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会晤之前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皇帝归程两千里,一路过来水陆交通,地方州县除了各种应付之外,关于皇帝班师回朝的理由,也要去“广而告之”。
即便有人觉得这是皇帝在消费“将死之人”,但姿态摆出来,就让人没办法张嘴就喷。
更何况,杜如晦自己也乐见其成。
君臣一场,传下千古佳话,杜如晦很高兴自己死了也能榨点油水出来。
即便不考虑将来五十年一百年,只在这贞观朝,“皇恩浩荡”也够杜氏吃个几年。
“操之,那我等先行前往长安,有甚动静,自会差人传讯。”
作为宗室,李景仁这几年风头正盛,虽说开创了“认爹流”,但主要技术还是大腿抱的牢。太上皇帮忙牵线搭桥给宗室谋生谋出路,其中一个主要的渠道,就是李景仁这里。
江夏东西两市,如今大部分的绢布行已经不做零单,而是做批发。江夏码头也有专门出口的绢布码头,出口方向就是南海。顺江之下,转道南海,一路过去都有入股合伙的地方豪门。萧氏、张氏、沈氏、姚氏乃至冯氏、冼氏……从武汉到广州再到交州,畅通无阻。
到贞观二十二年,武汉本地绢布的产量,随时可能影响着自南海往西一路到天竺诸国的市场。
人有交换的天性,拿自己有的掌握的东西,去交换别人手中没有的。因交换而产生了分工,因分工带来了市场。而贞观朝纵横四海的英杰豪强,则是交换的范围,从一州一县,变成了大江南北;再从大江南北,变成了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早已不能满足内心对交(利)换(润)的追求,更何况,在交换的过程中,还有不愿意交换,更喜欢欺行霸市拦路抢劫的。如果不能谋求更多的利润,又打不过车匪路霸,那就只能死路一条。
诡异的繁荣带来奇葩的变化,李景仁就是这种变化中的得益者。
曾几何时,他这种货色,也配跟太皇陛下打交道?
现如今,他居然也能参与到一场不可描述的大型活动中去。这场活动叫做“皇帝要开始装逼了”。
“京城那些人,也不敢胡乱伸手。这光景皇帝回朝,有甚打算,我也打听到了消息。此间大政,与我等还是颇有好处。此去长安,若有失地失宅的,寻些合用的,招募了就是。”
“也是,如今还是缺人,南海开辟庄园,人手少了,开辟了也是白费气力。”
寄生虫病高发带来的劳力损失,一般人真扛不住。加上南海地理环境特殊,进入雨季之后,就是浑身难受,稍有不慎,整个庄园就是全灭。
南海诸国人口远远少于东海诸国人口,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道兴等人在南海费尽千辛万苦兴修水利垒田筑坝,才让交州一跃变成“上州”,而其中到底填了多少“海角奴”“天竺奴”,这就是个糊涂账,李道兴也不可能天天把这个事情挂在嘴上说。
“洛阳那些个,能伸手的地方不多,眼下长安,算是为数不多的肥肉。到时候闹出事端,也不比跟他们争抢那些个田亩物业,抢人最要紧。”
“省得,此事记下了。”
如果张德不说,李景仁少不得要在长安城跟人争抢“肉食”。洛阳新贵们现在没什么不敢贪的,皇帝天命加身,作为鹰犬爪牙,有什么好担心的?
若非海上漂浮不得不跟三大船队讲道理,他们恨不得把单道真、王万岁的裤衩都抢干净。
皇帝过沧州时,非正式会晤就已经开始在朝廷上层流转。李皇帝的心思,基本都传达到了。天下大州刺史、长史,新贵中的地方巨头,但凡手头有人有钱的,如今都知道李皇帝打算新开一个衙门——宣政总制院。
总制中国之外军政,讲白了就是要把中国之外的利益一把抓,要开始定规矩。
即便有人不愿意,可也心知肚明,规矩还是定的,而且能定规矩的人,李皇帝天然有优势。
哪怕明知道东海之上,李皇帝的拳头不是最大的。
提前传达了精神,各家自然都要开始联络琢磨,应对接下来的会晤。
这时候讲什么忠臣奸臣都没什么意义,吃到肚子里的利润,没可能不消化就吐出来。
李皇帝要定规矩,要稳稳当当地把“东海金”“南海金”“靺鞨金”“河中金”的好处拿回中国,然后存到皇银内帑。可以理解,但是想要一口独吞,别人连汤都没得喝,那就没得谈。
再者,在中国不好搞事,到海外有什么不好搞的?
