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名家豪族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早在来西淀之前高纳便听闻这一川子是个有学问的隐者,而今见得真人如此气度不凡,他又岂肯就此善罢甘休。眼瞅着一川子的小舟隐身芦苇荡,高纳判断此人的住所多半离此不远。于是他当即便将身边的亲随分做两队往两个方向分头寻找一川子的踪迹。事实倒也果如高纳所料,大约在傍晚时分一个亲兵跑来报告说是在西淀的西北角发现了一间小院子。高纳闻讯二话不说便领着一干人马迎着日落余辉赶到了亲兵所说的小院前。
所谓的小院其实就是三间茅屋外加一圈竹篱笆,不过此间的主人篱下栽有菊圃,院内种有桃李,让人一看便知其绝非寻常农户渔夫。高纳眼见院内透着灯光,二话不说便翻身下马信步走到小院前,一个抱拳冲着那紧闭的柴扉恭恭敬敬地朗声拜道,“南皮高纳求见一川子道长!”
不多时小院的柴扉嘎然开启,开门者正是白天那个替一川子操橹的童子。高纳见状心中顿时一喜,连忙向那童子和颜悦色地拱手说道,“麻烦通传一川子道长,就说南皮晚生高纳求见。”
面对院外明火执仗的高家部曲那童子倒是显得颇为镇定,就见他不卑不亢地躬身回应道,“家师不见客,郎君请回吧。”
高家的部曲见对方如此不给自家郎君面子,一个个吹胡子瞪眼大有直接冲进小院抢人之势。已经碰了两次软钉子的高纳却是抬手示意身后的亲随休得无礼。在他看来连身为当世枭雄、一国之君的曹操都得“烧山求贤才”,像他这等地方豪强在学者面前吃几次闭门羹又算得了什么。所以下一刻就见高纳继续舔着脸向那童子赔笑道,“道长今日若不得空,余便在外守候,绝不打搅道长。”
那童子显然没料到高纳会如此锲而不舍,但眼见对方兵强马壮又不好继续驱赶,于是他只得微微拱手示意高纳自便。高纳倒也是说到做到,当夜便领着亲随在院外搭了帐篷露宿。待到翌日清早,他又再一次来到柴扉前向一川子问安,可屋内的一川子依旧还是让童子传话说不见。接连两次闭门羹并没有令高纳气馁。相反却是激起了他的倔脾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纳领着一干手下便在小院外长住了下来,除了早晚两次问安,其余时间他都仅是守在院外并不会主动去打搅对方。
如此这般一连守了六天六夜,当高纳在第七天的清晨如约来到小院问安时。禁闭的柴门再一次开启,就见柴门后头的童子一反常态地向其拱手邀请道,“家师请郎君进屋叙话。”
高纳闻讯后顿时心中狂喜,不过他表面上还是故作镇定地整了整衣衫随那童子进了小院。童子将高纳领进左边的一间茅舍,但见看似简陋的草堂内铺着西淀特产的白皮苇席。当间坐有一人峨冠博带,道貌非凡,正是那日在西淀垂钓吟歌的一川子。高纳不疑有他赶紧脱鞋着袜步入草堂行礼道,“南皮高纳见过道长。”
就听对面的一川子沉声问道,“郎君连日守于草堂之外不知所为何事?”
高纳答道,“高某听闻道长博学多才,故寻访至此,欲请道长前往渤海为官。”
一川子却是摆了摆手摇头道,“老夫乃闲云孤鹤之人,才疏学浅。无心仕途,郎君请回吧。”
高纳等了足足六、七天又岂会被对方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且见他直起身子以痛心疾首的姿态地向一川子规劝道,“道长此言差矣。自齐主受封为公至今已一年有余,一年来齐地百废待兴,齐主求贤若渴。然则世间德才兼备者终是凤毛麟角,齐主开科取士唯才是举,致使齐地为官者多为暴臣酷吏。道长渊雅高尚又身怀经世之学,岂能坐视齐地百姓身受酷吏之扰。”
高纳一席话虽说得义正词严,可对面的一川子不仅丝毫不为所动。反倒是双眼直视着高纳后反问道,“那高郎君来此是为齐主?是为百姓……亦或是为高氏?”
