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二章 沥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你可是回来晚了,王安。”
乾清宫的军事室内,三娘子回去没几日,被万历派去巡阅口市顺带暗查关防的宦官王安便悄悄进了紫禁城。
“朕估摸着你上月就该回来了,可你却跑到北洋去,是不是玩疯了呀?”
盘着腿的皇帝一脸不爽,心里塞满了羡慕,才一脸正经地绷着脸说出两句,便一拍大腿挤眉弄眼地问道:“你这次出去都见到什么好玩的,快给朕统统报来!”
“回皇帝爷爷,奴婢不敢,去北洋是看他们的木轨马车,是否真有那么神奇。”王安倒是并不惶恐,走到皇帝身边献出一副手绘的简陋边塞舆图道:“这是奴婢记录的大市、小市地点与距离,近年边塞口市数不胜数,奴婢一趟走下来竟有六十三处。”
“这六十三处分大市、小市,供蒙古等四十七部与我贸易,大市主贵,一年开市一次、一次期满一月,是供诸部首领们市马易货;小市只开两三日,各地开市月份不同,但一口之地每月都会有一处开始,小市主贱,供诸部牧民与我互通有无。”
“口市如此之多,一年只用上一次,奴婢以为若北洋的木轨马车言过其实,则不必耗费资财修路铺轨,因此特意去看。”
万历缓缓颔首,夸奖道:“你做的很好,那么结果呢,结果如何?”
王安说着用力点了点头,道:“北洋四条并排轨道大率各长十二里,双马拉车,载重为其次,主要是……稳,安全无忧!”
“四条轨道并行,两条向东、两条向西,十二里路被分成三段,每段四里,马车载上货一路跑过去不歇,一段路结束马也累了,换马接着走。”
“奴婢也问明白了原因,过去用重车走得慢不说,单马车就有二百多斤,再载上货,走土路轮子都陷进土里,根本走不开。如今硬木架在软木枕上,铁轮子嵌进硬木轨上,雨雪都能走得快,就是花费要高。”
王安连说带比划地对万历道:“但咱不缺木料,大东洋的金城县每年能运回上百船木料,那些木方做不成大材,但做这些器具却好的很,何况以东洋军府收入折算的贡物,不必考虑成本。”
万历缓缓颔首,他大致对北洋的木轨马车有些许印象,随口问道:“那他们为何铺长一些呢?”
“可长不得,就算用在口市铺上几里地,北洋的叶公都很担心,怕趁没人的时候被百姓军民将枕木、硬木卸去变卖。”王安说着俩手一摊:“官军也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在沿途盯着那条路不是?”
万历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他回头看向桌案上摆着的图纸,上面绘制了清晰的路线,由各个口市通向周围的大部落。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青城’归化城,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连通,成为明军出塞探明未知地形的物资集散地。
对他乃至整个明帝国而言,俺答病重是明军出塞最好的时机,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一旦下一代继承人稳定了,他再想要做出这种举动,哪怕战争只是他最后的手段,但明蒙双方都会把这一切推向战争边缘。
除非他什么都别做。
可什么都别做……那不把朕憋死啦!
如果说在大明腹地修这条这样的路都会被偷走木轨,那出塞去修更得丢了,万历百无聊赖地举起双手把大袖子晃荡下来,像托着什么东西,最终撇撇嘴道:“朕还以为有了了不得的好东西,没想到还会被偷,唉……那还是修土路吧。”
木轨道的优势很明显,平稳、有利于大规模运输,想快就少拉点货、想多拉点货就整体稍慢一点,马车不容易坏在路上。
最关键的是速度可控,出发点将货物送出,多久之后抵达下一个位置换马的时间都是可以准确计算的。
这一点万历非常喜欢。
“陛下,也许将来能不修土路。”王安看着万历失望的表情,斟酌着说道:“北洋还修了沥青路与水泥路,前者走得极为平稳、后者很硬但不怕晒,而且成本低;奴婢听说最好的路,是用水泥做底、沥青上垫,但成本高昂令人望而却步。”
“沥青路、水泥路?”
万历抬手挠着下巴长出的小痘痘,皱眉思索:水泥他熟,紫禁城里有几个工事就是用那玩意修的;沥青他也熟,电线外头包的就是这个。
但这俩玩意儿听起来不太像用来修路的呀。
“成本高,有多高?”
