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来1988 > 55、走油

55、走油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两小时的功夫,苫布就完全被白雪覆盖了。

    等天亮的时候雪停了,陈凡赶紧把车停在路边,把苫布上的雪扫下去。不然等出太阳了,把雪晒化了,流进车里就麻烦了。

    这么一大笔国库券,出手也是个麻烦。

    几个人商议半天,最后决定过完春节再出手,到时候看看哪个市场的行情更好。

    一路上,童筝先送老范回家,接着又送陈凡、陈锋哥俩回家。

    等他自己往家赶时,已经晚上七八点钟了。

    “老哥,眼看快到家了,别着急啊,慢点开。”

    “嗯,放心吧。拉这么一车贵重东西,必须小心。”

    第二天,陈凡到单位上班时,办公室里的老娘们儿们都是一脸的喜色。

    正诧异时,大王燕问老温:“温科长啊,咱们能发多少年终奖啊?”

    陈凡这才想起来,该发年终奖了。

    “四五百元吧。”

    “那么少啊?听说他们车间有的都能拿到2000多。”

    奖金比工资多,甚至超过工资好几倍,是这个时期的特色。

    所以,当下人并不羡慕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在工人老大哥眼里,他们就是一群low逼。

    一个月挣七八十元的死工资,还不够工人老大哥一个零头。

    效益好的时候,一线工人年终奖拿个两三千元根本就是稀松平常的事。

    最夸张的是干业务拿提成那些人。多的时候一年能赚十几万。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很low。

    比如医院、石油、邮电局等单位,他们的提成、奖金也相当惊人。

    像邮电局干电话安装的,一年都能赚到十来万。

    过年前的这几天里,发完了年终奖又分各种东西。什么大米、豆油、鸡蛋、带鱼等等。

    陈凡并不稀罕这些东西,但喜欢这种氛围。

    这有点像小孩子盼望过节时的那种心情。

    跟童筝分手第二天,他突然就给陈凡打来电话。

    “老弟!真让你说对了!”

    “啥?”

    “哼!自己看报纸。”

    陈凡打开报纸一看,银行利息又往上调了,五年期百分之十五,八年期百分之十八。

    印象中,这是前后三十年最高的利息了。

    而且离上一次涨利息才没多久。

    上一次是9月1日。

    而且跟上一次比,这一次的力度有点吓人。

    9月1日那次,五年期利息才10点几,八年期的12点几。

    整体上调五六个百分点啊。

    就像房价越调越涨一样,通胀这玩意也是,越折腾也越来劲。

    反正1989年春天的时候,抢购的风潮更加严重了。套现挤兑的人依然很多,这也意味着陈凡的国库券生意也还能再火上半年。

    ……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对子,三十走油迎新年。

    这只是农村的说法,城里人哪会做豆腐、粘糖瓜这些事,顶多是做面食、走油、杀鸡杀鸭之类的。。

    小年刚过,房前屋后都开始飘起油炸的香味儿,各家各户开始走油了。

    陈凡刚走进院子时,就闻到一股焦糊味儿,走进厨房一看,老妈正在炸地瓜丸子,不知怎么就炸糊了,锅里的油也变得黑乎乎的。

    幸好是用液化气炸的,关掉就完事儿了。

    看见陈凡回来,刘雅楠连忙吩咐:“去老董家看看你赵大妈忙不忙。”

    这种事还得来找油炸专家。

    陈凡小跑着来到老董家。

    油炸专家赵大妈此时早就炸好一堆东西了,叉着腰收拾着。

    “大妈,我妈问你有没有时间?”

    “是不是你妈炸地瓜丸子了?”

    “哈哈,您鼻子真好使。”

    “我都闻到糊味儿了,正想过去看看呢。”

    不用陈凡带路,赵大妈大步流星就往陈家过来了。

    看见赵大妈过来刘雅丽如释重负,指着盆里的地瓜糊:“您看我这地瓜丸子是不是淀粉放少了?”

    赵大妈伸手指捅了捅:“没问题。”

    “那是怎么回事?”

    赵大妈看看油锅:“这锅油算是废了。”

    “啊?”刘雅丽心疼不已。

    “也没事儿,放到一边晾着,留着炒菜用。”

    陈凡跟老妈一起把油倒到一边的小盆里,再将锅好好刷一遍。

    洗好锅,打着火,又重洗倒上一锅油。

    赵大妈在一旁指挥着。

    “等等!等油温起来点。好了!可以下了!”

    刘雅丽用手将地瓜糊团成丸子下到锅里,然后急吼吼地抓起罩淋,赵大妈连忙制止:“别啊!不能动!一动就散了!我明白了!你太着急了,丸子还没成型呢,你一搅和可不就散了嘛!”

    刘雅丽也恍然大悟:“是啊,我说怎么老不成个儿呢。”

    经过赵大妈指点一番后,刘雅丽终于得心应手了。

    周边的街坊邻居中,刘雅丽的厨艺算是比较差的。

    老董家赵大妈擅长走油,老姜家刘姨擅长面食。

    晚上的时候还特意送来各种面食,有的是鱼的形状,有的是寿桃的形状,这些东西统称驹。

    上班的时候,大家带的也多是各种面食和油炸食品。

    其实,这个时期的人也没有谁天天顿顿吃食堂。

    哪怕单位补贴一部分饭票。

    就像没人会三天两头到饭店吃饭一样。

    到饭店吃饭大家都称为下馆子,是一件稀罕事儿。

    主要原因在于此时整个社会对粮食、蔬菜、肉类等各种食物的生产能力还不够强大。

    人们用在吃饭上的钱跟工资的比例还是略高的。

    80年代末,在东北地区,人们的工资已经比80年代初高出好几倍了。

    主要不是体现在基本工资上。你要回家问你爹妈说你那时一个月工资是多少,他们多半说五六十、七八十之类的。但实际上,远不止这些。

    因为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个厂矿企业开始讲经济效益了,奖金一般都比工资高。平均下来一个月两三百很常见。

    不过,用在吃饭上的比例还是有点高。

    下馆子,一个人起码得四五块钱。

    最便宜三块钱只能喝一碗混沌,当然是大汤碗,干货也比较多。

    可混沌馅儿多半是五花肉。

    这是当下最便宜的肉。

    80年代以前,肥肉比瘦肉贵,所以有句话叫挑肥拣瘦。

    80年代以后,老百姓生活渐渐提高了,人们更喜欢吃瘦肉,所以瘦肉开始比肥肉贵了。当然,还有一个原因,这会儿社会的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猪也越来越肥了,瘦肉也就越来越少。

    肥肉还能炼一炼油啥的,五花肉就不伦不类了,不良商家就用来以次充好。

    这是饭店里,食堂也大致相当。

    在食堂吃饭,略好一点的话,得两三块钱。

    差一点的也不会低于一块钱。

    工厂不是学校,你不可能买俩馒头躲在宿舍里沾大酱吃。

    所以,大家时不时自带饭菜到单位吃。

    有时就带点菜,到食堂买俩馒头或买几两米饭。

    “秀才!你看我家炸的鲅鱼好不好吃?”

    李青指着自己饭盒里的鲅鱼块儿说。

    “嗯,我尝尝。”陈凡举起筷子。

    “我也来一口!”

    冷不防,一张长脸伸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