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中兴雄主,难免舐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京西大道上数骑飞驰,骑士们额缚红带、背插彩羽,这代表着所传递的乃是十分紧急的边务情报驰驿入京。沿途凡所经过的馆驿都要优先安排饮食并坐骑,途中敢有阻拦者俱可格杀勿论。
眼见到这一幕,京西大道上行人无不纷纷躲避、让开行道,同时不免心生好奇,这又是发生了怎样的紧急边情、居然要用到这种程度的传驿?
大唐的传驿制度自有不同的等级与标准,骑士们如此装扮已经算是级别颇高的人事,再高级别的便只有大捷与大逆。
城外行人们还在好奇猜测之际,相关的信报已经循着最快的渠道送入了大内禁中。
近日一部分朝士已经前往东都洛阳筹备事务,京中百司也在分配留守事宜,就连常朝都已经停止下来。趁着这难得的空闲,圣人甚至都已经换上时服、打算入坊短住几日,顺便询问一下儿子昭文馆学习近况如何。
突然发生这样的急情传奏,圣人也只能再换衣袍,急匆匆赶往延英殿中。
延英殿中,中书侍郎李峤、兵部侍郎桓彦范以及太仆卿、枢密使郭知运等几员重臣早已经等候在此,等到圣人登殿,忙不迭将情报奏告上来。
“三月上旬,吐蕃赞普于山南工布熊甲园盟誓诸部,与会之泥婆罗国王奏对失恭而遭赞普所杀,赞普归驾途中,泥婆罗诸族攻袭王驾,赞普亦死于兵祸之中……”
听完李昭德的奏报,李潼也不免皱起了眉头,继而拿起案上的详细奏书浏览起来。
虽然说青海大战之后,吐蕃已经不再具备与大唐正面对抗争雄的实力,但仍是周边邻国当中一个强大的政权。
因此大唐也并没有对吐蕃的动向放松警惕,在青海、西康以及南诏等各处设立起一整套的监视系统,确保吐蕃国中的任何动态都能第一时间为朝廷所知。
过往数年,吐蕃方面的消息虽然获知不少,但却价值不大。倒不是说监视的力度不够,而是彼方实在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值得密切关注。
作为大唐原本的劲敌,吐蕃在青海大战之后便被打消了对外扩张的势头,原本吞并的吐谷浑与权臣噶尔家族一并被分割出来,虽然之后在南蛮诸诏方面也略有操作尝试,但力度明显不够。
再之后,有关吐蕃的讯息就变得乏味起来,无非国中大臣势位的更迭、赞普忙于各处救火定乱,国内乱象始终得不到平复,也根本没有力量对大唐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举动。
这一次吐蕃赞普亡于兵祸,其实跟大唐的直接关系也不大,但安南都护府还是第一时间便获知讯息并奏告朝廷,足见过往数年大唐向吐蕃内部人事渗透之深,不会再发生早年赞普身死却被瞒报数年的情况。
李潼在将奏报浏览一番后,然后又垂眼望向殿内诸员发问道:“蕃主横死,卿等于此有何看法?”
