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5章 横征暴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十月初,皇帝的旗舰海上龙神号终于进入天津港。
从朝鲜汉城离开后,刘钧并没有直接横渡黄海前往登州,而是沿着海岸北行,一路巡视平壤、镇江、旅顺、营口、锦州、宁远、山海关等诸地。
天津官员百姓都赶到港口迎接圣驾。刘钧在天津登陆后,巡视了天津的军营以及几所军事院校,也参观了天津几家有名的造船厂等大型商会,便改乘运河船从天津返京。
路过天津城的时候,在城中住了一晚,召见了天津府后众官员,次日,御驾沿运河直达京师。得益于京师西北宣化府怀来修建的水库已经完工,从那边引来的水通入京师运河,使得运河里的船不再只能行到通州,而是能够直达京师码头。
抵京当天,朝廷留守百官率领无数百姓出京二十里相迎。
对于皇帝凯旋,朝廷上下都是非常高兴,连普通百姓也都是反应热烈,虽然皇帝出京,其实仅是在日本朝鲜巡视,并没有真正亲临前线。但在百姓们眼里,这次大汉吞并日本和朝鲜,无疑是英明伟大的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之功。
拿下日本和朝鲜,这功劳全应当是皇帝陛下的。
随着皇帝一同抵京的还是大批的朝鲜官员、两班贵族、朝鲜士子们。这些人,是来京学习进修的。皇帝把朝鲜不少高级文武都带回京来,公开的话让他们入京学习,等四年学习期满,就能留在京师,或者在大汉中土地方为官。那些两班子弟,和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也将在京师的大学学习,四年后,就能参加科举考试,或者直接到地方担任官职,从**品做起。
总之。这个学习听起来是充满前途的镀金之旅,花四年时间,到时就能成为大汉官员了。当然实际上,这个学习是调虎离山之计。先把朝鲜官员调走大半。送到京师来学习四年,有这四年时间,朝廷就能派官员到朝鲜去上任,以后还要通过这种入京学习的名义,陆续把更多的朝鲜官员送离朝鲜。
刘钧相信。如此一来,大汉对朝鲜的实际控制,应当能大大增强。至于四年学习期满,刘钧相信四年的时间,也足以改变这些朝鲜官员们许多旧有观念了,到时若是能表现出积极为帝国效力之心,当然也是可以任用的。
那些两班子弟,以及一些平民子弟们,则是要来读书进修,将来参加科举。或者直接由帝国派遣地方为底层官吏做起,也有可能将来返回朝鲜为官。刘钧有自信,这些年轻人在这里生活上几年后,肯定会不舍得再回朝鲜那个小地方去。
这一路跟随皇帝御驾过来,许多朝鲜官员和士子们,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朝鲜不过是个摄尔小国,而大汉是真正的****上国。不少人原本还觉得朝鲜这几年已经发展的很快,很富裕繁华了。
但出了汉城后,一路北上,许多乡村还是老样子。十分落后,可到了鸭绿江附近,那些原来大汉的租界,却立即感觉是另一个地方了。那里明显的更加充满活力。那里的朝鲜人衣服更干净,人也普通的更健康一些,城镇和乡村,都要干净整洁的多。
但当他们过了鸭绿江,到了江口北面的镇江后,才突然发现。原来只有一江之隔,可江北那块大汉的本土,才更加的繁华。
短短几年前,这鸭绿江北还是女真人的地盘,汉军来到后,这边也是屡次交战的地方,到处都是军队、流民。
可短短几年后,镇江如今已经成为鸭绿江一带最繁华的城市,这个有着汉帝国海陆重兵驻扎的地方,是整个鸭绿江流域的中心。
镇江城,仅仅是城中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迅速增加的人口,甚至让镇江的城墙都跟不上,这也使得现在的镇江城相当奇特。镇江内城只有不过万余人口,而超过十万人口的外城,其实仅仅在外面建有一道不过两丈高的土墙。
是的,土墙,人口的迅速发展,让城墙建设根本跟不上,只能先筑土墙以代。据说就是这道土墙都是今年才刚完工的,原来还是木栅。
但好在镇江周边,建立有诸多卫堡要塞,炮台林立,又驻扎着重兵,安全倒并不是问题。外城虽然仅有土墙,但城中规划的却很好。
商业区、居住区等等,官衙、学校、军营、医院等等功能齐全。
城中那笔直宽阔的十字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城边的镇江码头,更是帆橹林立。商旅往来不断,吉林和海西的皮货,朝鲜的人参等等,这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从中原运来的许多商货从海上抵达这里,然后通过鸭绿江和其支流,以更小的船输入内陆,另一些通过陆路输入。
