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要当球长 > 第四百九十章 要么还宝贝,要么本督就给东西皇陵松松土!

第四百九十章 要么还宝贝,要么本督就给东西皇陵松松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二日杜集战斗结束,老天爷连着下了三天的雨,永珹拔腿跑的很快,冯英廉的部队在永珹跑出北京后才从长辛店抵进北京,没有能抓到永珹的一根毫毛,还混了一个北京留守大营参赞的位置。r?a?  ? n?en? ???.?r?a?n??e?n `o?r?g?到了十七日大队的复汉军抵到了一个清兵也没有通州,次**近北京边上。

    而在此之前,长辛店的英廉军赶着永珹皇帝出逃的前后脚进入了北京城,在通州败兵也一窝蜂的北逃后,就控制了整个京师周边。这是一百二十八年前大明崇祯皇帝自尽的前一日。

    据说那年的三月十九日,李闯的军队开进北京城,北京城的王公勋贵,文武大臣,除了极少数的几人外,全部顺服的跪地请降,正阳门都被人主动打开了。李闯军队攻入紫禁城唯一遇到的抵抗就是为数不多的内操武太监。

    陈鸣明天就准备进入北京城。只剩下一座空城的北京城自然不可能玩出百官跪服,万民焚香迎接的把戏,但是被永珹皇帝任命为北京留守大营参赞的英廉,却绑了自傅恒以下的数百满军旗大员和旗兵旗丁,自己跪在陈鸣的面前,将傅恒等几百旗人拱手奉上。

    “未能活捉永珹,臣罪该万死。”永珹的一时胆怯竟然让他出乎英廉预料的提早奔往了承德,英廉这两日已经不止一次在心里痛骂自己,痛扇自己耳光。他就晚了那么点,就那么点!

    一个天大的功劳就被他白白的放掉了。

    虽然永珹身边还有不少护兵,护兵中更有一部分是八旗新军,但英廉军队里也有复汉军啊,还是复汉军第一等主力第三师的部队。而且最最主要的是,冯英廉他是出其不意!

    战斗打响,即使真的没能抓到永珹,也能留下一部分清军。还能与复汉军主力隐隐夹击通州,在通州重新汇聚起来的清军那可都是满清的根本啊。就如陈鸣先前预料的一样,通州的八旗步骑兵拢共就五万多人,只不过在加上了北京城里的留守护军后,兵力才增长到了六万多。

    “殿下要见一见傅恒吗?”

    “他没有骂你?”陈鸣饶有兴趣的问道。和珅是被英廉亲自干掉的,眼前这个脸上全是呵呵笑容的老头子,内心里可半点都没有他脸上表现的那么祥和无害。

    冯英廉嘿嘿一笑,傅恒怎么会没有骂他呢。冯英廉祖上是沈阳人,隶属内务府汉军镶黄旗,多少代人了都是满清的一条好狗,他怎么也料想不到今日这条老狗竟然会猛地噬主。

    “见他作何干。”对比傅恒这个五十多岁的老头,陈鸣倒是对冯英廉的孙女更好奇,那可是和珅的大老婆啊。

    “永珹把北京城都给搬空了。那翰林院的存书呢?”《四库全书》鞑子还没有来得及编撰,可是北京城的《永乐大典》可是在翰林院中储藏着的。虽然其中也有不少册遗失了,但还一样是宝贝。而且除了《永乐大典》外,那里还储藏着不知道多少从前明就流传下来的珍贵文书文本。对于中国的文化来说,那里卷帙浩繁的各类古版善本是比亿万两白银都要更珍贵的东西。

    原时空里,八国联军进北京那一年,翰林院被一场大火烧了个精光。谁也说不清楚这把火是谁放得。

    兔子编撰的教科书里自然将矛头指向了八国联军,但是当网络时代来临的时候,翻案潮席卷整个网络,当黑是一种潮流,,翻案是一种逼格的时候,无数砖家学者还有公知们都叫嚣——那火是中国人自己放的。

