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客思倍从来(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八十三章 客思倍从来(上)
西贡,按宋代汉语读音翻译应为“柴棍”。其中,sài是越文汉字的柴、gon是喃字的棍。越南语sàigon的意思是“棉花”。西贡这个词还有另一种解释法,叫做“昆仑”。
据现代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就是来自西贡(外海昆仑岛(今昆山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而古人发音不准确,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赵兴随蒲易安匆匆的赶往阿拉伯商馆,他边走边好奇的打量着柴棍街头的景色,街上的行人明显分成两个等级,一个等级人穿的衣服很复古,即使以宋代的穿衣水平来看,他们的服装也显得过于落伍。那种服装赵兴曾在电视剧里见过,有点接近唐代时期中原人的服饰。
而另一派人与前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头上缠着高高的缠头布,服饰打扮接近现代印度人。从他们的肤色看,这些人似乎是当地土著,他们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前面的人,他们大都神态谦恭的尾随唐装人身后,脸上带着讨好的笑。
这是真正的唐装,赵兴在《簪花仕女图》见过这样大气的服装。越南人称这种服装为“袄四身、嫩巴寻(亦称“嫩乖操”)”。(“袄四身”aotuthan,长衫一类,共四层也。“嫩乖操”nonquaithao;嫩者,笠也;乖者,带也;操者,巾也,绸一类巾也。)这是他们对正宗唐装的称呼。
对于越南朝服衣冠与唐不二的现象,西晋末年从河南虞城迁移来的胡姓移民后裔,胡季犛有诗曰:“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至于越南土著为什么“缠头”,是因为古越人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天气,养成了“断发”习惯。然而,看到迁居来的汉人一头长发后,他们非常羡慕,由于留有长发的人在越南都是拥有先进文明的贵人,他们有心效仿,没有头发就拿布盘在头上,装作长发汉人,久而久之,“缠头布”就成了越南文化的一部分。
蒲易安见到赵兴老盯着那群越南人土著看,他会心的一笑,说:“想买奴隶吗?昆仑奴在这里很便宜,你要在琼州建基地,需要大量的奴隶,这些人恰好适应当地的气候。不过,我估计你需要的数量很大,大约需要两万名左右,这将是一个漫长的采购时间……如果你决定了,我的人可以帮你慢慢囤积。”
现代的基因考证证明,中国南方有许多人具有马来黑人血脉,据推测,他们应该是中国南方大开发时,被南方大地主买去,而后融合在汉文明中。与此同时,真正的勤劳而又耐吃苦的马来黑人,经过千年的贩售,他们反而在南海上彻底灭绝,而现在留在南洋一带的土著,都是一群公认的懒人。
由于中国历史从来就是帝王家谱,这些民间事物很少被记录,现代中国人只能通过别国的历史书,才能慢慢考证出历史真相。
既然中国历史史书上不记载这些,赵兴这个历史盲更不清楚了。这时,他已经被蒲易安的口气吓住了——两万奴隶,这数目也太吓人了。
如果他真做了,史书上不知道该如何记载——血腥的大奴隶主?!这名声可不好。
“不好,如果他们能吃苦的话,我只要两百户就够了,两百个轻壮劳力,两百名妇女,让他们结成夫妻,男的去修码头,女的种甘蔗稻谷……再多,那就太显眼了。”
蒲易安还没来得及回答,已经到了阿拉伯商馆,他领着赵兴直往里面走,商馆内,来来往往的人表情都有点焦灼,他们似乎与蒲易安很熟,迎面走过时都相互打着招呼。
后堂几名大胡子阿拉伯人正在低声商量着,见到蒲易安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不过,他们彼此间交谈都是用阿拉伯语言,语声急促。
赵兴知道阿拉伯人禁忌多,他进门之后就一句话不说,按照宋人的礼节叉手胸前,等待蒲易安的介绍。蒲易安与他们聊了一会,才想起来赵兴这位客人,双方引荐过后,蒲易安说:“这几位没有去过宋国,所以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名字给你介绍,这位,他的名字很长,最简单的称呼是‘阿布’,你可以叫他这个名字,他将负责我们的货物中转。”
赵兴冲对方抱拳行了个宋礼,对方吐出一串阿拉伯话,蒲易安却没向赵兴翻译,兀自与对方交谈不停。
赵兴也没有心急的表现,他悠悠闲闲的等待蒲易安结束交谈。过了一会,蒲易安反身向赵兴翻译:“他在问,货物结算的方式是什么?是打算由他包销,还是让他领路继续前进?”