各地的土产等,则一点点汇聚至此,最后运回中原。
大量前往吉林、海西和朝鲜以及辽宁东北部的移民,也都是在此登陆。
庞大的交易量,让镇江城的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许多朝鲜人看的目瞪口呆,如乡下人进城一样。
他们甚至有些看不懂,他们发现镇江虽然驻有重兵,但看起来并不怎么防御森严,大量的商贩进进出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集市。这里给他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工和商的兴旺。
不但有往来不断的商贩,而且这里也建有许许多多的工厂和作坊,大量的朝鲜人在这些工坊里做工,但并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被极丰厚的薪水吸引来的。在镇江的那些工坊里,朝鲜工人最低也能拿到四块银元,虽然这个薪水远比中原低的多,但对于朝鲜人来说,在镇江做工一月赚四块银元,远比过去强的多。尤其是做工还包吃包住,钱都可以攒着。回家时把家带到老家,老家的物价消费水平,可比镇江低多了。
不少前往京师学习的朝鲜官员、士子,离开朝鲜时,都带了许多的朝鲜土产,主要是人参和东珠。在镇江的时候,他们看到这里的人参交易十分兴旺,不少人忍不住就把人参和东珠出手了,然后在这里购买了一些怀表、望远镜、丝绸等大汉商品。同样的商品,在汉城时可是比镇江价格高出太多。
不过当他们随皇帝到了辽东半岛的旅顺后,立即后悔了。
相比起镇江,旅顺这个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口城市,可比镇江繁华的多。这里曾经是大汉天子讨伐女真的基地,皇帝在这里呆过一年多的时间。经过数年的发展,辽东半岛的南尖上,旅顺、大连这两个港口,已经成为两座繁华无比的双子城。
每个港口都超过了二十万人口,其造船业也相当的发达,海边矗立着多家的大型造船厂,其贸易更加繁荣。
还有那港口的要塞炮台,一门门巨大的火炮耸立着,把这港口守的固若金汤,看的朝鲜人更是惊叹连连。
此后经过辽河入河口的营口港城时,这座港城的繁忙兴盛已经引不起他们的激动了,似乎若是不如此,还反而奇怪。
之后的锦州、宁远、山海关、秦皇岛等城,规模倒反而比镇江、旅顺、大连等城要小些,可也依然热闹无比。
等到了天津,这些人才真是看傻了眼。
相比起帝都的东大门,天津的繁华丝毫不比京师差多少,远不是镇江、旅顺这些地方可比的,因为大汉海运的兴旺,做为京师的出海港口,这里帆船无数,无数物资和商品,源源不断的从帝国各地经由海上运抵此处,然后转运入京。
这里的商业氛围也更加的浓。
“大汉为何如此看重工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一些朝鲜官员都有些迷茫,他们以往自称小中华,处处山寨大明,连带着封闭、重士农抑工商,甚至党争等都山寨过去了。可现在看大汉,各地居然如此重视工商,对于工人商人,并没有半点的歧视,甚至他们看到,在一些大的工厂里,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不但很受重用,而且拿到的薪水甚至比一个科举出身的县官还高。
那些商人,甚至是各地官府的座上宾,在各地很有些身份。
听说现在大汉已经取消了户籍分等,没有了民户军户分别,也没有匠户,更没有了贱籍,这在极重视阶层的朝鲜官员看来,简直是乱了纲常。
不少朝鲜官员还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汉对于工商过于宽松,可另一面,对工商所征收的税收,却名目繁多,极其的多。各种各样的税收,简直就是扒皮一样。但却没有看到那些工匠商家因此而不满,更没看到市场混乱,这又是他们想不明白的地方。
如此苛捐杂税猛于虎,百姓商人不应当是心怀怨恨,民怨沸腾吗?怎么,反而还如此的工商兴旺呢?难道大汉的百姓,更加的能够容忍?
当这些朝鲜人看到了更加繁华的大汉京师,听说大汉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超过十亿银元的时候,这些人震惊的无以复加,大汉天子果然一代雄主,听说大明崇祯皇帝一年只能征收到两百多万两银子,却已经搞的天怒民怨,而大汉天子一年搜刮十亿块银元,这中原居然还如此的繁华,真是敛财有术,不,是搜刮有术啊!
十亿块银元,简直就是横征暴敛!(未完待续。)
...