对有钱有人的巨头而言,海外拉一票野人武装起来干你唐军一点压力都没有。
什么唐人什么老乡什么家国,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屁。
消化利益才是唯一,才是天条!
好在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做起来也不是靠运气,李董是个相当理性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勇气。但明知山有几百只虎,还偏向虎山行,这是佛陀的高尚情操,学不来。
李董定规矩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输入贵金属或者说掠夺番邦资源。对番邦的盘剥,只要他们没有反抗之力,对李董来说,就没必要展现自己的“仁德”。
没有利润,打起来又费钱,这时候就需要打一顿之后再宣扬“仁德”。类似扶桑诸国一盘散沙,又有大量贵金属等着去捡,还能搜刮大量劳力去修奇观的地方,简直是爽到没朋友。
这时候要啥“仁德”?必须“威加海内”啊。
只是好死不死的,一群贱人提前跑去这些地方以他的名义“威加海内”,吃头汤的不是他李世民,但李世民捏着鼻子认账也不是一回两回。
再者,世界很大,他李皇帝“天命加身”,管你发现什么“金”,都得让他吃一份。东一点西一点,哪怕每个地方占比都不多,可加起来总量就是极为恐怖。
于是哪怕成立“宣政总制院”,适当地把海外利益让渡一点出去,看似吃亏,算总账的话,“天命加身”就是这么无解!
皇帝归程两千里,一路过来水陆交通,地方州县除了各种应付之外,关于皇帝班师回朝的理由,也要去“广而告之”。
即便有人觉得这是皇帝在消费“将死之人”,但姿态摆出来,就让人没办法张嘴就喷。
更何况,杜如晦自己也乐见其成。
君臣一场,传下千古佳话,杜如晦很高兴自己死了也能榨点油水出来。
即便不考虑将来五十年一百年,只在这贞观朝,“皇恩浩荡”也够杜氏吃个几年。
“操之,那我等先行前往长安,有甚动静,自会差人传讯。”
作为宗室,李景仁这几年风头正盛,虽说开创了“认爹流”,但主要技术还是大腿抱的牢。太上皇帮忙牵线搭桥给宗室谋生谋出路,其中一个主要的渠道,就是李景仁这里。
江夏东西两市,如今大部分的绢布行已经不做零单,而是做批发。江夏码头也有专门出口的绢布码头,出口方向就是南海。顺江之下,转道南海,一路过去都有入股合伙的地方豪门。萧氏、张氏、沈氏、姚氏乃至冯氏、冼氏……从武汉到广州再到交州,畅通无阻。
到贞观二十二年,武汉本地绢布的产量,随时可能影响着自南海往西一路到天竺诸国的市场。
人有交换的天性,拿自己有的掌握的东西,去交换别人手中没有的。因交换而产生了分工,因分工带来了市场。而贞观朝纵横四海的英杰豪强,则是交换的范围,从一州一县,变成了大江南北;再从大江南北,变成了五湖四海……
五湖四海早已不能满足内心对交(利)换(润)的追求,更何况,在交换的过程中,还有不愿意交换,更喜欢欺行霸市拦路抢劫的。如果不能谋求更多的利润,又打不过车匪路霸,那就只能死路一条。
诡异的繁荣带来奇葩的变化,李景仁就是这种变化中的得益者。
曾几何时,他这种货色,也配跟太皇陛下打交道?
