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九章 实力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傍晚,长安,昔日周国皇宫,如今雍州州学,李笠和黄姈登上原来的宫城城墙,沿着小道慢慢走,作为晚饭后的散步。
李笠看着暮光中的长安城,感慨万千。
眼前所见之长安,为汉魏长安城,却又有所不同:历经数百年的不断重建、破败、重建,每个时代的长安城,都有不同的样貌。
三国归晋,但很快天下大乱,许多年过去,北方的朝廷,国号变成了魏,控制着关中地区。
南方的朝廷国号从“晋”变成“宋”,又变成“齐”,又变成“梁”。
长安依旧是长安,只不过已经没了国都的地位,是方镇大员坐镇关陇的治所。
某年,陇右地区爆发大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到关中,魏廷派大将率兵到关陇地区平乱,这个大将,身世很不一般。
李笠靠着城垛,向黄姈讲述一段发生在长安的历史故事。
那个率军入关陇平叛的魏国大将,还是驸马,但另一个身份,是齐国宗室。
此人姓萧名宝夤,为齐国末帝萧宝卷的同母弟。
曾经建康城里爆发叛乱,有人拥戴(挟持)天子同母弟萧宝夤为帝,叛乱很快被平定,萧宝夤痛哭流涕向兄长解释,说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被人架上车,说是要入宫当皇帝。
杀起人来随心所欲的萧宝卷,没有为难自己的亲弟弟,萧宝夤依旧过着无忧无虑的宗王生活。
可好景不长,雍州刺史萧衍造反了,拥立宗室为伪帝。
叛军顺着长江东进,耗时一年攻入建康,萧宝卷兵败。
于是萧宝卷成了东昏侯,伪帝成了真命天子,萧衍护国有功,执掌朝政。
萧宝夤此刻,已经不是当初糊里糊涂被人架上车入宫当皇帝的糊涂蛋,意识到情况不对,于是在某天,潜逃出宫,渡江北上,跑去魏国。
他的身份,很快被魏国核实,于是作为亡国宗室(萧衍受禅称帝,建立梁国,齐国灭亡),成了魏国的贵客。
萧宝夤不忘亡国之恨、杀兄之仇,时刻念着要复国,于是积极请战,成为魏国大将,几乎参加了魏、梁之间的历次大战。
萧宝夤一心一意要报仇,要复国,所以即便“屡战屡败”,却依旧“屡败屡战”,其坚韧不拔的意志,真是让人佩服。
黄姈听到这里,下意识看了一眼李笠,因为她觉得李笠话里有话。
李笠则继续说下去。
陇右爆发叛乱,魏廷派“戎马沙场数十载”的萧宝夤入关陇平叛,萧宝夤一如既往的“本色表演”,“屡败屡战”,百折不挠。
平叛之战进展不顺,官军(魏军)各种花样兵败,打着打着,萧宝夤坐立不安了:
朝廷派大使郦道元来关中,看样子,是要兴师问罪。
“郦道元?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黄姈问,李笠点点头:“对,就是他。”
故事继续,坐立不安的萧宝夤,觉得自己即将大难临头,因为朝中政敌不会错过这个找茬的机会。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半路干掉郦道元,然后在长安称帝。
萧宝夤是齐国宗室,既然称帝,当然是称“齐国皇帝”,也就是在关中复齐国。
他出身兰陵萧氏,身份是明明白白的齐国宗室,在关中称帝复国,想着关中百姓(豪族)必然踊跃支持,于是...
