一时之灾。
这个时候,从河内道加急而来的数封加报灾文书,陆续抵达京兆,让江成海和范载常等人更加忧心。此刻,江成海万万没有想到,他现在以为的“幸好”,会成为天大的灾难。
ps:
二更!感谢猫窝儿的2票粉红票,还有小金的评价票!嘻嘻~~抱抱大家,我继续很勤奋……
七月初,当京兆官员和百姓沉浸在大采选的想象中时,户部尚书江成海,则向景兴帝呈上了折子,请求缩减大采选的规模,同时建议大采选延迟。
“皇上,河内道旱灾已现。户部的官员和资财,不足以同时应付大采选和旱灾。臣恳请皇上以河内道百姓为重,缩减大采选的规模,将大采选延后。”江成海的奏言如是。
随即,工部尚书范载常、工部侍郎黄易出列附议,赞同江成海的提议。他们还说河内道的旱情已经很严峻,抗灾平顺民意,迫在眼前,司天台的五官正都说未来一个月不会有雨,河内道的情况会更恶劣,请皇上准奏。
江成海和范载常等官员的奏言,令不少朝官都皱眉,心底有不少的怨气。
河内道的大旱灾情,离他们甚远,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但是皇家大采选,就在他们眼皮底下,与他们的荣华富贵息息相关,若是缩减或者延迟,对他们来说,就很有影响了。
这些官员,自然都是反对大采选的缩减或延迟的,只是他们尚未想好反对的言辞,中书侍郎沈华善就出列了。
“微臣以为,户部尚书之言,甚有道理,恳请皇上准奏。河内道的大旱灾,若是蔓延下去,定会引起大范围的饥荒,这不得不让臣等重视。前朝大安末年,就曾有过大旱灾,其惨况,让人心惊。史书云‘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臣惶恐不已……”
沈华善的奏言,让原本想皱眉反对的官员,神色就变了。能够站在宣政殿这里的官员。都是饱读书史的人,沈华善说的这一段史实,他们当然知道。沈华善没有说完的话语,他们也很清楚。
大安末年出了连年的旱灾。百姓人相食,加上帝王昏庸,于是天下暴乱,枭雄四起。大永太祖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疆辟土的。可以这么说,若是大安没有这些旱灾,又或者这些好旱灾能够得到很好治理,或许大安还不会亡国。
更这些官员心惊胆跳的是。他们记起了史书中的箴言:“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这下他们都不认为河内道大旱灾与己身无关了,若是河内道大旱灾导致暴乱起,受到影响的。就不仅仅是他们的荣华富贵了,而是他们的立命人身。
想到这里,这些官员们心底的怨气,马上就散去了。荣华富贵,得是承平之年才有福分享受啊。若是天下动乱,人命比刍狗还低贱,还谈什么荣华富贵?
再说了,沈华善都赞同江成海的话语了,他们又怎么敢再出列反对?沈华善是连尚书右仆射大人都敢打残的人。手段狠厉又深沐帝恩,他们也不敢与他作对。
沈华善眉角看着这些官员们的表情变化,心中闪过冷然。他就知道,只要搬出大安末年的大旱灾,这些官员便没人敢反对江成海的奏言了。善言相奏是没有多少用的,只有让他们感知到亡国的恐惧,他们才会噤声,才会赞同江成海的意见。
若论得失算计之精,估计大永最出色的商人,都比不上这些宣政殿上的官员。
也幸得如此,没有这些官员的搅局,江成海的奏言就会少了很多阻滞,现在只等皇上的旨意就可以了。
卞之和站在朝臣中,也没有出言反对沈华善和江成海的奏言,只是沉默着。他倒是很想出列反对,可是想到早前沈华善的手段,又想到景兴帝如今对他颇有微词,就算反对了也没有多少作用。
想了想,还是按照父亲所说的那样,低调收敛才是卞家最合适的做法,且让沈华善折腾去吧,他还是翘起手在一旁看着就好了。
景兴帝端坐在銮椅上,心中有些诧异。根据他以往视朝的经验,但凡有朝官奏言行某一事,必定有其余朝官出言反对的。可是这一次,在江成海、沈华善奏言之后,竟然没有朝官出来反对。
尤其是江成海两人提议的是缩减大采选、推迟大采选,这应该和官员们密切相关的,原先景兴帝以为一定会有不少朝官反对的,可是宣政殿上是一片平静。他们都赞同江成海和沈华善的话语?
景兴帝乍听到江成海奏言的时候,心中是极为不悦的。大采选的旨意已下。这是他在位期间的第一次大采选,攸关的,还是大永皇嗣的问题,怎么可以缩减或延迟呢?