现如今,他居然也能参与到一场不可描述的大型活动中去。这场活动叫做“皇帝要开始装逼了”。
“京城那些人,也不敢胡乱伸手。这光景皇帝回朝,有甚打算,我也打听到了消息。此间大政,与我等还是颇有好处。此去长安,若有失地失宅的,寻些合用的,招募了就是。”
“也是,如今还是缺人,南海开辟庄园,人手少了,开辟了也是白费气力。”
寄生虫病高发带来的劳力损失,一般人真扛不住。加上南海地理环境特殊,进入雨季之后,就是浑身难受,稍有不慎,整个庄园就是全灭。
南海诸国人口远远少于东海诸国人口,不是没有原因的。
李道兴等人在南海费尽千辛万苦兴修水利垒田筑坝,才让交州一跃变成“上州”,而其中到底填了多少“海角奴”“天竺奴”,这就是个糊涂账,李道兴也不可能天天把这个事情挂在嘴上说。
“洛阳那些个,能伸手的地方不多,眼下长安,算是为数不多的肥肉。到时候闹出事端,也不比跟他们争抢那些个田亩物业,抢人最要紧。”
“省得,此事记下了。”
如果张德不说,李景仁少不得要在长安城跟人争抢“肉食”。洛阳新贵们现在没什么不敢贪的,皇帝天命加身,作为鹰犬爪牙,有什么好担心的?
若非海上漂浮不得不跟三大船队讲道理,他们恨不得把单道真、王万岁的裤衩都抢干净。
皇帝过沧州时,非正式会晤就已经开始在朝廷上层流转。李皇帝的心思,基本都传达到了。天下大州刺史、长史,新贵中的地方巨头,但凡手头有人有钱的,如今都知道李皇帝打算新开一个衙门——宣政总制院。
总制中国之外军政,讲白了就是要把中国之外的利益一把抓,要开始定规矩。
即便有人不愿意,可也心知肚明,规矩还是定的,而且能定规矩的人,李皇帝天然有优势。
哪怕明知道东海之上,李皇帝的拳头不是最大的。
提前传达了精神,各家自然都要开始联络琢磨,应对接下来的会晤。
这时候讲什么忠臣奸臣都没什么意义,吃到肚子里的利润,没可能不消化就吐出来。
李皇帝要定规矩,要稳稳当当地把“东海金”“南海金”“靺鞨金”“河中金”的好处拿回中国,然后存到皇银内帑。可以理解,但是想要一口独吞,别人连汤都没得喝,那就没得谈。
再者,在中国不好搞事,到海外有什么不好搞的?
对有钱有人的巨头而言,海外拉一票野人武装起来干你唐军一点压力都没有。
什么唐人什么老乡什么家国,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屁。
消化利益才是唯一,才是天条!
好在大唐帝国有限责任公司能够做起来也不是靠运气,李董是个相当理性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勇气。但明知山有几百只虎,还偏向虎山行,这是佛陀的高尚情操,学不来。
李董定规矩的目的,也是为了稳定输入贵金属或者说掠夺番邦资源。对番邦的盘剥,只要他们没有反抗之力,对李董来说,就没必要展现自己的“仁德”。
没有利润,打起来又费钱,这时候就需要打一顿之后再宣扬“仁德”。类似扶桑诸国一盘散沙,又有大量贵金属等着去捡,还能搜刮大量劳力去修奇观的地方,简直是爽到没朋友。
这时候要啥“仁德”?必须“威加海内”啊。
只是好死不死的,一群贱人提前跑去这些地方以他的名义“威加海内”,吃头汤的不是他李世民,但李世民捏着鼻子认账也不是一回两回。
再者,世界很大,他李皇帝“天命加身”,管你发现什么“金”,都得让他吃一份。东一点西一点,哪怕每个地方占比都不多,可加起来总量就是极为恐怖。
于是哪怕成立“宣政总制院”,适当地把海外利益让渡一点出去,看似吃亏,算总账的话,“天命加身”就是这么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