高纳被一川子一语道破心事不免有些心虚。就听他脱口问道,“有区别否?”
一川子手捻长须幽幽答道,“若为齐主。若为百姓,老夫难堪大任,还请郎君另请高明。”
“若为高氏乎?”高纳追问道。
“若为高氏……”一川子说到这儿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高纳道,“老夫劝郎君莫要逆势而为。”
“道长此话怎讲?”高纳眉头一皱道。
“齐主清丈田地,核实丁口,颇有明君之风。郎君何不效仿巨鹿耿氏投光武。携率宗族子弟投效齐主,成就一世伟业。”一川子提及的巨鹿耿氏乃是昔年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的耿纯。而他之所以会拿耿纯做例子来规劝高纳,主要是看在高纳之前举止得体,态度恳切的份上,不想坐在对面的年轻人误入歧途。因为就算隐居西淀,一川子对高家在渤海的诸多嚣张行径亦是多有耳闻。
然而一川子那里知晓为了达成既定目标高纳从来不介意伏低做小。就如早年为了保住高家家业,高纳曾说服族内长老主动向蔡吉纳贡。而今为了请一川子为高家效力,高纳亦不介意在茅庐前守上六天六夜。可一旦高纳的目的得不到满足,那这位看似温文有礼的高郎君立马就会翻脸不认人。高纳当然也曾考虑过率领高家曲部投奔蔡吉,以求在齐军中谋取一官半职。但随着蔡吉颁布《整军令》并在渤海郡推行府兵制,高纳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他看来齐主此举旨在收缴兵权。想他高家好不容易积攒下一支威震渤海的部曲。若是就此拱手出让这支劲旅,那日后他高家岂不任人鱼肉。而渤海官府之后加紧丈量田地、清查丁口的作风,更是坐实了高家上下的忧虑。
此刻听闻一川子对齐主评价甚高,高纳心知对面的老者多半不会出山替高家效力。虽然高纳尚不知晓一川子为何不在齐营出仕,又为何在此隐居,但既然自己已经在此守候了六、七天又岂能轻易放手。于是下一刻就见高纳挺直了腰板,冲着一川子冷冷一笑道,“道长金玉良言,纳受教也。不如就请道长随高某,前往南皮高家坞壁小住数日。以便高某随时向道长讨教一二。”
且就在高纳以武力为要挟将一川子裹挟到南皮之时,齐国境内的另一家颇有势力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新的时代。相比起步较晚尚属于豪右一级的渤海高氏,家学源远流长的琅琊王氏乃是名符其实的世家大族。据说琅琊王氏源自黄帝玄孙后稷之后,秦朝时出过王翦、王贲父子两位名将助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王氏祖孙三代因此皆受封列侯。到了汉朝琅琊王氏虽不及秦朝时位高权重,但王氏子弟也曾官拜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大将军掾等要职。现任王氏家主王融就在三年前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并被蔡吉委任为武邑令。至于王融的长子王祥则已然在龙口讲武堂求学三年有余。
作为二十四孝故事卧冰求鲤的主角,现年二十一岁的王祥生得温润如玉,身形修长。这一日他像往常一样自尊经阁借了书卷回宿舍研读。远远就见同窗王观一溜小跑着向他招呼道,“休徵,兵部招纳生员派往折冲府任队副,汝可去报名?”