听到圣人垂问,郭知运便站起身来说道:“吐蕃近年内乱频生,诸邦喧闹,蕃主王权已是衰弱难振,亡于内祸应有预见。恰因如此,今次其之所以取祸,应有深意可作牵引。今所知唯此事迹,前后因果尚未洞知,圣人既作垂询,臣斗胆略言一二。”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示意郭知运继续说下去。
如今的唐蕃形势已经不同于旧年青海大战前后,吐蕃的问题已经属于次要的边事,因此对于吐蕃近年来的情势细节,他也懒得再事无巨细的一一过问,的确是需要专事的大臣加以分析,才能对这件事有一个详细的认知。
“青海战败后,蕃主遁回国中,先与后藏象雄诸族盟誓立约,又因东域韦氏等诸族与山南诸部纠纷、得以侧身于外、担当仲裁,维持大体不失……”
少年继位于忧患之中,成年后便成功杯葛孤立噶尔家这个掌权年久的权臣家族,吐蕃赞普政治手段自然是有的。自青海战场逃回国中后,一系列的操作手段也堪称教科书式的自救。
他先是与以王母没庐氏为首的后藏诸族达成同盟,又借助山南军队停滞不前、寇掠西康而与韦氏等东域诸族产生的矛盾,将青海的战败化为一个次要性的问题,使得两方强势臣众彼此仇视,从而维持住了自身的安全。
郭知运立功于青海,之后虽然转任内外,但对吐蕃的问题始终保持着关注,这会儿便继续说道:“过往数年,吐蕃虽有内乱,但赞普专注于王统领地,不再动辄轻出,王权虽弱但处境愈稳。过往议盟,皆于逻娑城周边举行,鲜有远离王地。
今次盟誓于山南工布,本悉多野疏族邦国,并非王统之地,此为一奇。泥婆罗国王乃赞普胞兄、王权之张臂,近年屡有寇犯天竺诸邦,与蕃主并无势不两立之逆争,蕃主何以横加诛戮,此为二奇。泥婆罗狭促小邦,甲陋员弱,竟能截杀精军环拱之蕃主,此为三奇。”
按照吐蕃内乱频繁的局面,蕃主横死看似注定,但在熟悉蕃务的人仔细分析下来,此事又处处透露出诡异。郭知运一通分析,点出了当中的许多疑点,但也因为当下掌握的讯息过少,很难得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李潼也将郭知运所历数的几个疑点记录下来,发付理藩院继续跟进调查。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蕃主死去后,吐蕃国内权力格局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大唐又能借此获取到什么才是重要的。
眼下大唐所控制的区域中,与吐蕃本土直接关联最大的还是西康。
青海大战结束后,大唐与吐蕃之间已经不复正常的邦交关系,官方的交流也一直没有重续。但是在西康方面,大唐还是做了许多的事情。
当年蕃主强行夺回西康,之后也并未就其地归属进行对话,大唐则借助宗教的力量,煽动西康底层的民众组结僧兵,在山南军伍撤离西康之后,利用本土的力量顺势收回了西康城。
原本尚算繁荣的西康城,在经受蕃主与山南豪酋们接连破坏后,已经近乎是一片废墟。
但宗教的力量的确强大,那些原本任由豪酋鱼肉掠夺的牧民僧兵们在收复西康城后,更爆发出极大的守护热情,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便从废墟中将西康城重建起来,且规模更胜往昔。
西康城重建之后,西康当地民众担心会再遭到吐蕃的寇掠进攻,连番恳请大唐能够庇护其城邦。
不同于往年借助吐蕃国中权贵内斗而作巧取,这一次恳请大唐再作接纳庇护的呼声却是来自于民间。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康的地方武装势力、僧兵群体们从建立起来便一直都在由大唐在背后主导操作。
所以大唐也回应当地的民情呼唤,以陇南曹仁师为西康护法师,率领三千唐军入驻西康城,正式的将西康纳入到大唐的镇防体系中来。
但相对于其他的边防重地,西康仍是一块沟岭横阻的飞地,且因为地近吐蕃,哪怕依靠当地的力量,也很难建立起类似安西四镇那样的都护统治。
相对于吐蕃本土的诸邦部豪酋们,西康当地的力量仍然很薄弱,很难直接干涉影响吐蕃内部的局面走向。眼下是因为吐蕃国内本就权斗不止,所以西康的收复与重建才能顺利进行。
这一次吐蕃赞普身死,对西康进一步的经营也是一大利好消息。无论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权力斗争,相关利益各方肯定需要广邀助力。西康或许还不足以成为正式参与角逐的一方,但也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筹码。
如果说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时机。原本吐蕃赞普自青海逃走已经让李潼颇感郁闷,听到其人横死的消息后也难免感到几分快意,可在仔细权衡之后,对这家伙的厌恶就更大了。
该死的时候不死,不该死的时候倒死的挺干脆!