万历皇帝翻着眼道:“我成祖皇帝永乐十二年北逐元寇回朝,力排众议从雅安抵拉萨修出一条三千余里的驿路,那时我大明两次北征鞑靼瓦剌、三宝太监下西洋,难道朕比那时还穷么?”
“大明从没有任何时候比今日还富,什么成本。”皇帝高高扬着下巴,以不屑的小眼神儿看着王安,端着茶杯清清嗓子,道:“说来让朕听听,修条路,多贵啊?”
王安小心翼翼地等皇帝把茶水喝了、咽下,看上去是生怕皇帝把茶水喷他一身,这才缓慢地说道:“沥青混碎石铺路,北洋修了两丈宽的双向路三里长,耗银两千四百七十两有奇。”
“沥青,市价百斤二两五钱银,北洋采买便宜,但算上脚钱也大致是这个价。”王安非常认真地说道:“陛下,大明的确比任何时候都富贵,但任何时候大明都没修过这么贵的路。”
万历瘪着嘴在小脑瓜里快速换算着自己的身家与道路成本,半晌才倒吸一口凉气:“乖乖,朕前年买灯市上的货,花了能修八百里路的钱?”
王安一听这就知道坏了,皇帝爷爷是真打算修这样的路。
要不然他不会在心里算的!
果然,万历下一句就是问道:“那沥青路,值这个价?”
“不好说。”王安并未说出万历心中想听到的话,他说:“路两边还要修土路做马道,马在硬路上跑得久了容易伤蹄子,倒是方便步兵与驴骡车,走得慢、路平,北洋修那两条路也并非是为了让兵力快速通过——他们只是想做一种师范道路,中间略高两边略低,边沿用水泥板挡住,下面埋水泥管做成的下水道引到河里去。”
“这种东西有什么用?”
万历大为疑惑:“马不能跑,只让车走,还快不起来,修得再平再好看又有什么用。”
“马在上面不能久奔,可是陛下,自行车和火德星君能跑啊!”
-
沥青价格出自《工部厂库须知》万历三十七年价格,实际物价或稍有不同。
“你可是回来晚了,王安。”
乾清宫的军事室内,三娘子回去没几日,被万历派去巡阅口市顺带暗查关防的宦官王安便悄悄进了紫禁城。
“朕估摸着你上月就该回来了,可你却跑到北洋去,是不是玩疯了呀?”
盘着腿的皇帝一脸不爽,心里塞满了羡慕,才一脸正经地绷着脸说出两句,便一拍大腿挤眉弄眼地问道:“你这次出去都见到什么好玩的,快给朕统统报来!”
“回皇帝爷爷,奴婢不敢,去北洋是看他们的木轨马车,是否真有那么神奇。”王安倒是并不惶恐,走到皇帝身边献出一副手绘的简陋边塞舆图道:“这是奴婢记录的大市、小市地点与距离,近年边塞口市数不胜数,奴婢一趟走下来竟有六十三处。”
“这六十三处分大市、小市,供蒙古等四十七部与我贸易,大市主贵,一年开市一次、一次期满一月,是供诸部首领们市马易货;小市只开两三日,各地开市月份不同,但一口之地每月都会有一处开始,小市主贱,供诸部牧民与我互通有无。”
“口市如此之多,一年只用上一次,奴婢以为若北洋的木轨马车言过其实,则不必耗费资财修路铺轨,因此特意去看。”
万历缓缓颔首,夸奖道:“你做的很好,那么结果呢,结果如何?”
王安说着用力点了点头,道:“北洋四条并排轨道大率各长十二里,双马拉车,载重为其次,主要是……稳,安全无忧!”
“四条轨道并行,两条向东、两条向西,十二里路被分成三段,每段四里,马车载上货一路跑过去不歇,一段路结束马也累了,换马接着走。”
“奴婢也问明白了原因,过去用重车走得慢不说,单马车就有二百多斤,再载上货,走土路轮子都陷进土里,根本走不开。如今硬木架在软木枕上,铁轮子嵌进硬木轨上,雨雪都能走得快,就是花费要高。”
王安连说带比划地对万历道:“但咱不缺木料,大东洋的金城县每年能运回上百船木料,那些木方做不成大材,但做这些器具却好的很,何况以东洋军府收入折算的贡物,不必考虑成本。”
万历缓缓颔首,他大致对北洋的木轨马车有些许印象,随口问道:“那他们为何铺长一些呢?”