原来讲武堂下设儒、道、法、医、兵五学院。除了兵学院的学子入学即入伍外,其余四家学院的学子皆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军。王祥就读的是儒学院自然可以不用参军。不过就像王观所言此番兵部开出的条件十分慷慨。特别是入伍即授“队副”之职对王观这等出身贫寒的学子还是颇具吸引力的。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讲武堂的学子得要先通过科举考试方能有资格授官,而科考得三年才开一次。当然只要是从讲武堂毕业学子都能在齐国官府中谋得职位,但大多都是些打下手的小吏之职。哪像这一次,一进折冲府便能当兵头。诚然参军入伍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可能会搭上自个儿的性命,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风险亦代表着军功以及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也怪不得王观这等寒门学子会如此跃跃欲试了。
然则同是姓王出身世家的王祥却有着另一番计较。早在来龙口之前,王祥的父亲便已告诫过他莫要参军。安安心心在学堂读书。其实王祥在家中也曾读过兵书并且颇有心得,但他的父亲偏偏就是给他报了儒学院。对此王祥倒也看得挺开,因为琅琊王氏本身就对军事并不怎么热衷。王家虽也建有自保用的坞壁,但王祥的父亲一早便将部曲交由齐军整编。王祥甚至觉得父亲之所以能出任武邑令多少也与家族交出部曲有关。
所以此刻面对跃跃欲试的王观,王祥举着手中的书卷摇了摇头道,“科举开考在即,余暂且无心从戎。”
王观见状立马会心地点头说道,“也是,依休徵学识此番定能金榜提名。”
“伟台过奖也,余对科举并无必胜把握。”王祥说到这儿又抬头向王观反问道。“韦台欲从戎乎?”
伟台是王观的字。王观是东郡人,同王祥一样他也在讲武堂儒学院学习了三年。出身贫寒的他不像王祥有庞大的家族在背后资助他长期求学。讲武堂虽也有补贴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但在学院做学问终究比不得谋取一官半职来得实在。不过王祥对科举的执着态度还是激起了王观心中的斗志,就见他咧嘴一笑道。“自是与休徵共赴考场。若是落榜再弃笔从戎也不迟。”
正当两人对话之际,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嚣声。只见一群学子呼朋唤友着自隔壁学院一涌而出,嘴里还不停地嚷嚷道,“何平叔在鹿鸣楼谈玄!速去观摩!速去观摩!”
鹿鸣楼是龙口城内最大的一间酒楼。其中“鹿鸣”二字取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这首诗歌描写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鹿鸣楼虽不及君王的宫殿富丽堂皇,但其凭着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器皿以及来自各地的珍馐美味,一经开张便深得士人追捧。而历来文人聚集的地方总免不了会有高谈阔论乃至唇枪舌战。鹿鸣楼的主人倒也贴心,直接便在酒楼一层大堂的中央搭建了一座高台。凡是对自己学识有自信的人都可以上台演讲或是当众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邀请对手上台论战也没关系。
久而久之鹿鸣楼的名号在中原士林广为流传,引得不少文人骚客慕名来此观摩“鹿鸣论坛”,乃至上台一展高论。而龙口本地的学者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正是凭借着鹿鸣论坛这一媒介,以何晏、段芝为首的齐国年轻学者得以迅速在士林名声鹊起。不过段芝比较拙于表达主要是靠自然科学中的新奇现象来吸引年轻学子的关注。而何晏则以其俊美的外表,优雅的谈吐深受士人追捧。所以此刻听闻何晏要在鹿鸣论坛谈玄,王祥和王观立马就来了兴致,双双加快脚步前往鹿鸣楼听讲。
所谓“谈玄”乃是一种以老庄之道和《周易》为依据而辨析名理的谈论活动。历史上的谈玄兴起于汉末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夏侯玄三人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不过谈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浮于表面变成为辩而辩的清谈,以致于谈玄在后世变成了耍嘴皮子的代名词。
不过何晏作为谈玄的发起人,魏晋玄学的大家,还是颇有真才实学的。这不,当王祥与王观赶到鹿鸣楼时,偌大个酒楼早已人满为患。待两人好不容易挤入人群寻得一处落脚之地,远远就见人称粉面玉郎的何晏正端坐高台侃侃而谈。(未完待续。)
早在来西淀之前高纳便听闻这一川子是个有学问的隐者,而今见得真人如此气度不凡,他又岂肯就此善罢甘休。眼瞅着一川子的小舟隐身芦苇荡,高纳判断此人的住所多半离此不远。于是他当即便将身边的亲随分做两队往两个方向分头寻找一川子的踪迹。事实倒也果如高纳所料,大约在傍晚时分一个亲兵跑来报告说是在西淀的西北角发现了一间小院子。高纳闻讯二话不说便领着一干人马迎着日落余辉赶到了亲兵所说的小院前。
所谓的小院其实就是三间茅屋外加一圈竹篱笆,不过此间的主人篱下栽有菊圃,院内种有桃李,让人一看便知其绝非寻常农户渔夫。高纳眼见院内透着灯光,二话不说便翻身下马信步走到小院前,一个抱拳冲着那紧闭的柴扉恭恭敬敬地朗声拜道,“南皮高纳求见一川子道长!”