今年大唐最主要的用力方向自然还是针对漠北突厥的远征扫荡,这一场远征的战役本来就已经有所延后,如今各路将士俱已就位,更不可因为别的事情再作打断。
若吐蕃赞普还能续上哪怕半年的命,李潼都可根据漠北战事的进行情况而做出更加有力的安排,甚至派遣一路偏师直入蕃土,以西康为前进基地,直接扫荡吐蕃核心的王统区。
但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在漠北战事没有突破进展的情况下,大唐也不可针对吐蕃进行长期且大量的人事投入。
所以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君臣还是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巩固西康、静观其变。
但其实除了这样略显被动的姿态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进取的策略,那就是将西康正式的纳入到大唐的封邦体系中来,直接将圣人与德妃的少子封为外藩的藏王。
李潼不知道殿内群臣有无这种想法,但他脑海中某一刻是闪过一个类似的念头。
吐蕃独特的高原地形是很难通过武力进行直接征服,特别那些豪酋邦部们各拥势力,就连赞普都被搞得焦头烂额,并不像后世那样已经经过宗教的驯化,仍是野性难驯。
如今大唐在彼处的宗教宣传已经先行一步,若能以此为基础设立一个外藩,未来甚至可以凭此鸠占鹊巢,取代悉多野家族对吐蕃的统治。
若这样的想法成为现实,虽然未来也要面对外藩离心力的问题,但一个流淌着李唐宗家血脉的藏王统治者,无疑要比高原上那些野路子的豪酋们与朝廷中枢更有话题可聊。
但这想法在脑海中只是一闪而逝,很快便被李潼摒在脑后。并不是说放弃这一思路,而是想到自家那黄口少子仍然幼稚懵懂,李潼实在不舍得眼下便将之放在远邦、天各一方。
但世事的发展总不会完全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尽管李潼眼下爱子心切、刻意不愿提及类似话题,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或也将会成为一个无从回避的问题。
京西大道上数骑飞驰,骑士们额缚红带、背插彩羽,这代表着所传递的乃是十分紧急的边务情报驰驿入京。沿途凡所经过的馆驿都要优先安排饮食并坐骑,途中敢有阻拦者俱可格杀勿论。
眼见到这一幕,京西大道上行人无不纷纷躲避、让开行道,同时不免心生好奇,这又是发生了怎样的紧急边情、居然要用到这种程度的传驿?
大唐的传驿制度自有不同的等级与标准,骑士们如此装扮已经算是级别颇高的人事,再高级别的便只有大捷与大逆。
城外行人们还在好奇猜测之际,相关的信报已经循着最快的渠道送入了大内禁中。
近日一部分朝士已经前往东都洛阳筹备事务,京中百司也在分配留守事宜,就连常朝都已经停止下来。趁着这难得的空闲,圣人甚至都已经换上时服、打算入坊短住几日,顺便询问一下儿子昭文馆学习近况如何。
突然发生这样的急情传奏,圣人也只能再换衣袍,急匆匆赶往延英殿中。
延英殿中,中书侍郎李峤、兵部侍郎桓彦范以及太仆卿、枢密使郭知运等几员重臣早已经等候在此,等到圣人登殿,忙不迭将情报奏告上来。
“三月上旬,吐蕃赞普于山南工布熊甲园盟誓诸部,与会之泥婆罗国王奏对失恭而遭赞普所杀,赞普归驾途中,泥婆罗诸族攻袭王驾,赞普亦死于兵祸之中……”
听完李昭德的奏报,李潼也不免皱起了眉头,继而拿起案上的详细奏书浏览起来。
虽然说青海大战之后,吐蕃已经不再具备与大唐正面对抗争雄的实力,但仍是周边邻国当中一个强大的政权。
因此大唐也并没有对吐蕃的动向放松警惕,在青海、西康以及南诏等各处设立起一整套的监视系统,确保吐蕃国中的任何动态都能第一时间为朝廷所知。
过往数年,吐蕃方面的消息虽然获知不少,但却价值不大。倒不是说监视的力度不够,而是彼方实在没有什么大的动作值得密切关注。
作为大唐原本的劲敌,吐蕃在青海大战之后便被打消了对外扩张的势头,原本吞并的吐谷浑与权臣噶尔家族一并被分割出来,虽然之后在南蛮诸诏方面也略有操作尝试,但力度明显不够。
再之后,有关吐蕃的讯息就变得乏味起来,无非国中大臣势位的更迭、赞普忙于各处救火定乱,国内乱象始终得不到平复,也根本没有力量对大唐产生实质性的威胁举动。
这一次吐蕃赞普亡于兵祸,其实跟大唐的直接关系也不大,但安南都护府还是第一时间便获知讯息并奏告朝廷,足见过往数年大唐向吐蕃内部人事渗透之深,不会再发生早年赞普身死却被瞒报数年的情况。
李潼在将奏报浏览一番后,然后又垂眼望向殿内诸员发问道:“蕃主横死,卿等于此有何看法?”