十月初,皇帝的旗舰海上龙神号终于进入天津港。
从朝鲜汉城离开后,刘钧并没有直接横渡黄海前往登州,而是沿着海岸北行,一路巡视平壤、镇江、旅顺、营口、锦州、宁远、山海关等诸地。
天津官员百姓都赶到港口迎接圣驾。刘钧在天津登陆后,巡视了天津的军营以及几所军事院校,也参观了天津几家有名的造船厂等大型商会,便改乘运河船从天津返京。
路过天津城的时候,在城中住了一晚,召见了天津府后众官员,次日,御驾沿运河直达京师。得益于京师西北宣化府怀来修建的水库已经完工,从那边引来的水通入京师运河,使得运河里的船不再只能行到通州,而是能够直达京师码头。
抵京当天,朝廷留守百官率领无数百姓出京二十里相迎。
对于皇帝凯旋,朝廷上下都是非常高兴,连普通百姓也都是反应热烈,虽然皇帝出京,其实仅是在日本朝鲜巡视,并没有真正亲临前线。但在百姓们眼里,这次大汉吞并日本和朝鲜,无疑是英明伟大的皇帝陛下御驾亲征之功。
拿下日本和朝鲜,这功劳全应当是皇帝陛下的。
随着皇帝一同抵京的还是大批的朝鲜官员、两班贵族、朝鲜士子们。这些人,是来京学习进修的。皇帝把朝鲜不少高级文武都带回京来,公开的话让他们入京学习,等四年学习期满,就能留在京师,或者在大汉中土地方为官。那些两班子弟,和一些普通的读书人,也将在京师的大学学习,四年后,就能参加科举考试,或者直接到地方担任官职,从**品做起。
总之。这个学习听起来是充满前途的镀金之旅,花四年时间,到时就能成为大汉官员了。当然实际上,这个学习是调虎离山之计。先把朝鲜官员调走大半。送到京师来学习四年,有这四年时间,朝廷就能派官员到朝鲜去上任,以后还要通过这种入京学习的名义,陆续把更多的朝鲜官员送离朝鲜。
刘钧相信。如此一来,大汉对朝鲜的实际控制,应当能大大增强。至于四年学习期满,刘钧相信四年的时间,也足以改变这些朝鲜官员们许多旧有观念了,到时若是能表现出积极为帝国效力之心,当然也是可以任用的。
那些两班子弟,以及一些平民子弟们,则是要来读书进修,将来参加科举。或者直接由帝国派遣地方为底层官吏做起,也有可能将来返回朝鲜为官。刘钧有自信,这些年轻人在这里生活上几年后,肯定会不舍得再回朝鲜那个小地方去。
这一路跟随皇帝御驾过来,许多朝鲜官员和士子们,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朝鲜不过是个摄尔小国,而大汉是真正的****上国。不少人原本还觉得朝鲜这几年已经发展的很快,很富裕繁华了。
但出了汉城后,一路北上,许多乡村还是老样子。十分落后,可到了鸭绿江附近,那些原来大汉的租界,却立即感觉是另一个地方了。那里明显的更加充满活力。那里的朝鲜人衣服更干净,人也普通的更健康一些,城镇和乡村,都要干净整洁的多。
但当他们过了鸭绿江,到了江口北面的镇江后,才突然发现。原来只有一江之隔,可江北那块大汉的本土,才更加的繁华。
短短几年前,这鸭绿江北还是女真人的地盘,汉军来到后,这边也是屡次交战的地方,到处都是军队、流民。
可短短几年后,镇江如今已经成为鸭绿江一带最繁华的城市,这个有着汉帝国海陆重兵驻扎的地方,是整个鸭绿江流域的中心。
镇江城,仅仅是城中人口已经突破了十万。迅速增加的人口,甚至让镇江的城墙都跟不上,这也使得现在的镇江城相当奇特。镇江内城只有不过万余人口,而超过十万人口的外城,其实仅仅在外面建有一道不过两丈高的土墙。
是的,土墙,人口的迅速发展,让城墙建设根本跟不上,只能先筑土墙以代。据说就是这道土墙都是今年才刚完工的,原来还是木栅。
但好在镇江周边,建立有诸多卫堡要塞,炮台林立,又驻扎着重兵,安全倒并不是问题。外城虽然仅有土墙,但城中规划的却很好。
商业区、居住区等等,官衙、学校、军营、医院等等功能齐全。
城中那笔直宽阔的十字街道两侧,商铺林立,城边的镇江码头,更是帆橹林立。商旅往来不断,吉林和海西的皮货,朝鲜的人参等等,这里成了一个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从中原运来的许多商货从海上抵达这里,然后通过鸭绿江和其支流,以更小的船输入内陆,另一些通过陆路输入。
各地的土产等,则一点点汇聚至此,最后运回中原。