赵兴回答:“你告诉他,我贩售的是一种特殊货物,第一次出海,我打算亲自航行到阿非利亚大陆,我雇他做引水员,需要付多少费用?
此外,以后的航行我打算与他单独结算,如果他的出的价格还适合,我愿意将货物出售给他,同时从他那里采购所需的货物,否则,我们还是比照第一次航行进行交易。”
蒲易安又与对方交流了一会,转身向赵兴解释:“他不知道糖霜的销售情况,这是一种新货物,一旦销售不出去,那就是大灾难。这次,他愿意只收一成抽佣,随你跑这趟海路。如果你能成功,他愿意以后用一半的价格包销你的货物。”
“告诉他,我不同意他的要价”,赵兴阴着脸:“引路的费用,我只愿出一个固定的数目。他开个价格。至于以后,……他要分销我的货物,我给他售价的七成——毕竟是我闯过了印度洋,而他只需要倒个船而已。”
“引路,每船货物费用一万波斯银币;全部包销货物,他出售价的五成五……”,蒲易安来回翻译着,双方开始讨价还价。
最终,赵兴用两万波斯银币的价格谈定了引水费,并约定以这次售价为基准,如果阿布愿意包销赵兴的后继货物,将用六成的价格收购,现款现货,概不赊欠。
接着,双方又谈了赵兴需要搜购收购的商品。很奇怪的是,大多数宋国商人来到这里,都愿采购一些象牙、宝石、戴帽等奢侈品,但赵兴的采购单子上这些只占很小的体积,他的采购单子上主要的竟是一些机械设备与越南、印度铁矿石、铁锭、牛、织机……
后一份价格谈好后,双方约定每年进行一次修订。在两次修订之间,所有的价格波动都有双方各自承担盈亏,而结算仍按价格单进行。
第八十三章 客思倍从来(上)
西贡,按宋代汉语读音翻译应为“柴棍”。其中,sài是越文汉字的柴、gon是喃字的棍。越南语sàigon的意思是“棉花”。西贡这个词还有另一种解释法,叫做“昆仑”。
据现代考证,中国历史上的“昆仑奴”就是来自西贡(外海昆仑岛(今昆山岛))上的亚洲马来黑人。而据印度历史记载,西贡自公元三世纪以来就是亚洲最大的奴隶市场,主要向中国销售奴隶,这种贩奴行为一直持续到明代。而古人发音不准确,误将“柴棍”读为“昆仑”,这才有了“昆仑奴”的名称。
赵兴随蒲易安匆匆的赶往阿拉伯商馆,他边走边好奇的打量着柴棍街头的景色,街上的行人明显分成两个等级,一个等级人穿的衣服很复古,即使以宋代的穿衣水平来看,他们的服装也显得过于落伍。那种服装赵兴曾在电视剧里见过,有点接近唐代时期中原人的服饰。
而另一派人与前者有着明显的区别是:他们头上缠着高高的缠头布,服饰打扮接近现代印度人。从他们的肤色看,这些人似乎是当地土著,他们的社会地位明显低于前面的人,他们大都神态谦恭的尾随唐装人身后,脸上带着讨好的笑。
这是真正的唐装,赵兴在《簪花仕女图》见过这样大气的服装。越南人称这种服装为“袄四身、嫩巴寻(亦称“嫩乖操”)”。(“袄四身”aotuthan,长衫一类,共四层也。“嫩乖操”nonquaithao;嫩者,笠也;乖者,带也;操者,巾也,绸一类巾也。)这是他们对正宗唐装的称呼。
对于越南朝服衣冠与唐不二的现象,西晋末年从河南虞城迁移来的胡姓移民后裔,胡季犛有诗曰:“欲问安南事,安南风俗淳;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
至于越南土著为什么“缠头”,是因为古越人为了适应当地炎热天气,养成了“断发”习惯。然而,看到迁居来的汉人一头长发后,他们非常羡慕,由于留有长发的人在越南都是拥有先进文明的贵人,他们有心效仿,没有头发就拿布盘在头上,装作长发汉人,久而久之,“缠头布”就成了越南文化的一部分。