    有什么理由来证明这把火是中国人自己放的呢?——有说是甘军,有说是义和拳。

    那‘证据’就是著名美国来华传教士、记者雷德和当时法国驻华公使皮雄在内的诸多在华传教士、西方学者、驻华外交官的记述,翰林院大火‘的的确确’就是中国官兵拳匪自己点燃的。

    因为翰林院就挨着英国的使馆么。中国人想要焚烧翰林院来攻击英使馆。

    陈鸣已经记不得自己那次看的那几个让他恶心的帖子的详尽内容了,但他很印象深刻的是一个据说对翰林院被焚事件最为详细可靠的记载,出自英国一个叫普什么·威尔的记者,据说他是一个绝对正直的人,以‘见证’当时的真实情况为己任,每天各处观察情况,将亲历目击记成日志,编辑成书,名为《庚子使馆被围记》。那书中就似乎在写武侠小说一样的写道:“昨日有一放火者,伏行如猫,用其灵巧之手术,将火种抛如翰林院,只一点钟间,众公使居住之地英使馆,顿陷於危险之域。中国放火人逃走之时籍树及房屋之掩蔽,一面逃走,一边抛弃烧油之火具,亦有且逃且放枪者。”是啊,一边隐蔽,抛弃作案工具,另一边且逃且放枪!脑残啊。

    而另一个英国作家则又是另一个描述:许多世纪以来,翰林院……它的大厅和庭院是中华学者精华的聚集地……那里各处有华美的木雕屋檐。外交官们觉察到了这种危险(指被焚毁的危险)。但是他们觉得,中国人对学养、传统和建筑美的崇尚,会阻止他们以任何手段毁灭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悠久、收藏最丰富的图书馆!

    多棒的描述,陈鸣到现在对这一段都记忆犹新。然后笔锋一转,这个似乎叫弗莱什么的英国作家就看到了让他吃惊的一幕:外交官们的判断再次被证明是错的。中国人在翰林院点燃大火,他们有条不紊地一个庭院一个庭院地烧。当董福祥率领的h教徒们(指清廷“甘军”)从上方的窗户里透越浓烟,猛烈开火的时候,怒吼声淹没了持续的枪声。这座古老的建筑在这怒吼中燃烧起火,就象一个易燃物……

    两个英国人,陈鸣就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都不知道该信谁了。何况他本身立场就不公正,他又不是学历史的,他不知道当时的真实情况,只知道有反驳的帖子说当时翰林院已在英军的警哨之下了,在翰林院被彻底焚烧之前,有一次着火只半个小时不到就被扑灭,这似乎又对应了第一个描述,但是洋人对于火烧翰林院的描述似都是一次搞定的。然后英国公使派人进驻翰林院防御,英军全面控制了翰林院,并开始动手推倒北边防线的众多房屋。

    是真是假,陈鸣实在说不清。他就是潜意思的不愿意相信那些翻案潮下,狠狠贬低着国人的素质,抬高着洋人的‘公平正直正义’的家伙们说的话。不管是不是史实,他都觉得那是一群垃圾!

    中国自践神圣,西洋学者‘激愤难忍’。放在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大背景下,是不是感觉着可笑?中国人的素质真低啊,洋人们的正义感真足啊。甚至还有人说洋人冒险救火翰林院,尤其是高贵的英国绅士们,因为他们的最高首领英国公使窦纳乐下达严令,逼当时公馆里的士兵作事的。而且翰林院大火之后,英国公使还先是急电清廷,要求中国政府出面抢救翰林院及书稿。真的是高贵正直到极点的欧罗巴绅士了。

    这样的‘翻案帖’直接给陈鸣了一吨重的精神打击,给陈鸣留下太深的伤害了。所以面对空城一样的北京,他并不感觉着有什么可气恼的,那些珍玩宝贝,该是他的还是他的。反而对翰林院极为的重视。