听到圣人垂问,郭知运便站起身来说道:“吐蕃近年内乱频生,诸邦喧闹,蕃主王权已是衰弱难振,亡于内祸应有预见。恰因如此,今次其之所以取祸,应有深意可作牵引。今所知唯此事迹,前后因果尚未洞知,圣人既作垂询,臣斗胆略言一二。”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示意郭知运继续说下去。
如今的唐蕃形势已经不同于旧年青海大战前后,吐蕃的问题已经属于次要的边事,因此对于吐蕃近年来的情势细节,他也懒得再事无巨细的一一过问,的确是需要专事的大臣加以分析,才能对这件事有一个详细的认知。
“青海战败后,蕃主遁回国中,先与后藏象雄诸族盟誓立约,又因东域韦氏等诸族与山南诸部纠纷、得以侧身于外、担当仲裁,维持大体不失……”
少年继位于忧患之中,成年后便成功杯葛孤立噶尔家这个掌权年久的权臣家族,吐蕃赞普政治手段自然是有的。自青海战场逃回国中后,一系列的操作手段也堪称教科书式的自救。
他先是与以王母没庐氏为首的后藏诸族达成同盟,又借助山南军队停滞不前、寇掠西康而与韦氏等东域诸族产生的矛盾,将青海的战败化为一个次要性的问题,使得两方强势臣众彼此仇视,从而维持住了自身的安全。
郭知运立功于青海,之后虽然转任内外,但对吐蕃的问题始终保持着关注,这会儿便继续说道:“过往数年,吐蕃虽有内乱,但赞普专注于王统领地,不再动辄轻出,王权虽弱但处境愈稳。过往议盟,皆于逻娑城周边举行,鲜有远离王地。
今次盟誓于山南工布,本悉多野疏族邦国,并非王统之地,此为一奇。泥婆罗国王乃赞普胞兄、王权之张臂,近年屡有寇犯天竺诸邦,与蕃主并无势不两立之逆争,蕃主何以横加诛戮,此为二奇。泥婆罗狭促小邦,甲陋员弱,竟能截杀精军环拱之蕃主,此为三奇。”
按照吐蕃内乱频繁的局面,蕃主横死看似注定,但在熟悉蕃务的人仔细分析下来,此事又处处透露出诡异。郭知运一通分析,点出了当中的许多疑点,但也因为当下掌握的讯息过少,很难得出一个完整的解释。
李潼也将郭知运所历数的几个疑点记录下来,发付理藩院继续跟进调查。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蕃主死去后,吐蕃国内权力格局必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大唐又能借此获取到什么才是重要的。
眼下大唐所控制的区域中,与吐蕃本土直接关联最大的还是西康。
青海大战结束后,大唐与吐蕃之间已经不复正常的邦交关系,官方的交流也一直没有重续。但是在西康方面,大唐还是做了许多的事情。
当年蕃主强行夺回西康,之后也并未就其地归属进行对话,大唐则借助宗教的力量,煽动西康底层的民众组结僧兵,在山南军伍撤离西康之后,利用本土的力量顺势收回了西康城。
原本尚算繁荣的西康城,在经受蕃主与山南豪酋们接连破坏后,已经近乎是一片废墟。
但宗教的力量的确强大,那些原本任由豪酋鱼肉掠夺的牧民僧兵们在收复西康城后,更爆发出极大的守护热情,短短一两年的时间内便从废墟中将西康城重建起来,且规模更胜往昔。
西康城重建之后,西康当地民众担心会再遭到吐蕃的寇掠进攻,连番恳请大唐能够庇护其城邦。
