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办法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尚书省,官署里,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与回京述职的北荆州刺史王僧辩商议事务。
近十年前,邵陵王、河东王、岳阳王作乱,萧大款挂帅出征,王僧辩辅佐,不仅平定叛乱,后来还收复沔北失地,所以相互间比较熟悉。
而当年同样参战的李笠,此时也在座。
皇帝要以淮阴为行在,厉兵秣马,筹划北伐,为此,两淮地区要实施一些新政。
为了“特事特办”,尚书省要在两淮设行台:北道行台。
行台,即尚书行台,为尚书省(尚书台)设在地方的派驻官署,一般管辖数州或十余州,履行尚书省的部分职权,与都督区不同,很少设立。
新设的北道行台,实际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包括人事任免。
两淮地区的官员,除了刺史、州长史和州司马的任免以及处置需要先经过尚书省核准,刺史以下官员的任免,由北道行台直接决定。
事后上报即可。
北道行台的主官——行台尚书,由王僧辩担任。
承担着尚书令职责的江夏王萧大款,就北道行台的设立,有一些关键事宜要和王僧辩商议。
而李笠之所以列席,是因为北道行台要负责府兵的组建,并要和尚书省做好“对接”,他作为这一制度的倡导者,要参加会谈。
府兵制的具体建设,由淮北屯田都督彭均负责。
彭均有数年的“兵转农”屯田经验,如今办起“兵农结合”的府兵制,再合适不过。
说到府兵制,萧大款有些好奇,虽说两淮要实行的府兵制,参考了西魏/周国的府兵制,但他看过细则,发现有所不同。
王僧辩对西魏/周国的府兵制有所耳闻,但李笠拟定的府兵制? 另有不同,兼具开荒、屯田、兵转农的职能。
现在,李笠大进行大概讲解。
府兵? 就是军府的兵? 军府? 梁国就有,即各州的州军府、郡军府。
但府兵的府,是脱离州、郡行政区划的军府? 为了有所区别? 定名为卫府。
卫府兵,以农为兵,农忙种田? 农闲操练? 必要时自备兵仗随军出征? 所以官府会免其租调、劳役? 是世兵制的一种改进。
这种兵农结合的兵制? 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朝廷财政负担的前提下? 有效增加军队数量。
而淮北徐州,实行了屯田的卫所兵制度,即组织军队屯田,然后一个个屯田聚落会转变为村落,兵卒解甲归田? 由兵转农。
李笠拟定的府兵制? 和周国的府兵制有区别? 区别就在于多了“卫所兵”? 多了“兵转农”。
卫府加卫所,农转兵、兵转农,既可以在现有土地上组织起府兵队伍? 也可以组织将士开荒,作为卫所兵卸甲归田。
将屯田的军事堡垒变成新的民间聚落,并承担维持当地治安的职责。
卫所兵制度,在徐州实行数年,逐渐完善,效果很不错,能够给府兵制带来额外的活力。
将来朝廷发兵北伐,对于各收复地区的管理,需要靠卫所屯田这个办法,来给将士们变相的分田地。
而卫所屯田聚落还会作为地方治安力量的支点,协助新任地方官管理收复的州郡,压制地方上的豪强和贼寇。
并且吸纳各地流民,协助地方官将其另行安置,譬如编入厢兵。
厢兵制是徐州实行的又一种制度,厢兵虽然有个“兵”字,但不是军事编制。
厢兵由流民或者百姓构成,官府将其以军队的形式组织起来,作为直接掌握的劳动力,承担各类劳役,缓解寻常百信的劳役负担。
因为厢兵制在徐州实行数年,制度较为完善,且锻炼出不少管理队伍,所以北道行台在两淮实行厢兵制,可以有现成的“骨架”可用。
因为厢兵不是兵,所以归民政管理,北道行台有了厢兵,只要有钱维持,就有了能直接调动的大量劳动力(相对而言)。
李笠大概介绍了一番,萧大款有些期盼:一系列新政在两淮实施,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怀疑李笠鼓动皇帝驻跸淮阴施别有所图,但针对的不是李笠这个人,而是针对某件事。
平心而论,他认为李笠确实有栋梁之才。
李笠这十来年的表现十分出色,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地方,都做得很好。
地方官任上推出的各项措施,在饶州鄱阳和徐州都已经过考验,证明确实有效,才开始进一步推广。
譬如专营许可、新税制(商税)、卫所屯田、厢兵,以及各种产业经营、管理制度。
现在,这些经过李笠精心培育培育的“幼苗”,即将移植到两淮地区的大片土地,一旦真的长起来,就可以进一步移植到各地。
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增强国力。
萧大款也有远大志向,希望国富民强,也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统一天下,还都洛阳。
所以即便不赞成皇帝驻跸淮阴,他还是理智的面对现实,没有蓄意阻拦。
既然李笠策划得妥妥当当,乐安的铜矿正式开采后,可以解决皇帝驻跸淮阴产生的巨大开支,萧大款就拭目以待,看看数年之后,两淮会是何等样的景象。
但对于王僧辩来说,两淮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却有更多的含义。
毫无疑问,这是以军事优先为前提,构建起来的新“建筑”。
正如李笠所说,一切都是为了北伐成功,而不是喊喊口号而已。
徐州的成功经验,去年北伐青州地区的大获成功,以及皇帝驻跸淮阴的决定,让许多人都看到了希望。
那就是天下一统,结束数百年的乱世。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死而无憾。
年近花甲的王僧辩,上一次错失了机会,北伐河南,却败于长社。
这一次,他得任北道行台尚书,又是一次机会,无论如何,都要把住。
然而,雄心壮志的背后,得看钱粮到不到位,北道行台要在两淮尽快实行各项新政,其开支十分巨大。
光靠乐安铜矿目前的开采量,没法完全应付巨大的开支。
毕竟行宫及各类官署、建筑的修建,以及安置大量人员所产生的开支,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数字。
王僧辩知道缺钱是事实,那该怎么办?