大量前往吉林、海西和朝鲜以及辽宁东北部的移民,也都是在此登陆。
庞大的交易量,让镇江城的一跃成为一个新兴的城市,许多朝鲜人看的目瞪口呆,如乡下人进城一样。
他们甚至有些看不懂,他们发现镇江虽然驻有重兵,但看起来并不怎么防御森严,大量的商贩进进出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大集市。这里给他们最大的印象,就是工和商的兴旺。
不但有往来不断的商贩,而且这里也建有许许多多的工厂和作坊,大量的朝鲜人在这些工坊里做工,但并不是被强迫的,而是被极丰厚的薪水吸引来的。在镇江的那些工坊里,朝鲜工人最低也能拿到四块银元,虽然这个薪水远比中原低的多,但对于朝鲜人来说,在镇江做工一月赚四块银元,远比过去强的多。尤其是做工还包吃包住,钱都可以攒着。回家时把家带到老家,老家的物价消费水平,可比镇江低多了。
不少前往京师学习的朝鲜官员、士子,离开朝鲜时,都带了许多的朝鲜土产,主要是人参和东珠。在镇江的时候,他们看到这里的人参交易十分兴旺,不少人忍不住就把人参和东珠出手了,然后在这里购买了一些怀表、望远镜、丝绸等大汉商品。同样的商品,在汉城时可是比镇江价格高出太多。
不过当他们随皇帝到了辽东半岛的旅顺后,立即后悔了。
相比起镇江,旅顺这个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的港口城市,可比镇江繁华的多。这里曾经是大汉天子讨伐女真的基地,皇帝在这里呆过一年多的时间。经过数年的发展,辽东半岛的南尖上,旅顺、大连这两个港口,已经成为两座繁华无比的双子城。
每个港口都超过了二十万人口,其造船业也相当的发达,海边矗立着多家的大型造船厂,其贸易更加繁荣。
还有那港口的要塞炮台,一门门巨大的火炮耸立着,把这港口守的固若金汤,看的朝鲜人更是惊叹连连。
此后经过辽河入河口的营口港城时,这座港城的繁忙兴盛已经引不起他们的激动了,似乎若是不如此,还反而奇怪。
之后的锦州、宁远、山海关、秦皇岛等城,规模倒反而比镇江、旅顺、大连等城要小些,可也依然热闹无比。
等到了天津,这些人才真是看傻了眼。
相比起帝都的东大门,天津的繁华丝毫不比京师差多少,远不是镇江、旅顺这些地方可比的,因为大汉海运的兴旺,做为京师的出海港口,这里帆船无数,无数物资和商品,源源不断的从帝国各地经由海上运抵此处,然后转运入京。
这里的商业氛围也更加的浓。
“大汉为何如此看重工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
一些朝鲜官员都有些迷茫,他们以往自称小中华,处处山寨大明,连带着封闭、重士农抑工商,甚至党争等都山寨过去了。可现在看大汉,各地居然如此重视工商,对于工人商人,并没有半点的歧视,甚至他们看到,在一些大的工厂里,一些经验丰富的工匠,不但很受重用,而且拿到的薪水甚至比一个科举出身的县官还高。
那些商人,甚至是各地官府的座上宾,在各地很有些身份。
听说现在大汉已经取消了户籍分等,没有了民户军户分别,也没有匠户,更没有了贱籍,这在极重视阶层的朝鲜官员看来,简直是乱了纲常。
不少朝鲜官员还发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汉对于工商过于宽松,可另一面,对工商所征收的税收,却名目繁多,极其的多。各种各样的税收,简直就是扒皮一样。但却没有看到那些工匠商家因此而不满,更没看到市场混乱,这又是他们想不明白的地方。
如此苛捐杂税猛于虎,百姓商人不应当是心怀怨恨,民怨沸腾吗?怎么,反而还如此的工商兴旺呢?难道大汉的百姓,更加的能够容忍?
当这些朝鲜人看到了更加繁华的大汉京师,听说大汉朝廷一年的财政收入超过十亿银元的时候,这些人震惊的无以复加,大汉天子果然一代雄主,听说大明崇祯皇帝一年只能征收到两百多万两银子,却已经搞的天怒民怨,而大汉天子一年搜刮十亿块银元,这中原居然还如此的繁华,真是敛财有术,不,是搜刮有术啊!
十亿块银元,简直就是横征暴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