不同于往年借助吐蕃国中权贵内斗而作巧取,这一次恳请大唐再作接纳庇护的呼声却是来自于民间。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康的地方武装势力、僧兵群体们从建立起来便一直都在由大唐在背后主导操作。
所以大唐也回应当地的民情呼唤,以陇南曹仁师为西康护法师,率领三千唐军入驻西康城,正式的将西康纳入到大唐的镇防体系中来。
但相对于其他的边防重地,西康仍是一块沟岭横阻的飞地,且因为地近吐蕃,哪怕依靠当地的力量,也很难建立起类似安西四镇那样的都护统治。
相对于吐蕃本土的诸邦部豪酋们,西康当地的力量仍然很薄弱,很难直接干涉影响吐蕃内部的局面走向。眼下是因为吐蕃国内本就权斗不止,所以西康的收复与重建才能顺利进行。
这一次吐蕃赞普身死,对西康进一步的经营也是一大利好消息。无论接下来将会发生怎样的权力斗争,相关利益各方肯定需要广邀助力。西康或许还不足以成为正式参与角逐的一方,但也算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筹码。
如果说有一点不好,那就是时机。原本吐蕃赞普自青海逃走已经让李潼颇感郁闷,听到其人横死的消息后也难免感到几分快意,可在仔细权衡之后,对这家伙的厌恶就更大了。
该死的时候不死,不该死的时候倒死的挺干脆!
今年大唐最主要的用力方向自然还是针对漠北突厥的远征扫荡,这一场远征的战役本来就已经有所延后,如今各路将士俱已就位,更不可因为别的事情再作打断。
若吐蕃赞普还能续上哪怕半年的命,李潼都可根据漠北战事的进行情况而做出更加有力的安排,甚至派遣一路偏师直入蕃土,以西康为前进基地,直接扫荡吐蕃核心的王统区。
但两线作战乃是兵家大忌,在漠北战事没有突破进展的情况下,大唐也不可针对吐蕃进行长期且大量的人事投入。
所以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君臣还是达成一个共识,那就是巩固西康、静观其变。
但其实除了这样略显被动的姿态之外,还有一个更加进取的策略,那就是将西康正式的纳入到大唐的封邦体系中来,直接将圣人与德妃的少子封为外藩的藏王。
李潼不知道殿内群臣有无这种想法,但他脑海中某一刻是闪过一个类似的念头。
吐蕃独特的高原地形是很难通过武力进行直接征服,特别那些豪酋邦部们各拥势力,就连赞普都被搞得焦头烂额,并不像后世那样已经经过宗教的驯化,仍是野性难驯。
如今大唐在彼处的宗教宣传已经先行一步,若能以此为基础设立一个外藩,未来甚至可以凭此鸠占鹊巢,取代悉多野家族对吐蕃的统治。
若这样的想法成为现实,虽然未来也要面对外藩离心力的问题,但一个流淌着李唐宗家血脉的藏王统治者,无疑要比高原上那些野路子的豪酋们与朝廷中枢更有话题可聊。
但这想法在脑海中只是一闪而逝,很快便被李潼摒在脑后。并不是说放弃这一思路,而是想到自家那黄口少子仍然幼稚懵懂,李潼实在不舍得眼下便将之放在远邦、天各一方。
但世事的发展总不会完全以人的意志而转移,尽管李潼眼下爱子心切、刻意不愿提及类似话题,但随着局势的进一步发展,或也将会成为一个无从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