    陈鸣一不问紫禁城,二不问圆明园,第一个询问的反而是翰林院,冯英廉这一刻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自己的心情。很复杂,很感慨!“翰林院藏书一切完好。臣已派人日夜守护。”

    “永珹走的甚急,北京城里还留有大量的火药、铁料、铜料、硝石、硫磺、柳木碳等多种军工原材料,另外还有十几万石粮食,二十万束草料……”

    永珹人是走了,没有想过英廉竟然是叛徒的他当然不会把粮草物质尽数焚坏,现在这些就全成了复汉军的缴获了。

    十四万石不到的粮食,不多,可也不少了。

    陈鸣进了北京城,这不算就完成大业了。满清撤走了七八万兵力【还有之前北京分出去的一半护军】,这个数字有点太多了。虽然一部分蒙古骑兵到了承德之后会不会继续给满清卖命,是谁也说不准的事情。可就算把蒙古骑兵去掉,只八旗的兵力也能有六七万吧?加上满清在东北和朝鲜的兵马,只要把朝鲜的伪军给算上去,那就那就能过二十万了。

    雨停下了之后,陈鸣把收回的骑兵部队用在了遵化方向,那里还有数以十万计的汉人等着复汉军把他们救回来呢。而且从遵化进攻承德,也比打北京去承德要进的多。

    把满清的根本力量限制在三四万人左右,这个数字才比较靠谱。

    “北京城的太监还有那么多人?”

    看着另一个需要关注的数字,陈鸣有些头疼了。竟然有三千二百人,他么的,他怎么记得前世有本书上说乾隆朝的太监还不到三千人呐?永珹脚板抹油,就一个太监都不带走吗?

    “殿下,这太监不是说你阉割了就能进宫做事的。现下这三千二百人里有多少是白净身的还说不准。这些没了根的人除了少部分逃散出城的,绝大多数都趁着前阵子混乱,纷纷翻入宫中,冒充厮混。”冯英廉这么一说陈鸣就明白了。

    “这个要仔细的捋一捋。”最好把满清时候就得势的太监全都去掉,新阉割的人也要去掉,谁敢保证这不是满清留下的死士?而之前自行阉割而没能入宫的人到更可以相信一些。虽然宣称接受了前明九万多太监的满清也没有出现皇帝阿哥被太监报仇的事情,可总要小心点不是。

    陈惠迁都后就向陈鸣提议过用宦官太监,那个时候陈鸣心里还有些绕不过去,而陈惠自己也考虑着刚刚迁都,根基还没打牢实,事情搞大了影响确实不怎么好。这事儿就压下去了。但陈鸣知道这件事一直存在陈惠心里呢。

    对于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当皇帝了,那当然要有太监宫女伺候着。这无关道德不道德,而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陈鸣一直都为这事情感到头疼,现在好了,现成的太监来了。

    英廉本身就是包衣旗出身,对于这事情有一些了解,现在北京内外的这三千二百个太监里,至少有一千人是先前白净身的。清朝可没有惩罚私自净身的规矩,明朝时候还但凡捉住了都要“枷号一个月、打一百,押回原籍”,清朝这里很多净身而又不能入宫的人都在北京城里打混。当然,这种现象清朝是远没有明朝时候猖獗的,毕竟朱明的太监是一等一的了得。二十四监,内相,多大的威风啊。清朝搞出了一个包衣旗和内务府,可以说是真做了改善了。

    “各处的宫女二百余人。全提出来,暂时看押起来。”

    满清的宫女全都是包衣旗的,她们表现的再无害,陈鸣也不会用她们。只不过这些宫女的年龄也普遍大了,基本都在三十五岁四十岁朝上,是那种有家也回不去,或是不愿回去的人。

    对于这些女人,陈鸣也不至于再把她们扔到劳改营去。可具体的去处又一时间没想好,就先看押起来吧。

    “冯英廉,这名字不好,带股子鞑子味。以我看,你今后就叫冯廉吧。”老头子也快要七十岁了,在眼下这个时代,这个年龄已经是黄土埋到他的脖子处了,没几年好活了。

    陈鸣给他改了一个名字,自从觐见陈鸣以来始终提着一颗心的冯英廉,终于把心放进肚子里了。“老臣谢殿下赐名。”打今天以后他就是冯廉,而不是冯英廉了。这是陈汉的太子殿下亲自赐的名字,今后谁他么还敢说他是个包衣奴?