不多时小院的柴扉嘎然开启,开门者正是白天那个替一川子操橹的童子。高纳见状心中顿时一喜,连忙向那童子和颜悦色地拱手说道,“麻烦通传一川子道长,就说南皮晚生高纳求见。”
面对院外明火执仗的高家部曲那童子倒是显得颇为镇定,就见他不卑不亢地躬身回应道,“家师不见客,郎君请回吧。”
高家的部曲见对方如此不给自家郎君面子,一个个吹胡子瞪眼大有直接冲进小院抢人之势。已经碰了两次软钉子的高纳却是抬手示意身后的亲随休得无礼。在他看来连身为当世枭雄、一国之君的曹操都得“烧山求贤才”,像他这等地方豪强在学者面前吃几次闭门羹又算得了什么。所以下一刻就见高纳继续舔着脸向那童子赔笑道,“道长今日若不得空,余便在外守候,绝不打搅道长。”
那童子显然没料到高纳会如此锲而不舍,但眼见对方兵强马壮又不好继续驱赶,于是他只得微微拱手示意高纳自便。高纳倒也是说到做到,当夜便领着亲随在院外搭了帐篷露宿。待到翌日清早,他又再一次来到柴扉前向一川子问安,可屋内的一川子依旧还是让童子传话说不见。接连两次闭门羹并没有令高纳气馁。相反却是激起了他的倔脾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高纳领着一干手下便在小院外长住了下来,除了早晚两次问安,其余时间他都仅是守在院外并不会主动去打搅对方。
如此这般一连守了六天六夜,当高纳在第七天的清晨如约来到小院问安时。禁闭的柴门再一次开启,就见柴门后头的童子一反常态地向其拱手邀请道,“家师请郎君进屋叙话。”
高纳闻讯后顿时心中狂喜,不过他表面上还是故作镇定地整了整衣衫随那童子进了小院。童子将高纳领进左边的一间茅舍,但见看似简陋的草堂内铺着西淀特产的白皮苇席。当间坐有一人峨冠博带,道貌非凡,正是那日在西淀垂钓吟歌的一川子。高纳不疑有他赶紧脱鞋着袜步入草堂行礼道,“南皮高纳见过道长。”
就听对面的一川子沉声问道,“郎君连日守于草堂之外不知所为何事?”
高纳答道,“高某听闻道长博学多才,故寻访至此,欲请道长前往渤海为官。”
一川子却是摆了摆手摇头道,“老夫乃闲云孤鹤之人,才疏学浅。无心仕途,郎君请回吧。”
高纳等了足足六、七天又岂会被对方三言两语就打发走,且见他直起身子以痛心疾首的姿态地向一川子规劝道,“道长此言差矣。自齐主受封为公至今已一年有余,一年来齐地百废待兴,齐主求贤若渴。然则世间德才兼备者终是凤毛麟角,齐主开科取士唯才是举,致使齐地为官者多为暴臣酷吏。道长渊雅高尚又身怀经世之学,岂能坐视齐地百姓身受酷吏之扰。”
高纳一席话虽说得义正词严,可对面的一川子不仅丝毫不为所动。反倒是双眼直视着高纳后反问道,“那高郎君来此是为齐主?是为百姓……亦或是为高氏?”