于是,屡败屡战的萧宝夤,还是屡战屡败,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也未如他之前期盼的那样,出手相助。
萧宝夤挡不住魏军的进攻,很快丢了长安,只能仓皇出逃,逃去给自己当初平叛的对象当“马仔”。
只不过,这一次入关中平叛的是狠角色:权臣尔朱荣的族弟,尔朱天光。
尔朱天光带着虎狼之师抵达关陇,不停打胜仗,把叛军打崩,萧宝夤兵败被俘,结束了自己曲折起伏的一生。
不过,大概是萧宝夤的执念过强,走了没多久,也把尔朱荣带走了:
尔朱荣入宫觐见皇帝时,被皇帝亲手刺杀,同时入宫的嫡子也一起死了。
尔朱荣父子一死,魏国形势骤变,尔朱氏诸位头面人物,在报仇的同时,也开始了争权夺利。
尔朱天光赶着回京城参与分权,把关中交给副将贺拔岳,但尔朱氏的气运,随着韩陵之战惨败给高欢而消散。
坐镇关中的贺拔岳,和高欢不对付,很快就被高欢算计,遇刺身亡。
贺拔岳死得突然,部下群龙无首,高欢又准备趁火打劫,已然是到了“分行李回家”的紧要关头。
贺拔岳的部下们便推举贺拔岳的故交、心腹,夏州刺史宇文泰为首领。
宇文泰很快便为贺拔岳报仇,并稳住局势,然后以弱胜强,接连击败高欢的进攻。
于是,关陇地区的豪强们,纷纷支持宇文泰,这和当初,萧宝夤称帝时应者寥寥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李笠提出了一个问题:萧宝夤在关中称帝复国,最后兵败被俘,距离宇文泰在关中站稳脚跟,不过相隔数年而已,为何关陇地区的豪族们,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对待?
黄姈摇摇头:“因为萧宝夤是屡败屡战的庸将,没人看好他能在关中站稳脚跟,自然就不会下本钱去赌一把。”
“乱世,看的是谁能打胜仗,而不是出身好、阀阅高,这种玩意,在战场上,一点用也没有。”
“光靠兰陵萧氏、齐国宗室的名号,别人不会赌上身家性命给萧宝夤当马前卒,除非他能扛住魏军的第一轮进攻,或许,别人才会对他另眼相看。”
“宇文泰就不一样,能打仗,能以弱胜强,这样的人,才值得地头蛇们下大注。”
李笠点点头:“对呀,所以,朝廷若想让关陇地区人心依附,必须软硬兼施。”
黄姈看着李笠:“所以,一场大规模的火炮演习,就能让他们服服帖帖了?”
“不会,地头蛇不会服气的,只不过是暂时收起心思。”李笠摇摇头,向前走,边走边说。
“从后汉时起,陇右地区,或者说凉州地区,对于中原朝廷来说,就有些别扭。”
“后汉建立伊始,凉州就不消停,确切来说,是羌人不消停,朝廷为了解决凉州隔三差五的叛乱问题,花费军饷无数。”
“可凉州地界,还是不消停,许多羌人部落,降而复叛,成日里搞事,偌大个凉州地区,给朝廷带来的收入寥寥无几,每年却要朝廷投入大量的钱粮去‘灭火’。”
“就像人身上的大脓疮,花了无数药费就是治不好,总是疼,疼得人冷汗直流,总是不停流血,让人身体虚弱。”
“所以,后汉初年,就有放弃凉州八郡的提议,要把凉州人口全都迁入关中,放弃这块不毛之地,不要再为这如同无底洞的破地方花钱。”
“这不是饮鸩止渴么?”黄姈反驳,“放弃凉州,羌人就占了凉州,等到羽翼渐丰,又向关中前进,关中不就是下一个凉州?”
“而且,凉州地区常年战乱,必然民风彪悍,朝廷还敢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去关中?”
“一旦强制迁移激发民变,地头蛇们就直接和羌人联手,一起去祸害关中了。”
李笠对黄姈的见识很满意:“所以这提议没有实行,朝廷就这么耗着,耗着耗着,上百年过去。”
“到了后汉末年,灵帝年间,因为花在凉州的平叛费用实在是太多,财政撑不住,便有人旧事重提,要放弃凉州。”
“但还是被有识之士拼命阻止,因为正经的朝廷,怎么能做出主动放弃国土的事情来?”
黄姈大概想到李笠说起萧宝夤的故事有何意图,便问:
“不放弃国土,这当然无可厚非,可若维持一片国土的代价过大,甚至会让身上冒出个治不好的大脓疮,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李笠摩挲着旁边城垛,看着暮光中的长安:“所以我不能回避,要来关中,要去陇右,要去河西走廊转转。”
“顺便让地头蛇们看看,我这个楚国皇帝,还有新朝廷的实力到底如何。”
“然后呢?”黄姈又问,“一味地武力恐吓,治标不治本,过得一两代人,旧疾复发,怎么办?”