    就像一阵盛夏里饮了一杯澈亮的冰水,瞬间的爽感让英廉整个都飞起来了一样。丢掉了烦恼,丢掉了烦躁,一颗苍老的心都变轻了。

    陈鸣拿起了冯廉送上的一本花名册,这是他手下所有都司以上军官的名册和简历。陈鸣看了一眼就放到了一边,“你回去对手下的军官们说,抬旗之事,事出有因,乃鞑虏之毒计。新朝自非暴戾,是非清晰不辨之徒。过不久南京就会发出来告示的,宣告天下,新入旗之人以非八旗之身视之。”

    “不过啊,这北京城实在太空荡了一些。永珹是把紫禁城和圆明园的好宝贝都卷走了啊。”

    “你去到抓的那些俘虏中选出一个人来,让他去承德告诉永珹,让永珹乖乖的把宝贝都还回来。他们拿那些东西去了东北有个毛用,能买到吃的,还是买到喝的啊?”

    “本督不要他们的真金白银,就是那些珍玩古董,字画古帖,统统都送回来。否则这宫里头太素净了,我就要去东陵西陵找顺治、康熙、雍正来取些东西当摆设了。”

    乾隆没有埋入他给自己准备的裕陵,永珹明显有不好的预感,早早的派人把乾隆的棺椁送到了承德热河行宫,也就是避暑山庄。

    但是裕陵地宫内还有孝贤纯皇后和慧贤皇贵妃、哲悯皇贵妃、淑嘉皇贵妃三位皇贵妃的棺椁。

    不要说陈鸣把顺治、康麻子和雍正、孝庄等人的陵寝扒拉开了,透透风,就说陈鸣把裕陵地宫里的一皇后三皇贵妃的棺椁打开给她们补充一下阳光的热量,满清的脸面就能丢的比作者的钱包都要干净了。

    冯廉再深的城府,这一瞬间脸色也变得不自然起来。

    陈鸣对此只呵呵一笑,“昨日因,今日果。鞑子做事太嚣张,他们就活该有这一劫。你看看蒙元的皇帝陵,消失的多干净啊?鞑子自己不学前辈,非要搞东西皇陵,就跟中原这花花江山他们能永远的做下去一样。现在不活该吗?”

    陈鸣记得很清楚,乾隆和此前的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帝王陵寝,其中所用的相当一部分木料和石料,是拆毁明代建筑物和明十三陵而得来的。

    鞑子入关后,就曾下令捣毁、劫掠过明十三陵,并焚烧过明定陵、德陵等陵寝。那顺治的孝陵木材多用旧料,而旧料来源就是大肆拆毁明代建筑。其隆恩殿及神道碑亭天花板,被后人证实是来自北京西苑明世宗嘉靖年间所建的清馥殿、锦芳亭和翠芳亭。这一殿二亭所在位置,正是明世宗做道场的地方,大殿前原建有丹馨门和锦芳、翠芳二亭。清初在兴建顺治孝陵时,将清馥殿及二亭拆除,不但将其楠木材料用来兴建孝陵,就连天花板也拿到孝陵使用了。此后,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陵寝,都相继拆毁了大量明代建筑,乾隆还以修复明十三陵的名义,将定陵等大殿改大为小,偷梁换柱,把上等的木料和石料拿来建造了裕陵。

    现在他们活该被陈鸣威胁!何况紫禁城、圆明园的那些宝贝也不是他们鞑子的。

    “告诉永珹,东西要用最快的速度给本督送回来,别给我耍心眼。我没心思跟他们在这点上耗时间。要么还宝贝,要么本督就给东西皇陵松松土!”(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