高纳被一川子一语道破心事不免有些心虚。就听他脱口问道,“有区别否?”
一川子手捻长须幽幽答道,“若为齐主。若为百姓,老夫难堪大任,还请郎君另请高明。”
“若为高氏乎?”高纳追问道。
“若为高氏……”一川子说到这儿意味深长地扫了一眼高纳道,“老夫劝郎君莫要逆势而为。”
“道长此话怎讲?”高纳眉头一皱道。
“齐主清丈田地,核实丁口,颇有明君之风。郎君何不效仿巨鹿耿氏投光武。携率宗族子弟投效齐主,成就一世伟业。”一川子提及的巨鹿耿氏乃是昔年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十三位的耿纯。而他之所以会拿耿纯做例子来规劝高纳,主要是看在高纳之前举止得体,态度恳切的份上,不想坐在对面的年轻人误入歧途。因为就算隐居西淀,一川子对高家在渤海的诸多嚣张行径亦是多有耳闻。
然而一川子那里知晓为了达成既定目标高纳从来不介意伏低做小。就如早年为了保住高家家业,高纳曾说服族内长老主动向蔡吉纳贡。而今为了请一川子为高家效力,高纳亦不介意在茅庐前守上六天六夜。可一旦高纳的目的得不到满足,那这位看似温文有礼的高郎君立马就会翻脸不认人。高纳当然也曾考虑过率领高家曲部投奔蔡吉,以求在齐军中谋取一官半职。但随着蔡吉颁布《整军令》并在渤海郡推行府兵制,高纳很快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在他看来齐主此举旨在收缴兵权。想他高家好不容易积攒下一支威震渤海的部曲。若是就此拱手出让这支劲旅,那日后他高家岂不任人鱼肉。而渤海官府之后加紧丈量田地、清查丁口的作风,更是坐实了高家上下的忧虑。
此刻听闻一川子对齐主评价甚高,高纳心知对面的老者多半不会出山替高家效力。虽然高纳尚不知晓一川子为何不在齐营出仕,又为何在此隐居,但既然自己已经在此守候了六、七天又岂能轻易放手。于是下一刻就见高纳挺直了腰板,冲着一川子冷冷一笑道,“道长金玉良言,纳受教也。不如就请道长随高某,前往南皮高家坞壁小住数日。以便高某随时向道长讨教一二。”
且就在高纳以武力为要挟将一川子裹挟到南皮之时,齐国境内的另一家颇有势力的名门望族琅琊王氏也在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新的时代。相比起步较晚尚属于豪右一级的渤海高氏,家学源远流长的琅琊王氏乃是名符其实的世家大族。据说琅琊王氏源自黄帝玄孙后稷之后,秦朝时出过王翦、王贲父子两位名将助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王氏祖孙三代因此皆受封列侯。到了汉朝琅琊王氏虽不及秦朝时位高权重,但王氏子弟也曾官拜谏议大夫、太中大夫、大将军掾等要职。现任王氏家主王融就在三年前的科举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并被蔡吉委任为武邑令。至于王融的长子王祥则已然在龙口讲武堂求学三年有余。
作为二十四孝故事卧冰求鲤的主角,现年二十一岁的王祥生得温润如玉,身形修长。这一日他像往常一样自尊经阁借了书卷回宿舍研读。远远就见同窗王观一溜小跑着向他招呼道,“休徵,兵部招纳生员派往折冲府任队副,汝可去报名?”
