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最狠暴君 > 第126章 冗官

第126章 冗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李乾顺凉了,凉的比卡大佐还彻底。

    如果不是李良辅和任得敬早早的就带着十万擒生军跑路,估计整个西夏也会随着李乾顺的凉透而凉透。

    即便如此,李良辅和任得敬的日子也不好过。

    按照任得敬的谋划,两人要带着十万擒生军从白马强镇军司直奔宣化府,从宣化府补给一番之后再直奔肃州,最终的目的地是沙州。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两人带着擒生军从白马强镇军司跑路的时候还算正常,可是刚到宣化府,就一头碰上了刚刚收复了西凉府,现在正打算收复汉唐故地的种师中。

    种师中几乎都要笑尿了——

    十万擒生军,就是五十万贯,其中李良辅和任得敬的赏格更是高到了五千贯,加在一起就是五十一万贯。

    没有人能拒绝这么大的诱惑,种师中也不例外。

    所以后来的局面就变成了李良辅和任得敬在前面跑,种师中在后面带兵穷追不舍。

    至于那几百上千万的西夏人,则是被秦会玩笑纳了。

    毕竟要修长城还要修路还得搞其他的生产,没有劳动力是不行的。

    而西夏人就是最好的劳动力,因为不用给钱。

    赵桓也带兵回到了汴京。

    然后磨刀霍霍向朝堂。

    第一刀就直接砍向了冗官。

    大宋有“冗官、冗军、冗费”三冗,而在三冗之中,冗官现象是最为突出也是最难治理的,而滥开仕途,机构重叠,则是造成冗官现象的根本原因——

    宋朝对宗室、亲信弟子特为优宠,随意授官,皇朝宗室男孩七岁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阶,并领取俸禄;宗室之外,其它旁支、异姓、门客,都可以得荫补官,每年成千上万的人涌入官僚队伍。

    唐朝李二时期曾经将“朝堂之上”的官员数量从两千多人减至六百三十四人,而到了宋仁宗时代,“朝堂”内外属官已经超过一万七千人。

    而大宋的疆土却只有大唐的二分之一。

    而且大宋还有一个很先进的玩法,就是官、职分离,其中官是虚名,称之为“寄禄官”,表示一定级别与领薪俸,“职”是管理具体事务的,也称之为“职事官”。

    到后来,因为朝堂上的大佬们太过于膨胀,再加上一个官位往往会有五六个人同时在坐,以至于许多职事官也不怎么管事了,只有特别差派负责某事时的官员才会去处理一些实际上的职务。

    比如“吏部郎中、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这一官号,吏部郎中是官,龙图阁学士是职,知开封府才是实际职务,前两项为空头衔,是专门用来领钱的。

    整个大宋朝堂基本上就是这个蛋样。

    就这,士大夫们还不怎么满意,因为“此非儒臣待遇”。

    如果再把根子往上找,估计又得找到高梁河车神的身上——

    正是从高梁河车神在高粱河骑驴漂移,只甩给辽国人一个驴尾巴之后,大宋才正真开始明确执行起了“重文抑武”的政策。

    想要重文抑武,就必然要重用文官,想要重用文官,就必然得有大量的文官。想要有大量的文官,就得扩大科举考试中的录取规模。

    当得出了这么个神奇的结论之后,高粱河车神赵二同学又试做了一个简单的do……while循环,发现其中没跳出来什么bug,所以赵二同学就按照这个循环开始执行——

    隋唐科举取士尚受门第限制,大宋则是取消了门第限制,这是优点,不喷他。

    但是大宋又增设了经义、吏治、恩科、神童科等科目。如果说经义和吏治这两科还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那恩科和神童科到底是什么鬼?

    另外,唐代进士及第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大宋则是每次录取七八百人。

    比如著名的赛驴手赵二同学。赵二在位22年,通过科举得官者将近一万人——

    然而这并不是大宋的上限。

    如宋真宗咸平三年,真宗亲试举人、进士、诸科(包括屡试不中者),一年之中就录取1800多人。宋仁宗在位12年,科举13次由进士一科而得官者有4517人,诸科则有5000余人。

    但是问题的关键之处在于这些人是官!不是猪!一头猪可以杀了吃肉,但是一个官却是需要一个官位来安置的!

    你以为这就完事儿了?

    然而并没有。

    因为这种玩法充其量只能算是加大扩招规模,终究还是正常途径的选官,就算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冗官其实也有限。

    但是大宋的官家们多骚啊,除了不断的加大扩招规模之外,大宋的官家们还滥开入仕途径。

    “恩荫”被大宋的官家们玩到了极致,就连皇帝郊祀的时候,官员致仕的时候或者官员去世的时候都能“恩荫”,反正只要是个理由就可以“恩荫”。

    尤其是对于皇族来说,“恩荫”的门槛更是低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

    原本大宋的规定是皇族宗室七岁授官,仁宗时改为襁褓之中即有官位。庆历七年,一年内单是皇族授官的就达1000多人。

    至于其他的文武官员,则以地位高低对其家属近亲授官,甚至职位低微的郎中、员外郎也可荫子孙一人得官,真是“恩逮于百官者,唯恐其不足”。

    如宋真宗天禧元年太尉王旦死后,皇帝就一次“录其子、弟侄、外孙、门客、故吏授官十数人”。

    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曾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意见:“假有任学士以上官经二十年者,则一家兄弟子孙出京官二十人,仍接次升朝,此滥进之极也。”

    然而并没有什么鸟用,大宋的官家们该玩“恩荫”的还是接着玩。

    而且除了“恩荫”之外,还有输粮输钱授官、卖官鬻爵等“非正常”入仕方式,也是助长官僚队伍膨胀、“冗官”形成的原因。

    比如遇到了灾荒,只要地主肯于开仓出粮或雇用民夫肯于出钱的,也可视其出钱多寡由朝廷授予官位——

    这种玩法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再好的玩法也照样能给玩出花样儿:“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

    所以大宋的官员就多如牛毛。

    哪怕赵桓之前说过要解决冗官的问题,实际上也没什么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