但是大旱灾,也不得不重视,若是大永境内有大饥荒,定会影响到大永的稳定。景兴帝想到了西燕皇帝和曼山将领的开战,似乎原因,就是早几年曼山一带出了大饥荒。
而且朝臣难得意见一致,似乎都认为河内道的大旱灾比大采选更重要。想到这种种情况,景兴帝心中的不悦,就压了下去。他视朝也有一年多了,知道朝臣们意见一致,这当中必定有什么自己不知道的因由,看来还是要谋定才能动。
关于大安末年的旱灾,景兴帝并不知道,朝臣们感受到的亡国恐惧,他并没有感受到,自然想的,并没有那么深入。大采选,是他想要如常继续进行的,大旱灾,一时间,他也定不了主意,只下令先行退朝,此事容后再说。
这个结果,在沈华善意料之中,他也笃定,下一次早朝之时,景兴帝就会准江成海所奏。
紫宸殿内,景兴帝想起早朝的事情,心中隐隐的不悦又冒了出来。他想不明白朝臣为什么会意见一致,但这个问题,作为帝王,他也不可能召来朝臣来询问原因。
这个时候,景兴帝想到了沈华善说的大安旱灾。
“唐密,大安末年的大旱灾,你是否知道?”景兴帝看着一旁服侍的唐密,这样问道。
“回皇上的话语,奴才并不晓得这个大旱灾的事。但是大安末年的相关资料,都放在汇流澄鉴阁中,奴才这就去给皇上拿来。”唐密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帝王需用之书籍摆放在哪里,他是很清楚的。
本来读书查阅之事,本来应该在御书房进行的,但是景兴帝嫌弃御书房狭小曲折,又有密密麻麻的书格,所以很少去那里。既然唐密这么说,景兴帝就安心在紫宸殿里等着了。
唐密很快就将相关书籍搬来了紫宸殿中,让景兴帝翻阅。
当景兴帝看到“劫禾之举,此盗贼祸乱之萌”“三川竭,大安崩”“山崩川竭,亡之征也”这些让人心惊胆战的话语,心中的不悦就变成了无比担忧,他都觉得自己额角有冷汗了。
大天灾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有大暴动。这样一来,就会影响他坐着的位置。皇位若是动摇,就算大采选之中有再多的美人,那又有什么用?皇位和妃嫔,哪个更重要,这根本就不用说的。再说了,大采选挑出来的人,又有哪个能够比得上曾经的雅妃呢?
想到这里,景兴帝对大采选的兴趣几乎殆尽了,他现在想的,乃是应对河内道大旱灾的问题,现在,他终于知道朝臣们为何会意见一致了,孰轻孰重,根本就是一目了然的事情了。
第二日早朝,景兴帝便准了江成海的奏言,下旨更改采选大事,将大采选推迟至明年春再进行。
“国之大事,当以黎民百姓为重,故特下旨更改大采选之事,将其延迟到明年春。朕对河内道的大旱灾,甚是忧心,现令户部尚365小说全力应对河内道大旱灾。各部各寺各司官员,协助这两位官员抗灾。”
景兴帝到底没有糊涂到底,知道大旱灾关系着他的位置,若不重视处理,他的位置,说不定都要晃两晃。
沈华善和江成海等官员恭敬领命,纷纷表示同心同德万众一心,会共同解决河内道旱灾的问题,请皇上放心云云。
大采选更改的旨意,不用半天就传遍了京兆,也会陆续传遍大永七大道。大采选更改了,要做的事情自然就不一样了,有官员家的夫人收起了为姑娘裁制新衣裳的打算,也有官员夫人赶紧张罗自己女儿的婚嫁。
半年的时间,其实很长的,要做的事情也很多。
景兴帝虽然准许了将大采选延迟,但是江成海脸上,没有多少喜色。现在正是七月天,京兆的太阳火热毒辣,想必河内道的情况更不乐观,一想到那焦黄干瘪的稻麦,江成海的心就低得不能再低。
长泰三十六年的整治水利,这才过去七年的时间,当年的那些水利措施,就基本不可用的,不然河内道的旱情还不会这样糟糕。可见水旱之灾,祸在吏治,这话,当年沈华善说过,此刻江成海也同样这样感叹。
水利的整治已经来不及了,幸好户部这些年在备荒粮上面的功夫做得很足,每年储存的粮食数目,还能用来赈一时之灾。
这个时候,从河内道加急而来的数封加报灾文书,陆续抵达京兆,让江成海和范载常等人更加忧心。此刻,江成海万万没有想到,他现在以为的“幸好”,会成为天大的灾难。
ps:
二更!感谢猫窝儿的2票粉红票,还有小金的评价票!嘻嘻~~抱抱大家,我继续很勤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