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要当球长 > 第九百二十四章 战前的准备!

第九百二十四章 战前的准备!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彭萨科拉镇对面的中国小镇,名字叫安胜。

    而在安胜的北部,从那里往北走,也有一个华人移民构成的小镇叫安平。

    这个小镇的人口没有安胜那么多,不仅日本生产队只有六个,民兵也才二百来人,镇子上的正式居民更是刚刚一千出头。

    自从去年对本地的印第安土著进行了一番仔细的清理过后,目前的安胜、安平一带已经看不到头上扎着鸟毛,手里拿着火枪的印第安酋长了,环境安定了许多。曾经一度很活跃的印第安游击部队也消失不见了踪影。这些人本就是外来者——这一代的印第安部落,七八十年前就开始向着大陆内部迁移了,密西西比河的河口地带和沿海地带,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分别被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给占据,但就是没有印第安人的份。

    至于当初一度‘兴盛’的印第安部队来自何方,他们有事如何长时间的维持‘游击’状态的,那真像是显而易见的。

    西班牙人在背后给印第安人撑腰,甚至美国人参与了进来没有,都是两说。

    任何一支部队都不可能在得不到有效补给的情况下长期的坚持作战的——这是常识问题。就算富有野外生存经验的印第安人也不行。再加上陈汉与西班牙之间爆发的激烈矛盾,印第安人也不是白痴,他们也知道‘敌人的敌人是朋友’这个道理,开始主动地跟西班牙人接触,甚至还向英国人和美国人打报告。

    有着佛罗里达的西班牙人做‘靠山’,这些印第安队伍自然会非常活跃了。

    这就跟原时空is与土鸡的关系一样。只是他们共同的敌人实力异常强大,西班牙人是体会不到土鸡养虎为患的感觉的。

    但印第安人也不会死硬的硬抗一个点。

    中国人绵延几千上万里的边界线,处于‘攻击范围’的村庄据点实在太多了,碰到硬骨头了,印第安人也是知道打道转移的。尤其是密西西比河流域还没有被中国人侵入。

    很多印第安人在最初的愤怒过后,就也消气了。这一情况的具体表现就是,很多印第安游击队伍在打了几天后,环境一艰难,人员死伤一多,或是撤到后方了之后,那队伍就不再是队伍了。

    人心散了,人跑了,队伍就带不起来了。

    伴随着安平镇的‘太平’,后者转而进入了大建设状态。

    在镇长为首的领导阶层——以因伤退伍的老兵外加行政类学员为主,就将一个个村镇的政府领导机构撑起来了。每天组织大伙建房、打井、砍树、挖沟、种粮食,忙得不亦乐乎。而在大家的努力下,原本一片荒野的安平镇经过这段时间的努力,如今已经大变了模样。

    大部分的木头房屋变成了厚实坚固的砖房,高三米,厚达两米的城墙将镇子彻底包裹,镇子外围还耸立着一座座砖石堆砌的炮楼,还有每隔个两里地就拔起而起的一座哨所,总之这里已经有了一个定居点应有的模样了。

    唯一有些欠缺的可能就是农业种植了,至今这里的粮食依然无法自给,去年印第安人的威胁才得以扫清,但种植的时间已经被耽搁了。今年上半年还没有完,粮食还没有成熟。春小麦要等到六月中下旬才能收获。

    那个时候,整个安平镇都会戒严——不是防盗,而是防火。

    要是被哪个遭瘟的放上一把火,安平镇百姓辛苦的劳作可就全完了。

    中国的老百姓对于粮食最为看重,能够移民到万里之外的‘天府之国’的人,也近乎每一个都是种田务农的好手。上千人,只要给他们足够的时间,那下一年就能多出几万亩农田来。如果彻底的没有了外来因素的干扰,就安平镇现在的人口数量,十万亩良田是不太可能的,但五六万亩良田却是板上钉钉的。

