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法庭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七月二十一日,李植摧毁三王日报已经十天。山东日报做了大量纠正性的报道,力图消除三王日报造谣给李植带来的负面效应。
好在三王日报只造了十几天谣就被中止,经过山东日报十天的反复宣传,原先对李植有所怀疑的百姓们渐渐都改变了看法。
接下来,山东日报集中火力,开始在山东宣传“津国公法庭”的好处。
李植想控制山东,不仅仅是需要在山东征税。商税和田赋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项利益,但同时,李植还需要得到山东的司法权。只有控制了山东一省的刑名诉讼裁决权,李植才能将自己的势力真正扩张到山东。
司法权是舆论控制、收税、办产业、甚至办学校等各种事务的前提。没有司法权,当地的官员在官司中直接把李植的财产侵吞怎么办?官员刁难支持李植的人怎么办?只有把山东文官们裁判官司的权力废掉,李植才能真正在山东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大展拳脚。
当然,李植的津国公法庭不仅是李植统治的工具,更是李植为百姓们建立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坚强支柱。
明末官场腐败,地方官员办案往往受到权势和人情的左右,真正的小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极容易被有权势者欺凌。整个社会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产权保障。有权有势,就可以打官司抢弱小者产业。有本事的匠人,必须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贿赂当权者才能生存。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能发展起来的只能是官商。高效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在不公的社会秩序下被处处刁难,支持不了多久就会土崩瓦解回到原点。
而李植的津国公法庭,则给予了百姓和商人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在法庭的保护下,农民可以放心的把田地养肥不担心豪强来侵夺自家的好地,匠人和作坊主可以放心改进生产,不再担忧权贵的侵夺。甚至小商贩都能够在自家小推车上摆上更多的货物,不再担心青皮无赖的敲诈。
所以李植首先要在山东建起来的,就是法庭。
山东日报开足了马力,开始介绍法庭的好处。天津有法庭之前的社会混乱和有法庭之后的井然秩序,被反复报道。社会秩序建立之后百姓财产更安全了,人身更安全了。治安变好了,社会生产扩大了,百姓更富足了。
天津有了法庭之后一些经典的案件,被山东日报登载出来宣传到各地。
这一天,济南的一家茶馆里,读报人拿着一份报纸,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着:
“没有法庭之前,天津秩序混乱,凡事皆可抢夺。天津静海县卖油小商人宋宁做买卖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本来生意不错生活小康。但他因为家妻貌美,被静海县一千户惦记。这千户一心想把宋宁害破产把宋宁的妻子抢来做妾,买通衙役每日到宋宁店前搞事。”
“宋宁担忧畏惧,抛弃家传店铺逃到天津卫城躲避,在亲友的酒楼里做烧火伙计,穷困潦倒。其一子一女因为缺衣少食相继病死。”
茶馆里的茶客们听到这些,都没什么反应。这明末官场腐败不比得明初,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有什么好东西都会遭人惦记。娶个漂亮媳妇是十分扎眼的,没有权势的普通人有个漂亮媳妇迟早会出事。
对于宋宁这样的遭遇,大家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然而报纸上的文章写到这里,话锋一转。读报人念道:“然而崇祯十四年津国公在天津开设法庭,法官清正公平,铲除奸恶抑制豪强,社会秩序逐渐建立。宋宁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谋害他的千户告上法庭。”
“谁知道法庭秉公办事,竟真的判宋宁胜诉,抓捕千户杖罚五十,另判千户给宋宁赔偿白银一百二十两。宋宁这才明白天津已经大变样,带着妻子回到静海县重新经营油铺,如今已经成为静海生意最好的油铺商人。今年三月,宋宁妻子再次为他产下一子。”
听到故事的结局,茶馆里的茶客都十分惊讶。有权势者夺人妻子,本是声名狼藉的丑事。但在明末,这样的事情却根本没人管。茶客们都是小民,谁不希望看到这样混乱得到中止?想不到在天津,天津的百姓们已经享受到这样公正的社会秩序。
众人对视了一阵,都有些唏嘘。
突然有人大声喊道:“好!津国公的法庭好样的,我山东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法庭?”