蒲易安见到赵兴老盯着那群越南人土著看,他会心的一笑,说:“想买奴隶吗?昆仑奴在这里很便宜,你要在琼州建基地,需要大量的奴隶,这些人恰好适应当地的气候。不过,我估计你需要的数量很大,大约需要两万名左右,这将是一个漫长的采购时间……如果你决定了,我的人可以帮你慢慢囤积。”
现代的基因考证证明,中国南方有许多人具有马来黑人血脉,据推测,他们应该是中国南方大开发时,被南方大地主买去,而后融合在汉文明中。与此同时,真正的勤劳而又耐吃苦的马来黑人,经过千年的贩售,他们反而在南海上彻底灭绝,而现在留在南洋一带的土著,都是一群公认的懒人。
由于中国历史从来就是帝王家谱,这些民间事物很少被记录,现代中国人只能通过别国的历史书,才能慢慢考证出历史真相。
既然中国历史史书上不记载这些,赵兴这个历史盲更不清楚了。这时,他已经被蒲易安的口气吓住了——两万奴隶,这数目也太吓人了。
如果他真做了,史书上不知道该如何记载——血腥的大奴隶主?!这名声可不好。
“不好,如果他们能吃苦的话,我只要两百户就够了,两百个轻壮劳力,两百名妇女,让他们结成夫妻,男的去修码头,女的种甘蔗稻谷……再多,那就太显眼了。”
蒲易安还没来得及回答,已经到了阿拉伯商馆,他领着赵兴直往里面走,商馆内,来来往往的人表情都有点焦灼,他们似乎与蒲易安很熟,迎面走过时都相互打着招呼。
后堂几名大胡子阿拉伯人正在低声商量着,见到蒲易安进来,他们相互打着招呼,不过,他们彼此间交谈都是用阿拉伯语言,语声急促。
赵兴知道阿拉伯人禁忌多,他进门之后就一句话不说,按照宋人的礼节叉手胸前,等待蒲易安的介绍。蒲易安与他们聊了一会,才想起来赵兴这位客人,双方引荐过后,蒲易安说:“这几位没有去过宋国,所以我不知道该用什么名字给你介绍,这位,他的名字很长,最简单的称呼是‘阿布’,你可以叫他这个名字,他将负责我们的货物中转。”
赵兴冲对方抱拳行了个宋礼,对方吐出一串阿拉伯话,蒲易安却没向赵兴翻译,兀自与对方交谈不停。
赵兴也没有心急的表现,他悠悠闲闲的等待蒲易安结束交谈。过了一会,蒲易安反身向赵兴翻译:“他在问,货物结算的方式是什么?是打算由他包销,还是让他领路继续前进?”
赵兴回答:“你告诉他,我贩售的是一种特殊货物,第一次出海,我打算亲自航行到阿非利亚大陆,我雇他做引水员,需要付多少费用?
此外,以后的航行我打算与他单独结算,如果他的出的价格还适合,我愿意将货物出售给他,同时从他那里采购所需的货物,否则,我们还是比照第一次航行进行交易。”
蒲易安又与对方交流了一会,转身向赵兴解释:“他不知道糖霜的销售情况,这是一种新货物,一旦销售不出去,那就是大灾难。这次,他愿意只收一成抽佣,随你跑这趟海路。如果你能成功,他愿意以后用一半的价格包销你的货物。”
“告诉他,我不同意他的要价”,赵兴阴着脸:“引路的费用,我只愿出一个固定的数目。他开个价格。至于以后,……他要分销我的货物,我给他售价的七成——毕竟是我闯过了印度洋,而他只需要倒个船而已。”
“引路,每船货物费用一万波斯银币;全部包销货物,他出售价的五成五……”,蒲易安来回翻译着,双方开始讨价还价。
最终,赵兴用两万波斯银币的价格谈定了引水费,并约定以这次售价为基准,如果阿布愿意包销赵兴的后继货物,将用六成的价格收购,现款现货,概不赊欠。
接着,双方又谈了赵兴需要搜购收购的商品。很奇怪的是,大多数宋国商人来到这里,都愿采购一些象牙、宝石、戴帽等奢侈品,但赵兴的采购单子上这些只占很小的体积,他的采购单子上主要的竟是一些机械设备与越南、印度铁矿石、铁锭、牛、织机……
后一份价格谈好后,双方约定每年进行一次修订。在两次修订之间,所有的价格波动都有双方各自承担盈亏,而结算仍按价格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