李笠反问:“你说的本,是什么?”
“妾没仔细看过相关的著作,所以,不清楚后汉时,凉州羌乱乱到什么程度。”
黄姈决定陪李笠聊凉州(陇右)的话题,哪怕她其实没有任何干政的念头。
“但妾觉得,一个地方若是盗贼肆虐,却又有游军布防,毫无疑问,要么游军和盗贼勾结,要么游军自己也扮做盗贼,鱼肉百姓。”
“后汉的凉州羌乱,持续了上百年,妾以为,少不了地头蛇们故意挑事,少不了将领养寇自重,趁机捞好处,于是推波助澜。”
“地方上若战乱不休,朝廷为安抚民心,大概会经常减免赋税,所以,对于地头蛇来说,倒也不错。”
“战乱中,小家小户的百姓,无法自保,只能依附于豪强坞堡主,而对于坞堡主而言,浑水摸鱼,趁机兼并土地,控制更多的人口,不是正合适么?”
“越乱越好嘛!”
“对于将领而言,每次挥师平叛,都是立军功的好机会,而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一次平叛,每一次调拨粮草、钱帛,都是各环节捞钱的好机会。”
“而且,为了筹措军费,筹集粮草,那就得向地方分摊,这一道道分摊下去,又有多少人能够趁机捞钱?”
“你捞完了,我捞,我捞完了,他捞,大伙轮流发财,前辈捞完了,后辈也得接着捞,凉州平叛这个‘捞钱项目’,怎么能轻易取消呢?”
李笠听着黄姈的分析,愈发觉得黄姈的见识不错。
后汉的凉州问题,为何持续了上百年都解决不了?
他觉得,其中一个原因,类似历史小说里分析的明末辽东问题那样:辽饷,养活了多少人呐!!
朝廷要向各地征收辽饷,地方上的大小官员乃至小吏,都可以趁机捞钱。
朝廷每年都要往辽东拨辽饷,于是,相关环节的官员又能捞钱。
名为辽饷的军饷抵达辽东,辽东各级将领又能趁机捞钱。
所以,辽东老是不平静,官军总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吃空饷吃得精神抖擞的将领,凭借着一次次“全军覆没”,抹掉旧账,又立新账,向朝廷索要钱粮来“招兵买马”。
朝廷不得不加派辽饷,不然辽东局势糜烂,后果严重,于是各环节的文武官员吃得红光满面。
辽饷,成了无数人借以盈利的摇钱树,所以不能停,辽东,必须一直乱。
但负担层层转接之后,全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承担,加上天灾,百姓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于是,李自成出现了。
李笠认为,后汉的凉州问题,明代的辽东问题,之间虽然相隔了上千年,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久治不愈”的原因,都是很相近的。
那么,他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避免许多年以后,陇右地区,再次成为中原朝廷的一个“失血口”呢?
一时的武力威慑,挡不住地头蛇的内外勾结,挡不住体制内利益集团的“上下其手”,按着老办法来解决老问题,当然是解决不了的。
陇右地区的地头蛇们,可不认什么“同胞情谊”,也不认什么知遇之恩,更不会因为朝廷减免赋税、给各种优惠待遇就誓死效忠。
甚至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对自己的族属有认同感,都未曾可知。
只有利益,才是各地区各阶层最看重的一个“要素”。
黄姈继续说:“朝廷若是以各种优惠政策,来赎买陇右人心,怕是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等于是那家里哪个孩子越闹腾,就越容易从父母手中得好处。”
“真要是这样,孩子如何会消停?肯定是不停的闹。”
“朝廷为了避免陇右四处冒火,许十年免赋税?好啊,等十年到期,陇右局势忽然不稳,朝廷是不是要再免十年赋税?”