众人看了看叫嚷的茶客,没有人说话。
读报人一抖报纸,又念道:“富家翁绝望身后事,法庭为子嗣保住家业”
“天津陶器商人赵分亭,经营‘赵记陶器店’三十六年,买卖遍及天津。赵记陶器用料扎实做工精细,质量上乘百姓们十分喜欢,是天津有名的商货,商品甚至远销京畿。赵分亭积累分店二十一间财货几千两,老死前十分担心自己死后被奸人瓜分产业,担心两个儿子无法继承家产,只能逼迫两个儿子考取功名。二个儿子苦读十多年,却始终没能考上秀才。”
“赵分亭绝望中离开人世,头七还没过,他的两个儿子立即迎来了抢夺家产的亲友,几日间就被霸占了十六间商铺,‘赵记陶器店’顿时瓦解。然而这时津国公法庭已经声名在外,赵家两个儿子把强盗们告上法庭,最后大获全胜。”
“赵家的家业最后全部夺回,赵家子孙得以继续雇佣伙计经营家传的‘赵记陶器店’。”
听到这里,茶馆里的茶客们都大声叫好起来。赵记陶器是天津有名的商货,济南的一些百姓都听说过。赵记陶器店这样的老买卖得到传承,受益的不止是赵家两个儿子,更是天津的百姓。
一个商人打扮的老人颤颤悠悠站了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声说道:“若是津国公的法庭保护私产,我姜见申第一个支持津国公把法庭开到山东来!”
众人对视了一眼,暗道这可是济南城有名的绸缎商人姜见申。如今商贾们也开始支持津国公了?
七月二十一日,李植摧毁三王日报已经十天。山东日报做了大量纠正性的报道,力图消除三王日报造谣给李植带来的负面效应。
好在三王日报只造了十几天谣就被中止,经过山东日报十天的反复宣传,原先对李植有所怀疑的百姓们渐渐都改变了看法。
接下来,山东日报集中火力,开始在山东宣传“津国公法庭”的好处。
李植想控制山东,不仅仅是需要在山东征税。商税和田赋当然是很重要的一项利益,但同时,李植还需要得到山东的司法权。只有控制了山东一省的刑名诉讼裁决权,李植才能将自己的势力真正扩张到山东。
司法权是舆论控制、收税、办产业、甚至办学校等各种事务的前提。没有司法权,当地的官员在官司中直接把李植的财产侵吞怎么办?官员刁难支持李植的人怎么办?只有把山东文官们裁判官司的权力废掉,李植才能真正在山东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才能大展拳脚。
当然,李植的津国公法庭不仅是李植统治的工具,更是李植为百姓们建立公平公正社会秩序的坚强支柱。
明末官场腐败,地方官员办案往往受到权势和人情的左右,真正的小民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极容易被有权势者欺凌。整个社会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产权保障。有权有势,就可以打官司抢弱小者产业。有本事的匠人,必须花费大量的金钱去贿赂当权者才能生存。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能发展起来的只能是官商。高效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在不公的社会秩序下被处处刁难,支持不了多久就会土崩瓦解回到原点。
而李植的津国公法庭,则给予了百姓和商人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环境。在法庭的保护下,农民可以放心的把田地养肥不担心豪强来侵夺自家的好地,匠人和作坊主可以放心改进生产,不再担忧权贵的侵夺。甚至小商贩都能够在自家小推车上摆上更多的货物,不再担心青皮无赖的敲诈。