反正他变不出来。
萧大款也想知道答案,李笠则是一脸淡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钱,我来想办法。”
“莫非还是靠总税司?”萧大款问,李笠点点头,又摇摇头:“仅靠收税还不行,商税的增长幅度总归有限,不过...”
“急公好义的商贾们,会想出办法的。”
萧大款和王僧辩才不信奸商们会急公好义,不过,比奸商还“奸”的彭城公,或许真会有办法,让奸商们把家里的金山银山抬出来。
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若说李笠常用的“许可经营”办法,好像解决不了这么大的开支问题。
他们不懂经营,更不懂经商,想不明白。
反正钱得问题,李笠负责解决。
毕竟,这事情还是李笠带头挑的。
李笠不打算多说,因为这种事情看结果即可,说多没用。
他不亲自抓权而是去赚钱,不是脑子有问题,是因为做了取舍。
政治博弈,一定要尽可能拉拢更多的盟友,这就得用利益来证明自己的“诚意”。
所以在“皇帝驻跸淮阴”这件大事上,他把好处分出去,以拉拢更多的人。
王僧辩为北道行台尚书,一是因为资历够,二是因为其亲朋故旧众多,又代表着荆、襄地区许多士族、寒人的利益,所以必须拉拢。
要拉拢,官职可不能低。
李笠要尽可能拉拢更多的政治势力来“利益均沾”,才能做到“得道多助”。
毕竟他侵犯了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若不尽快拉拢强有力的盟友来分担怒火,麻烦事会越来越多。
尚书省,官署里,录尚书事的江夏王萧大款,与回京述职的北荆州刺史王僧辩商议事务。
近十年前,邵陵王、河东王、岳阳王作乱,萧大款挂帅出征,王僧辩辅佐,不仅平定叛乱,后来还收复沔北失地,所以相互间比较熟悉。
而当年同样参战的李笠,此时也在座。
皇帝要以淮阴为行在,厉兵秣马,筹划北伐,为此,两淮地区要实施一些新政。
为了“特事特办”,尚书省要在两淮设行台:北道行台。
行台,即尚书行台,为尚书省(尚书台)设在地方的派驻官署,一般管辖数州或十余州,履行尚书省的部分职权,与都督区不同,很少设立。
新设的北道行台,实际管辖、处理两淮地区军政事务,包括人事任免。
两淮地区的官员,除了刺史、州长史和州司马的任免以及处置需要先经过尚书省核准,刺史以下官员的任免,由北道行台直接决定。
事后上报即可。
北道行台的主官——行台尚书,由王僧辩担任。
承担着尚书令职责的江夏王萧大款,就北道行台的设立,有一些关键事宜要和王僧辩商议。
而李笠之所以列席,是因为北道行台要负责府兵的组建,并要和尚书省做好“对接”,他作为这一制度的倡导者,要参加会谈。
府兵制的具体建设,由淮北屯田都督彭均负责。
彭均有数年的“兵转农”屯田经验,如今办起“兵农结合”的府兵制,再合适不过。
说到府兵制,萧大款有些好奇,虽说两淮要实行的府兵制,参考了西魏/周国的府兵制,但他看过细则,发现有所不同。
王僧辩对西魏/周国的府兵制有所耳闻,但李笠拟定的府兵制? 另有不同,兼具开荒、屯田、兵转农的职能。
现在,李笠大进行大概讲解。
府兵? 就是军府的兵? 军府? 梁国就有,即各州的州军府、郡军府。
但府兵的府,是脱离州、郡行政区划的军府? 为了有所区别? 定名为卫府。
卫府兵,以农为兵,农忙种田? 农闲操练? 必要时自备兵仗随军出征? 所以官府会免其租调、劳役? 是世兵制的一种改进。
这种兵农结合的兵制? 可以在不大幅增加朝廷财政负担的前提下? 有效增加军队数量。
而淮北徐州,实行了屯田的卫所兵制度,即组织军队屯田,然后一个个屯田聚落会转变为村落,兵卒解甲归田? 由兵转农。
李笠拟定的府兵制? 和周国的府兵制有区别? 区别就在于多了“卫所兵”? 多了“兵转农”。
卫府加卫所,农转兵、兵转农,既可以在现有土地上组织起府兵队伍? 也可以组织将士开荒,作为卫所兵卸甲归田。
将屯田的军事堡垒变成新的民间聚落,并承担维持当地治安的职责。
卫所兵制度,在徐州实行数年,逐渐完善,效果很不错,能够给府兵制带来额外的活力。
将来朝廷发兵北伐,对于各收复地区的管理,需要靠卫所屯田这个办法,来给将士们变相的分田地。
而卫所屯田聚落还会作为地方治安力量的支点,协助新任地方官管理收复的州郡,压制地方上的豪强和贼寇。
并且吸纳各地流民,协助地方官将其另行安置,譬如编入厢兵。
厢兵制是徐州实行的又一种制度,厢兵虽然有个“兵”字,但不是军事编制。
厢兵由流民或者百姓构成,官府将其以军队的形式组织起来,作为直接掌握的劳动力,承担各类劳役,缓解寻常百信的劳役负担。
因为厢兵制在徐州实行数年,制度较为完善,且锻炼出不少管理队伍,所以北道行台在两淮实行厢兵制,可以有现成的“骨架”可用。
因为厢兵不是兵,所以归民政管理,北道行台有了厢兵,只要有钱维持,就有了能直接调动的大量劳动力(相对而言)。
李笠大概介绍了一番,萧大款有些期盼:一系列新政在两淮实施,到底能不能成功?