    等到安平镇这‘边区僻地’的移民,家家户户都有了积余,卖了马匹,认识到了农牧结合和马耕的便利后,华人在美洲才算是真正的站稳脚跟。

    “安平镇的第一批移民都是来自山东,其中有十三户伤残军人,镇上的民兵建设搞得不错,自身有着一定的自卫能力,也有这方面的倾向。他们的农业技术还算可以的,之前因为印第安人捣乱,让农业生产进度受到了较大的限制,但经过去年的奋斗,他们驱逐了印第安人,有着半年的平稳时间来做工作,已经开垦了一万五千二百亩地,打算在下半年把镇上的田亩数量扩大到三万亩,以力争尽快做到粮食自给。”只要印第安人不再来捣乱,一俩月后收获的粮食大概就够安平镇食用的了。新开垦的田地虽然会有些生,可到底是人均十五亩的,达到粮食的自给自足,还是很有把握的。

    刚刚被任命为北美洲垦殖银行邓国分行行长的郑彦,站在地势起伏的田野上,听着身后的秘书说话。他是来视察的,这些移民手中的贷款全都转移到了垦殖银行了,作为从母体上剥离出来的新生产儿,垦殖银行究竟能发展到哪一步,他拿个做了中原银行十年总裁的老爹也说不准。

    郑彦已经三十四岁了,可能做到眼下的位置,可不是完全依靠着他爹的面子,他自己也想在美洲这片空白的白纸上留下自己的一番大作。

    先前他在贸易银行任职,负责的是乐浪省某府的贸易信贷,连续三年获利100万华元以上,让郑之伦脸上大有面子。这一次垦殖银行的诞生,郑彦就靠着自己的业绩和他老爹的人情网络,走上了邓国分行一把手的位置。

    安平镇在郑彦走访的一系列边境村镇中,情况算是好的了。要知道这里拢共居民也不到1100人,一万五千二百亩田地,人均都十五亩了。这真的是很多‘边区’所达不到的水准!

    虽然这个人均田亩数量比起东京、汉津的移民来还差很远,但不要说他们下半年还准备再开辟一万五千亩耕地,只说眼下的这一万五千二百亩土地,只要照料的好,到明年,土地再生,也能种出一千来号人吃上一年的粮食。

    只是,让移民们吃饱肚子只是各国最最基本的追求,长远一点的目标是让他们富裕起来。

    依照美洲六藩国的自然条件和人口数量,这地方的农民真的没有不富裕的理由。

    因为地广人稀啊,因为人均土地多啊。除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外,还有公家的官田可以租种,不仅签约年限长,田亩数也大。

    而且美洲这里已经在慢慢推广诺福克轮作制了,就连本土的大小农场,还有那一个个军民股份公司,那都开始运转这种制度。

    因为这种打洋人那里传来的方法,对于农业的发展的的确确有重大的推进作用。

    在西历的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随着英国同欧洲大陆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芜菁、忽布、三叶草以及甘蓝、花椰菜等作物纷纷自欧洲大陆传入。芜菁是中耕作物,它便于消灭杂草,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休闲地的作用,它还可以为牲畜提供重要的冬季饲料。三叶草和其他豆科牧草,既可用其根瘤固氮培养地力,又为牲畜提供优质饲料。这些新作物的推广种植在英国传统轮作制下的敞田内是困难的。例如把收获后的田地当作全村牲畜放牧地的传统,就不利于冬季牧草的栽培。而随着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始,大范围内的敞田变为圈田,新作物的种植面积愈来愈大,从而促进农作制的变化。

    到了18世纪初,一种称作诺福克轮作的四田轮作在英国境内迅速的推广开来,逐步替代了原先的三田或两田轮作。在诺福克轮作制下,田地第一年种小麦,第二年种块根作物,主要是芜菁,第三年种大麦、燕麦等,大麦等作物收获后秋季种植三叶草或其他豆科牧草,以便在第五年再种小麦前,地力得以恢复。

    这种制度对于保证耕地肥力、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陈汉内阁为什么会这般坚定果决的推行诺福克轮作制?那是因为这种制度在英国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诺福克轮作制的推广给英国农业带来深远的影响。首先,它大大提高了英国农作物产量。以英国的小麦为例,到1735年前后,每英亩产量提高到20蒲式耳。