所以李植首先要在山东建起来的,就是法庭。
山东日报开足了马力,开始介绍法庭的好处。天津有法庭之前的社会混乱和有法庭之后的井然秩序,被反复报道。社会秩序建立之后百姓财产更安全了,人身更安全了。治安变好了,社会生产扩大了,百姓更富足了。
天津有了法庭之后一些经典的案件,被山东日报登载出来宣传到各地。
这一天,济南的一家茶馆里,读报人拿着一份报纸,抑扬顿挫地大声朗读着:
“没有法庭之前,天津秩序混乱,凡事皆可抢夺。天津静海县卖油小商人宋宁做买卖价格公道童叟无欺,本来生意不错生活小康。但他因为家妻貌美,被静海县一千户惦记。这千户一心想把宋宁害破产把宋宁的妻子抢来做妾,买通衙役每日到宋宁店前搞事。”
“宋宁担忧畏惧,抛弃家传店铺逃到天津卫城躲避,在亲友的酒楼里做烧火伙计,穷困潦倒。其一子一女因为缺衣少食相继病死。”
茶馆里的茶客们听到这些,都没什么反应。这明末官场腐败不比得明初,社会秩序十分混乱,有什么好东西都会遭人惦记。娶个漂亮媳妇是十分扎眼的,没有权势的普通人有个漂亮媳妇迟早会出事。
对于宋宁这样的遭遇,大家都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了。
然而报纸上的文章写到这里,话锋一转。读报人念道:“然而崇祯十四年津国公在天津开设法庭,法官清正公平,铲除奸恶抑制豪强,社会秩序逐渐建立。宋宁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就怀着试试看的态度把谋害他的千户告上法庭。”
“谁知道法庭秉公办事,竟真的判宋宁胜诉,抓捕千户杖罚五十,另判千户给宋宁赔偿白银一百二十两。宋宁这才明白天津已经大变样,带着妻子回到静海县重新经营油铺,如今已经成为静海生意最好的油铺商人。今年三月,宋宁妻子再次为他产下一子。”
听到故事的结局,茶馆里的茶客都十分惊讶。有权势者夺人妻子,本是声名狼藉的丑事。但在明末,这样的事情却根本没人管。茶客们都是小民,谁不希望看到这样混乱得到中止?想不到在天津,天津的百姓们已经享受到这样公正的社会秩序。
众人对视了一阵,都有些唏嘘。
突然有人大声喊道:“好!津国公的法庭好样的,我山东什么时候也能有这样的法庭?”
众人看了看叫嚷的茶客,没有人说话。
读报人一抖报纸,又念道:“富家翁绝望身后事,法庭为子嗣保住家业”
“天津陶器商人赵分亭,经营‘赵记陶器店’三十六年,买卖遍及天津。赵记陶器用料扎实做工精细,质量上乘百姓们十分喜欢,是天津有名的商货,商品甚至远销京畿。赵分亭积累分店二十一间财货几千两,老死前十分担心自己死后被奸人瓜分产业,担心两个儿子无法继承家产,只能逼迫两个儿子考取功名。二个儿子苦读十多年,却始终没能考上秀才。”
“赵分亭绝望中离开人世,头七还没过,他的两个儿子立即迎来了抢夺家产的亲友,几日间就被霸占了十六间商铺,‘赵记陶器店’顿时瓦解。然而这时津国公法庭已经声名在外,赵家两个儿子把强盗们告上法庭,最后大获全胜。”
“赵家的家业最后全部夺回,赵家子孙得以继续雇佣伙计经营家传的‘赵记陶器店’。”
听到这里,茶馆里的茶客们都大声叫好起来。赵记陶器是天津有名的商货,济南的一些百姓都听说过。赵记陶器店这样的老买卖得到传承,受益的不止是赵家两个儿子,更是天津的百姓。
一个商人打扮的老人颤颤悠悠站了起来,激动得满脸通红,大声说道:“若是津国公的法庭保护私产,我姜见申第一个支持津国公把法庭开到山东来!”
众人对视了一眼,暗道这可是济南城有名的绸缎商人姜见申。如今商贾们也开始支持津国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