他怀疑李笠鼓动皇帝驻跸淮阴施别有所图,但针对的不是李笠这个人,而是针对某件事。
平心而论,他认为李笠确实有栋梁之才。
李笠这十来年的表现十分出色,无论是打仗,还是治理地方,都做得很好。
地方官任上推出的各项措施,在饶州鄱阳和徐州都已经过考验,证明确实有效,才开始进一步推广。
譬如专营许可、新税制(商税)、卫所屯田、厢兵,以及各种产业经营、管理制度。
现在,这些经过李笠精心培育培育的“幼苗”,即将移植到两淮地区的大片土地,一旦真的长起来,就可以进一步移植到各地。
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增强国力。
萧大款也有远大志向,希望国富民强,也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国家统一天下,还都洛阳。
所以即便不赞成皇帝驻跸淮阴,他还是理智的面对现实,没有蓄意阻拦。
既然李笠策划得妥妥当当,乐安的铜矿正式开采后,可以解决皇帝驻跸淮阴产生的巨大开支,萧大款就拭目以待,看看数年之后,两淮会是何等样的景象。
但对于王僧辩来说,两淮实行的一系列“新政”,却有更多的含义。
毫无疑问,这是以军事优先为前提,构建起来的新“建筑”。
正如李笠所说,一切都是为了北伐成功,而不是喊喊口号而已。
徐州的成功经验,去年北伐青州地区的大获成功,以及皇帝驻跸淮阴的决定,让许多人都看到了希望。
那就是天下一统,结束数百年的乱世。
有生之年能看到这一天,死而无憾。
年近花甲的王僧辩,上一次错失了机会,北伐河南,却败于长社。
这一次,他得任北道行台尚书,又是一次机会,无论如何,都要把住。
然而,雄心壮志的背后,得看钱粮到不到位,北道行台要在两淮尽快实行各项新政,其开支十分巨大。
光靠乐安铜矿目前的开采量,没法完全应付巨大的开支。
毕竟行宫及各类官署、建筑的修建,以及安置大量人员所产生的开支,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数字。
王僧辩知道缺钱是事实,那该怎么办?
反正他变不出来。
萧大款也想知道答案,李笠则是一脸淡定:“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钱,我来想办法。”
“莫非还是靠总税司?”萧大款问,李笠点点头,又摇摇头:“仅靠收税还不行,商税的增长幅度总归有限,不过...”
“急公好义的商贾们,会想出办法的。”
萧大款和王僧辩才不信奸商们会急公好义,不过,比奸商还“奸”的彭城公,或许真会有办法,让奸商们把家里的金山银山抬出来。
到底是什么办法呢?
若说李笠常用的“许可经营”办法,好像解决不了这么大的开支问题。
他们不懂经营,更不懂经商,想不明白。
反正钱得问题,李笠负责解决。
毕竟,这事情还是李笠带头挑的。
李笠不打算多说,因为这种事情看结果即可,说多没用。
他不亲自抓权而是去赚钱,不是脑子有问题,是因为做了取舍。
政治博弈,一定要尽可能拉拢更多的盟友,这就得用利益来证明自己的“诚意”。
所以在“皇帝驻跸淮阴”这件大事上,他把好处分出去,以拉拢更多的人。
王僧辩为北道行台尚书,一是因为资历够,二是因为其亲朋故旧众多,又代表着荆、襄地区许多士族、寒人的利益,所以必须拉拢。
要拉拢,官职可不能低。
李笠要尽可能拉拢更多的政治势力来“利益均沾”,才能做到“得道多助”。
毕竟他侵犯了一群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若不尽快拉拢强有力的盟友来分担怒火,麻烦事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