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乱世栋梁 > 第十四章 怎么回事?

第十四章 怎么回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台城外,黑色旗帜环绕,叛军已经将台城围得水泄不通,城头,守城将士看着城下耀武扬威的叛军士兵,只觉难以置信。

    侯景在寿阳作乱时,谁都认定此人狗急跳墙,必不长久。

    对方当年还是魏臣时,坐镇河南,拥兵十余万,尚且不得过淮水半步,所以,带着残兵占据寿阳后,除了仰人(朝廷)鼻息,还能如何?

    起兵造反,根本就过不了江,然后被朝廷大军围住。

    结果竟然渡江了,竟然兵临建康城下了,竟然攻破朱雀门了,竟然攻破宣明门了!

    竟然把台城给围了!

    将士们看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叛军士兵,实在想不明白侯景去哪里招募这么多人,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奈何,不是梦。

    眼下,见着叛军在挖掘围城壕沟,又立围栅,把台城圈起来,守军知道己方就只能等勤王之师来解围。

    不过台城城墙高大、坚固,撑到勤王军抵达不成问题。

    台城皇宫内,一处院子里,蔡全正安慰着姑姑蔡氏和表弟萧勤:“台城城墙高大,叛军急切之间攻不进来,姑姑请放心。”

    “此次入台城,随行带着许多粮食,而太子殿下也命有司送来粮食,据说入城避难的宗室都有。”

    蔡氏见外甥安排得妥当,心中稍定,而萧勤却在担心李笠和张铤:“他们真的有安排了?外面兵荒马乱的。”

    “郎君放心,李笠已经有了去出,他到吴兴投奔友人,可避开叛军,等到朝廷平叛,就能回来了。”

    萧勤再次“确认”李笠有了安全去处,便放心许多,随后想到时局,气愤不已:“朝廷一定要狠狠严惩这些乱臣贼子!”

    当然气愤,萧勤年初就读国子学,在张铤的帮助下,学业突飞猛进,十月初,顺利通过策试。

    眼见着就要授官入仕,虽然并不需要他真的处理事务,但有了官职,就能有佐官。

    萧勤决定要让李笠给他当佐官,还有,文采出众的张铤,也得给他做佐官,这样才好。

    结果,因为逆贼兵临建康,把事情都搞乱了,萧勤有了切身之痛,才愤愤不已。

    至于叛这帮逆贼能否得逞,萧勤认为肯定不能,朝廷有那么多兵马,只要勤王大军一到,逆贼就灰飞烟灭了。

    蔡全见姑姑和表弟都已经心定,自己放心许多,鄱阳王及世子在合肥,大部分家眷也在合肥,所以,建康城里王府家眷较少。

    还好,他留在建康,现在可以照应姑姑和表弟,省得被人欺负,毕竟大王有很多侍妾和儿子,而姑姑和表弟,其实待遇一般。

    见萧勤和蔡氏在说话,蔡全坐在一旁,想着李笠的安危。

    那日他去东冶接李笠,李笠没有跟他走,说有了安排,临分别时,对方忽然建议,说不要光带粮食入台城,还得多带些柴禾。

    当时蔡全愣了一下,不过很快反应过来:煮饭要生火,没柴禾来生火,有再多的粮食也煮不熟。

    蔡全不认为叛军能攻下台城,但台城若被围,可能急切间解不了围,所以,在城中避祸的人们,每日需要消耗大量的粮食以及柴禾。

    得李笠提醒的蔡全,让王府侍卫运了许多柴禾进城,至少王府家眷日常煮饭菜所需是够了,能用三个多月。

    而进台城避难的官宦、宗室人家,基本上都没谁带柴禾,库房里的柴禾似乎不够,若时间一长,恐怕要拆房取木料来烧了。

    现在想想,蔡全只觉李笠心思缜密,对方既然说准备投奔吴兴友人,那就一定有了准备,能够避开这场兵祸。

    正琢磨间,听得外面几个侍卫在窃窃私语,蔡全转出去一问,这几个侍卫说的是近日听来的各种传闻,以及琐事。

    琐事之一,是有人的亲友在太常寺乘黄厩为吏,就在不久前,经历了一件怪事。

    侯景叛军接近建康,城内一片惊恐,就在这时,有太常寺官员带着士兵到乘黄厩,要凭借手中公文办事,把厩马转移到京口。

    说是太常寺为防万一,防止叛军攻破建康外廓后,将乘黄厩饲养的厩马良驹抢走,所以要提前将厩马转移。

    这样的安排合情合理,且乘黄厩归太常寺管,但来人面生,不过公文没有问题,于是乘黄厩的官员便办了手续,然后对方将数百匹良驹带走。

    结果这帮人上午刚走,下午就有太常寺派来的官员,带着人来转移厩马。

    一番核对后发现,上午那拨人是骗子,把乘黄厩精心饲养的良驹都赚走了。

    乘黄厩饲养的厩马,都是千里挑一的好马,有牝(公)牡(母)马,可以繁殖后代,可以作为御马,甚至作为战马都是一流。

    此事本来会是大案,但后来叛军攻入外廓,又围了台城,什么事与之相比都是小事。

    而且对于台城守军来说,这些良驹的去向,已无关紧要:守城用不着马,除非杀了吃肉。

    更别说现在到处一片混乱,太常寺没心思、没能力追查此事。

    蔡全听了之后,只觉奇怪:“怎么回事?哪来的贼人,如此大胆?”