    这1蒲式耳约等于45斤【600g】,1英亩有比六华亩稍微的大上一点点,也就是说英国人的农业水准,一华亩也就150斤。这个数据还真的有些难堪。

    可是就这么一个有点寒酸的数据,比之英国人旧式的庄园制下的单位小麦产量都足足提高了一倍呢。在17世纪60年代以后的100多年间,英国小麦不仅可以自给,而且出口量逐渐增加,从18世纪初的每年约6000吨,增加到七年战争士气的每年超过5万吨。

    其次,这种轮种模式还促进了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有机结合。芜菁和三叶草等作物的种植,使牲畜有了比较可靠的冬季饲料来源,为牲畜过冬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可以避免以前那种在秋季大量宰杀牲畜的做法。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同时促进两者的发展,形成“更多的牛,更多的肥料;更多的肥料,更大的收成;更大的收成,更多的牛”的良性循环。

    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促使农业结构发生变化,即从种植业为主转变为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历史上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大大增加,对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则更进一步推动农业技术的改进。

    陈鸣需要学习的自然不是英国人那超低的亩产量,他只是要学英国人的这种耕种方式。

    在欧洲那种相对粗糙的农业生产方式下,这种轮种制度都能让之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那么没道理换到中国更加精细精心的农业生产方式了,就不管用了。

    这种方式的优点是让村民们在保证粮食收获的同时,可以饲养为数不少的牲畜,以尽量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毕竟牛羊可比小麦之类的粮食作物更卖得上价。中国本土的官府在征农税的时候,如今已经是以收取现金为主,基本上不再收取实物税收了。这对农民是有益的。

    而且就像英国人流传的那句话一样,在这个农业肥料基本上靠积肥的年代,喂养更多的牲畜也可以让要他们获得更多地肥料,使得明年种植谷物时土壤变得更加肥沃。对于较为贫瘠的土地,这种轮作制度的优越性比肥沃的土地还要高,农作物的产量提高比率也会更高一些。而且,平日里收获的农作物秸秆和牧草之类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芜菁、三叶草和国内已经大面积种植的苜蓿,这些东西都可作为牲畜的饲料,配合上青贮技术,在冬季的时候也不至于出现草料短缺的状况了,更不至于用宝贵的粮食来喂养牲畜,以免牲畜们在冬季时节掉膘太多。

    虽然战争已经快要开始了。

    郑彦的耳朵还是很灵敏的,更不要说他爹郑之伦了。朝廷准备在美洲跟西班牙人再打一场,这消息在陈汉高层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但他不觉得西班牙人有大规模反攻的可能性,特别是邓国所接壤的佛罗里达。

    要是蔡国、徐国,这还有可能被墨西哥的西班牙人反推,可是邓国,佛罗里达这儿的西班牙力量太弱太弱了。

    说真的,郑彦都不怎么理解西班牙人的选择。

    难道就因为吃饱了,所以对北美没有太大的欲望了?佛罗里达多么好的地方啊,放眼望去,仅是平地,气候温暖,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完全是发展农业和殖民的天然福地。可是西班牙人愣是拿到手里那么多年了,都没有正儿八经的好好开发一次。

    就连着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的法国人,也是在这个世纪初才来到这儿。简直是暴殄天物啊。

    这么优越的条件,这么好的土地……

    郑彦这一次出来走走,就是要确切的了解一下邓国的‘地方’状况。等到接下来战争打响了,这军事上的物质需求必然会进一步刺激这里的农业、畜牧、渔业和果林等方面发展,不管移民们能不能把确切好处拿到手,至少他们的欠账、贷款会被抵消。

    郑彦在考虑着自己是否能让垦殖银行活跃活跃,多放些款子下去,让底下的人‘未雨绸缪’,以便在未来的战争时期,争取到更大的好处?

    只是这事儿他还需要跟邓王好好地商量商量,邓王现在也很缺钱的。

    战争就要来临了。战前的‘准备’,邓王也要有所表示,只是郑彦这里是垦殖银行,不是母体中华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