原来讲武堂下设儒、道、法、医、兵五学院。除了兵学院的学子入学即入伍外,其余四家学院的学子皆本着自觉自愿的原则可以自由选择是否参军。王祥就读的是儒学院自然可以不用参军。不过就像王观所言此番兵部开出的条件十分慷慨。特别是入伍即授“队副”之职对王观这等出身贫寒的学子还是颇具吸引力的。要知道一般情况下讲武堂的学子得要先通过科举考试方能有资格授官,而科考得三年才开一次。当然只要是从讲武堂毕业学子都能在齐国官府中谋得职位,但大多都是些打下手的小吏之职。哪像这一次,一进折冲府便能当兵头。诚然参军入伍需要冒一定的风险可能会搭上自个儿的性命,但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讲风险亦代表着军功以及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也怪不得王观这等寒门学子会如此跃跃欲试了。
然则同是姓王出身世家的王祥却有着另一番计较。早在来龙口之前,王祥的父亲便已告诫过他莫要参军。安安心心在学堂读书。其实王祥在家中也曾读过兵书并且颇有心得,但他的父亲偏偏就是给他报了儒学院。对此王祥倒也看得挺开,因为琅琊王氏本身就对军事并不怎么热衷。王家虽也建有自保用的坞壁,但王祥的父亲一早便将部曲交由齐军整编。王祥甚至觉得父亲之所以能出任武邑令多少也与家族交出部曲有关。
所以此刻面对跃跃欲试的王观,王祥举着手中的书卷摇了摇头道,“科举开考在即,余暂且无心从戎。”
王观见状立马会心地点头说道,“也是,依休徵学识此番定能金榜提名。”
“伟台过奖也,余对科举并无必胜把握。”王祥说到这儿又抬头向王观反问道。“韦台欲从戎乎?”
伟台是王观的字。王观是东郡人,同王祥一样他也在讲武堂儒学院学习了三年。出身贫寒的他不像王祥有庞大的家族在背后资助他长期求学。讲武堂虽也有补贴给家境贫寒的学生,但在学院做学问终究比不得谋取一官半职来得实在。不过王祥对科举的执着态度还是激起了王观心中的斗志,就见他咧嘴一笑道。“自是与休徵共赴考场。若是落榜再弃笔从戎也不迟。”
正当两人对话之际,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喧嚣声。只见一群学子呼朋唤友着自隔壁学院一涌而出,嘴里还不停地嚷嚷道,“何平叔在鹿鸣楼谈玄!速去观摩!速去观摩!”
鹿鸣楼是龙口城内最大的一间酒楼。其中“鹿鸣”二字取自诗经中的《小雅.鹿鸣》,这首诗歌描写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融之情状。鹿鸣楼虽不及君王的宫殿富丽堂皇,但其凭着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器皿以及来自各地的珍馐美味,一经开张便深得士人追捧。而历来文人聚集的地方总免不了会有高谈阔论乃至唇枪舌战。鹿鸣楼的主人倒也贴心,直接便在酒楼一层大堂的中央搭建了一座高台。凡是对自己学识有自信的人都可以上台演讲或是当众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甚至邀请对手上台论战也没关系。
久而久之鹿鸣楼的名号在中原士林广为流传,引得不少文人骚客慕名来此观摩“鹿鸣论坛”,乃至上台一展高论。而龙口本地的学者自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正是凭借着鹿鸣论坛这一媒介,以何晏、段芝为首的齐国年轻学者得以迅速在士林名声鹊起。不过段芝比较拙于表达主要是靠自然科学中的新奇现象来吸引年轻学子的关注。而何晏则以其俊美的外表,优雅的谈吐深受士人追捧。所以此刻听闻何晏要在鹿鸣论坛谈玄,王祥和王观立马就来了兴致,双双加快脚步前往鹿鸣楼听讲。
所谓“谈玄”乃是一种以老庄之道和《周易》为依据而辨析名理的谈论活动。历史上的谈玄兴起于汉末魏晋时期,何晏、王弼、夏侯玄三人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不过谈玄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浮于表面变成为辩而辩的清谈,以致于谈玄在后世变成了耍嘴皮子的代名词。
不过何晏作为谈玄的发起人,魏晋玄学的大家,还是颇有真才实学的。这不,当王祥与王观赶到鹿鸣楼时,偌大个酒楼早已人满为患。待两人好不容易挤入人群寻得一处落脚之地,远远就见人称粉面玉郎的何晏正端坐高台侃侃而谈。(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