说到这里,她故意对李笠挑衅:“所以,妾正好要看看,三郎到了陇右,要如何解决这个顽疾。”
“那就拭目以待。”李笠笑起来,和黄姈一起向前走。
统一天下,抚平数百年分裂造成的创伤,这就是他的责任,所以才要亲自来关陇地区,为解决顽疾创造机会。
尽量开个好头,儿孙们将来,处理问题就会游刃有余。
傍晚,长安,昔日周国皇宫,如今雍州州学,李笠和黄姈登上原来的宫城城墙,沿着小道慢慢走,作为晚饭后的散步。
李笠看着暮光中的长安城,感慨万千。
眼前所见之长安,为汉魏长安城,却又有所不同:历经数百年的不断重建、破败、重建,每个时代的长安城,都有不同的样貌。
三国归晋,但很快天下大乱,许多年过去,北方的朝廷,国号变成了魏,控制着关中地区。
南方的朝廷国号从“晋”变成“宋”,又变成“齐”,又变成“梁”。
长安依旧是长安,只不过已经没了国都的地位,是方镇大员坐镇关陇的治所。
某年,陇右地区爆发大规模叛乱,很快蔓延到关中,魏廷派大将率兵到关陇地区平乱,这个大将,身世很不一般。
李笠靠着城垛,向黄姈讲述一段发生在长安的历史故事。
那个率军入关陇平叛的魏国大将,还是驸马,但另一个身份,是齐国宗室。
此人姓萧名宝夤,为齐国末帝萧宝卷的同母弟。
曾经建康城里爆发叛乱,有人拥戴(挟持)天子同母弟萧宝夤为帝,叛乱很快被平定,萧宝夤痛哭流涕向兄长解释,说自己也不知道发生什么事,就被人架上车,说是要入宫当皇帝。
杀起人来随心所欲的萧宝卷,没有为难自己的亲弟弟,萧宝夤依旧过着无忧无虑的宗王生活。
可好景不长,雍州刺史萧衍造反了,拥立宗室为伪帝。
叛军顺着长江东进,耗时一年攻入建康,萧宝卷兵败。
于是萧宝卷成了东昏侯,伪帝成了真命天子,萧衍护国有功,执掌朝政。
萧宝夤此刻,已经不是当初糊里糊涂被人架上车入宫当皇帝的糊涂蛋,意识到情况不对,于是在某天,潜逃出宫,渡江北上,跑去魏国。
他的身份,很快被魏国核实,于是作为亡国宗室(萧衍受禅称帝,建立梁国,齐国灭亡),成了魏国的贵客。
萧宝夤不忘亡国之恨、杀兄之仇,时刻念着要复国,于是积极请战,成为魏国大将,几乎参加了魏、梁之间的历次大战。
萧宝夤一心一意要报仇,要复国,所以即便“屡战屡败”,却依旧“屡败屡战”,其坚韧不拔的意志,真是让人佩服。
黄姈听到这里,下意识看了一眼李笠,因为她觉得李笠话里有话。
李笠则继续说下去。
陇右爆发叛乱,魏廷派“戎马沙场数十载”的萧宝夤入关陇平叛,萧宝夤一如既往的“本色表演”,“屡败屡战”,百折不挠。
平叛之战进展不顺,官军(魏军)各种花样兵败,打着打着,萧宝夤坐立不安了:
朝廷派大使郦道元来关中,看样子,是要兴师问罪。
“郦道元?是《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黄姈问,李笠点点头:“对,就是他。”
故事继续,坐立不安的萧宝夤,觉得自己即将大难临头,因为朝中政敌不会错过这个找茬的机会。
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派人在半路干掉郦道元,然后在长安称帝。
萧宝夤是齐国宗室,既然称帝,当然是称“齐国皇帝”,也就是在关中复齐国。
他出身兰陵萧氏,身份是明明白白的齐国宗室,在关中称帝复国,想着关中百姓(豪族)必然踊跃支持,于是...