    侍卫回答:“不知道,不过这些贼人如此大胆,恐怕是哪家权贵指使的,否则,光说公文,哪里是那么容易伪造的?”

    “再说,弄了那么多匹马,他们能藏到何处?必然是某家权贵的几处庄园,才能将这么多马分散饲养。”

    这话说得是,蔡全没再关注乘黄厩马匹被骗走一事,想着如今叛军围城、城内人员混杂,他吩咐侍卫们:

    “从今日起,好好守着诸位王眷,带来的财物、粮食、柴禾,都得仔细看好了!”

    。。。。。。

    秦淮河畔,被人特意点燃的东冶,此时火势已被控制,但东冶许多建筑已经化为废墟,带人前来接收物资的夏侯譒,看着眼前的残垣断壁,只觉有些遗憾。

    看来朝廷的动作很快,一把火将东冶烧了,省得留下各类物资“资敌”。

    但是,各种铁制品是烧不毁的!

    想到这里,夏侯譒真想笑:尚方钱署,也被一把火烧了,但是大量铸造完毕、来不及转移的铜钱,没有烧毁。

    这些钱,就是侯王(侯景的部下都称侯景为侯王)用来犒赏勇士的资金。

    如今侯王已经下令,释放建康城中奴婢,只要来投军,就有官做,立了军功,还能升迁,于是有大量奴婢投军。

    此时正是花钱买人心的时候,尚方钱署的新铸铜钱正好派上用场。

    回头看看已经被大军包围的台城,夏侯譒觉得己方破城是迟早的事,东冶里有大量铁料,足以打造许多攻城器械,只要破城,泼天富贵唾手可得。

    到时候,夏侯氏的门楣,可就由他再次光大了。

    夏侯譒在派人灭火的同时,又派人去搜索各处被火烧过的库房,要把铁料收集起来,他看着面目全非的东冶,忽然想到了惨死在东冶牢狱的长兄夏侯洪。

    当年,身为勋臣之子的夏侯洪,在建康与其他贵游子弟结交,因为行事无所顾忌,连同宗室萧正德、萧正则以及勋臣之子董暹,被称为“四凶”。

    后来,萧正则被流放岭表,因为试图谋逆而死,董暹因为与某王妃私通被杀,而夏侯洪,被自己父亲夏侯夔‘大义灭亲’,押送官府。

    然后被关在东冶牢狱,不久后暴毙。

    对于这件事,夏侯譒难以接受,他认为建康城里,比他兄长“玩”得更疯的宗室、勋臣、高门子弟比比皆是,凭什么他兄长就要死,其他人依旧逍遥快活?

    所谓“四凶”,最嚣张的那个萧正德,之后不一直好好活了许多年,直到前两年才去世?

    夏侯譒认为道理很简单,像他祖父这样的开国元从武勋家族,等皇帝坐稳位置后,就是被提防的对象。

    所以,他伯父、父亲只能低调行事。

    两人兄终弟及,长年镇守寿阳,说得好听些是得信任,说得难听些,就是被调离建康,远离权力中枢。

    所以,夏侯家在建康没有多少可靠人脉,夏侯洪出事,帮说话的权贵没几个,以至于夏侯洪被关入东冶牢狱,得了个暴毙的结局。

    对此,夏侯譒一百个不服,皇帝老儿处事不公,如此偏袒自家儿孙,那好,他自谋出路,也无不可。

    如今,夏侯譒觉得算是赌对了,侯王起兵,很快便兵临台城下,兵力从一开始的数千,变成了现在的数万。

    接下来,还会更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会发现,如今的大梁朝廷,是多么的无能,多么的虚弱。

    等到大军破城,把皇帝老儿、太子以及一众权贵抓住,这天,可就要变了。

    正得意间,他派去搜查铁料的人纷纷跑回来,带来坏消息:东冶库房里的许多铁制品所剩无几,似乎大部分都被转移入台城了。

    不仅如此,那些半成品的刀、甲叶、箭镞等铁制军器,也只剩下少量。

    看样子,大部分都被运入台城。

    夏侯譒不相信,因为之前他就暗地派人入建康,联系、收买几个少府寺官员,以台城内武库库存充足为由,拖延东冶所制兵器、铁料转移入台城一事。

    对方收钱办事,成功拖延时间,所以东冶官员并未能及时将各种兵器、铁料转移入台城。

    但话不能明说,于是夏侯譒质疑:“不可能!我派出的细作探得明白,东冶根本来不及把这么多铁料、兵器运入台城!”

    “是不是埋在地下了,再去搜!”

    部下赶紧辩解:“君侯!我等已经仔细搜过,确实找不到,又找来一些东冶吏员,仔细问过,他们说、说...”

    “他们说什么?”

    “说数日前,东冶库房里的许多物资,譬如钢料、铠甲、弓箭材料等等,似乎就已经按着公文要求出库、装船,经秦淮河入江,调往外地去了!”

    “什么?”夏侯譒只觉难以置信,他们兵临建康,那么少府寺应该把东冶的重要物资调往台城,然后一把火烧掉东冶,以免为他们所用。

    结果,火是放了,那么之前调走的物资,怎么不是入台城,而是被调往外地?

    这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