“可长不得,就算用在口市铺上几里地,北洋的叶公都很担心,怕趁没人的时候被百姓军民将枕木、硬木卸去变卖。”王安说着俩手一摊:“官军也总不能什么事都不做,就在沿途盯着那条路不是?”
万历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他回头看向桌案上摆着的图纸,上面绘制了清晰的路线,由各个口市通向周围的大部落。其中最显眼的就是‘青城’归化城,用四通八达的道路连通,成为明军出塞探明未知地形的物资集散地。
对他乃至整个明帝国而言,俺答病重是明军出塞最好的时机,过了这个村、没有这个店。
一旦下一代继承人稳定了,他再想要做出这种举动,哪怕战争只是他最后的手段,但明蒙双方都会把这一切推向战争边缘。
除非他什么都别做。
可什么都别做……那不把朕憋死啦!
如果说在大明腹地修这条这样的路都会被偷走木轨,那出塞去修更得丢了,万历百无聊赖地举起双手把大袖子晃荡下来,像托着什么东西,最终撇撇嘴道:“朕还以为有了了不得的好东西,没想到还会被偷,唉……那还是修土路吧。”
木轨道的优势很明显,平稳、有利于大规模运输,想快就少拉点货、想多拉点货就整体稍慢一点,马车不容易坏在路上。
最关键的是速度可控,出发点将货物送出,多久之后抵达下一个位置换马的时间都是可以准确计算的。
这一点万历非常喜欢。
“陛下,也许将来能不修土路。”王安看着万历失望的表情,斟酌着说道:“北洋还修了沥青路与水泥路,前者走得极为平稳、后者很硬但不怕晒,而且成本低;奴婢听说最好的路,是用水泥做底、沥青上垫,但成本高昂令人望而却步。”
“沥青路、水泥路?”
万历抬手挠着下巴长出的小痘痘,皱眉思索:水泥他熟,紫禁城里有几个工事就是用那玩意修的;沥青他也熟,电线外头包的就是这个。
但这俩玩意儿听起来不太像用来修路的呀。
“成本高,有多高?”
万历皇帝翻着眼道:“我成祖皇帝永乐十二年北逐元寇回朝,力排众议从雅安抵拉萨修出一条三千余里的驿路,那时我大明两次北征鞑靼瓦剌、三宝太监下西洋,难道朕比那时还穷么?”
“大明从没有任何时候比今日还富,什么成本。”皇帝高高扬着下巴,以不屑的小眼神儿看着王安,端着茶杯清清嗓子,道:“说来让朕听听,修条路,多贵啊?”
王安小心翼翼地等皇帝把茶水喝了、咽下,看上去是生怕皇帝把茶水喷他一身,这才缓慢地说道:“沥青混碎石铺路,北洋修了两丈宽的双向路三里长,耗银两千四百七十两有奇。”
“沥青,市价百斤二两五钱银,北洋采买便宜,但算上脚钱也大致是这个价。”王安非常认真地说道:“陛下,大明的确比任何时候都富贵,但任何时候大明都没修过这么贵的路。”
万历瘪着嘴在小脑瓜里快速换算着自己的身家与道路成本,半晌才倒吸一口凉气:“乖乖,朕前年买灯市上的货,花了能修八百里路的钱?”
王安一听这就知道坏了,皇帝爷爷是真打算修这样的路。
要不然他不会在心里算的!
果然,万历下一句就是问道:“那沥青路,值这个价?”
“不好说。”王安并未说出万历心中想听到的话,他说:“路两边还要修土路做马道,马在硬路上跑得久了容易伤蹄子,倒是方便步兵与驴骡车,走得慢、路平,北洋修那两条路也并非是为了让兵力快速通过——他们只是想做一种师范道路,中间略高两边略低,边沿用水泥板挡住,下面埋水泥管做成的下水道引到河里去。”
“这种东西有什么用?”
万历大为疑惑:“马不能跑,只让车走,还快不起来,修得再平再好看又有什么用。”
“马在上面不能久奔,可是陛下,自行车和火德星君能跑啊!”
-
沥青价格出自《工部厂库须知》万历三十七年价格,实际物价或稍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