于是,屡败屡战的萧宝夤,还是屡战屡败,关陇地区的汉人豪族,也未如他之前期盼的那样,出手相助。
萧宝夤挡不住魏军的进攻,很快丢了长安,只能仓皇出逃,逃去给自己当初平叛的对象当“马仔”。
只不过,这一次入关中平叛的是狠角色:权臣尔朱荣的族弟,尔朱天光。
尔朱天光带着虎狼之师抵达关陇,不停打胜仗,把叛军打崩,萧宝夤兵败被俘,结束了自己曲折起伏的一生。
不过,大概是萧宝夤的执念过强,走了没多久,也把尔朱荣带走了:
尔朱荣入宫觐见皇帝时,被皇帝亲手刺杀,同时入宫的嫡子也一起死了。
尔朱荣父子一死,魏国形势骤变,尔朱氏诸位头面人物,在报仇的同时,也开始了争权夺利。
尔朱天光赶着回京城参与分权,把关中交给副将贺拔岳,但尔朱氏的气运,随着韩陵之战惨败给高欢而消散。
坐镇关中的贺拔岳,和高欢不对付,很快就被高欢算计,遇刺身亡。
贺拔岳死得突然,部下群龙无首,高欢又准备趁火打劫,已然是到了“分行李回家”的紧要关头。
贺拔岳的部下们便推举贺拔岳的故交、心腹,夏州刺史宇文泰为首领。
宇文泰很快便为贺拔岳报仇,并稳住局势,然后以弱胜强,接连击败高欢的进攻。
于是,关陇地区的豪强们,纷纷支持宇文泰,这和当初,萧宝夤称帝时应者寥寥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
李笠提出了一个问题:萧宝夤在关中称帝复国,最后兵败被俘,距离宇文泰在关中站稳脚跟,不过相隔数年而已,为何关陇地区的豪族们,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对待?
黄姈摇摇头:“因为萧宝夤是屡败屡战的庸将,没人看好他能在关中站稳脚跟,自然就不会下本钱去赌一把。”
“乱世,看的是谁能打胜仗,而不是出身好、阀阅高,这种玩意,在战场上,一点用也没有。”
“光靠兰陵萧氏、齐国宗室的名号,别人不会赌上身家性命给萧宝夤当马前卒,除非他能扛住魏军的第一轮进攻,或许,别人才会对他另眼相看。”
“宇文泰就不一样,能打仗,能以弱胜强,这样的人,才值得地头蛇们下大注。”
李笠点点头:“对呀,所以,朝廷若想让关陇地区人心依附,必须软硬兼施。”
黄姈看着李笠:“所以,一场大规模的火炮演习,就能让他们服服帖帖了?”
“不会,地头蛇不会服气的,只不过是暂时收起心思。”李笠摇摇头,向前走,边走边说。
“从后汉时起,陇右地区,或者说凉州地区,对于中原朝廷来说,就有些别扭。”
“后汉建立伊始,凉州就不消停,确切来说,是羌人不消停,朝廷为了解决凉州隔三差五的叛乱问题,花费军饷无数。”
“可凉州地界,还是不消停,许多羌人部落,降而复叛,成日里搞事,偌大个凉州地区,给朝廷带来的收入寥寥无几,每年却要朝廷投入大量的钱粮去‘灭火’。”
“就像人身上的大脓疮,花了无数药费就是治不好,总是疼,疼得人冷汗直流,总是不停流血,让人身体虚弱。”
“所以,后汉初年,就有放弃凉州八郡的提议,要把凉州人口全都迁入关中,放弃这块不毛之地,不要再为这如同无底洞的破地方花钱。”
“这不是饮鸩止渴么?”黄姈反驳,“放弃凉州,羌人就占了凉州,等到羽翼渐丰,又向关中前进,关中不就是下一个凉州?”
“而且,凉州地区常年战乱,必然民风彪悍,朝廷还敢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去关中?”
“一旦强制迁移激发民变,地头蛇们就直接和羌人联手,一起去祸害关中了。”
李笠对黄姈的见识很满意:“所以这提议没有实行,朝廷就这么耗着,耗着耗着,上百年过去。”
“到了后汉末年,灵帝年间,因为花在凉州的平叛费用实在是太多,财政撑不住,便有人旧事重提,要放弃凉州。”
“但还是被有识之士拼命阻止,因为正经的朝廷,怎么能做出主动放弃国土的事情来?”
黄姈大概想到李笠说起萧宝夤的故事有何意图,便问:
“不放弃国土,这当然无可厚非,可若维持一片国土的代价过大,甚至会让身上冒出个治不好的大脓疮,这也是无法回避的问题。”
李笠摩挲着旁边城垛,看着暮光中的长安:“所以我不能回避,要来关中,要去陇右,要去河西走廊转转。”
“顺便让地头蛇们看看,我这个楚国皇帝,还有新朝廷的实力到底如何。”
“然后呢?”黄姈又问,“一味地武力恐吓,治标不治本,过得一两代人,旧疾复发,怎么办?”
李笠反问:“你说的本,是什么?”
“妾没仔细看过相关的著作,所以,不清楚后汉时,凉州羌乱乱到什么程度。”
黄姈决定陪李笠聊凉州(陇右)的话题,哪怕她其实没有任何干政的念头。
“但妾觉得,一个地方若是盗贼肆虐,却又有游军布防,毫无疑问,要么游军和盗贼勾结,要么游军自己也扮做盗贼,鱼肉百姓。”
“后汉的凉州羌乱,持续了上百年,妾以为,少不了地头蛇们故意挑事,少不了将领养寇自重,趁机捞好处,于是推波助澜。”
“地方上若战乱不休,朝廷为安抚民心,大概会经常减免赋税,所以,对于地头蛇来说,倒也不错。”
“战乱中,小家小户的百姓,无法自保,只能依附于豪强坞堡主,而对于坞堡主而言,浑水摸鱼,趁机兼并土地,控制更多的人口,不是正合适么?”
“越乱越好嘛!”
“对于将领而言,每次挥师平叛,都是立军功的好机会,而且,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每一次平叛,每一次调拨粮草、钱帛,都是各环节捞钱的好机会。”
“而且,为了筹措军费,筹集粮草,那就得向地方分摊,这一道道分摊下去,又有多少人能够趁机捞钱?”
“你捞完了,我捞,我捞完了,他捞,大伙轮流发财,前辈捞完了,后辈也得接着捞,凉州平叛这个‘捞钱项目’,怎么能轻易取消呢?”
李笠听着黄姈的分析,愈发觉得黄姈的见识不错。
后汉的凉州问题,为何持续了上百年都解决不了?
他觉得,其中一个原因,类似历史小说里分析的明末辽东问题那样:辽饷,养活了多少人呐!!
朝廷要向各地征收辽饷,地方上的大小官员乃至小吏,都可以趁机捞钱。
朝廷每年都要往辽东拨辽饷,于是,相关环节的官员又能捞钱。
名为辽饷的军饷抵达辽东,辽东各级将领又能趁机捞钱。
所以,辽东老是不平静,官军总是“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吃空饷吃得精神抖擞的将领,凭借着一次次“全军覆没”,抹掉旧账,又立新账,向朝廷索要钱粮来“招兵买马”。
朝廷不得不加派辽饷,不然辽东局势糜烂,后果严重,于是各环节的文武官员吃得红光满面。
辽饷,成了无数人借以盈利的摇钱树,所以不能停,辽东,必须一直乱。
但负担层层转接之后,全都是面黄肌瘦的百姓承担,加上天灾,百姓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于是,李自成出现了。
李笠认为,后汉的凉州问题,明代的辽东问题,之间虽然相隔了上千年,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其“久治不愈”的原因,都是很相近的。
那么,他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辙,避免许多年以后,陇右地区,再次成为中原朝廷的一个“失血口”呢?
一时的武力威慑,挡不住地头蛇的内外勾结,挡不住体制内利益集团的“上下其手”,按着老办法来解决老问题,当然是解决不了的。
陇右地区的地头蛇们,可不认什么“同胞情谊”,也不认什么知遇之恩,更不会因为朝廷减免赋税、给各种优惠待遇就誓死效忠。
甚至他们之中,有多少人对自己的族属有认同感,都未曾可知。
只有利益,才是各地区各阶层最看重的一个“要素”。
黄姈继续说:“朝廷若是以各种优惠政策,来赎买陇右人心,怕是会适得其反,因为这等于是那家里哪个孩子越闹腾,就越容易从父母手中得好处。”
“真要是这样,孩子如何会消停?肯定是不停的闹。”
“朝廷为了避免陇右四处冒火,许十年免赋税?好啊,等十年到期,陇右局势忽然不稳,朝廷是不是要再免十年赋税?”
说到这里,她故意对李笠挑衅:“所以,妾正好要看看,三郎到了陇右,要如何解决这个顽疾。”
“那就拭目以待。”李笠笑起来,和黄姈一起向前走。
统一天下,抚平数百年分裂造成的创伤,这就是他的责任,所以才要亲自来关陇地区,为解决顽疾创造机会。
尽量开个好头,儿孙们将来,处理问题就会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