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名垂青史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一日来书院宣旨的正是福建巡抚赵参鲁,以及新任福建知府王士琦。
没错,王士琦就是王宗沐的儿子,在临海时与林延潮曾聊过开海之事,今年刚刚升任福州知府。
二人来到书院时,但见赵参鲁与林延潮有些芥蒂只是点点头并没有说话,而王士琦面对林延潮与徐贞明则行礼下拜。
林延潮笑了笑道:“是父母官啊,以后要多烦请你照看了。”
王士琦笑着道:“一日为先生终生为先生,能在福州任官得先生面教是士琦的福分才是。”
赵参鲁心底冷哼一声,越过林延潮向徐贞明道:“这位就是原任过尚宝司少卿的徐大人吗?”
徐贞明道:“正是在下。”
但见赵参鲁满脸堆笑地向徐贞明道:“真是久仰大名啊,今日真是恭喜徐兄,贺喜徐兄了。”
徐贞明一脸疑惑地道:“何喜之有?”
赵参鲁笑道:“徐兄有所不知,陛下隆恩下旨钦简徐兄为通政司右通政,圣旨一下海内无不为陛下慧眼识才而欢腾,本院今日是专程来与徐兄道贺的。”
听了赵参鲁的话,众人都是又惊又喜。
大家听到圣旨来,第一个反应是以为赵参鲁来向林延潮宣旨起复,但没料到却是请徐贞明起复。
但见已是年近七十的徐贞明立在原地没有言语。
这时书院其他讲师如徐火勃,史继偕已是向徐贞明祝贺道:“恭喜院长,贺喜院长。”
林延潮惊讶之后也是欢喜,他也本来以为这道圣旨是对自己的,没料到却是徐贞明。
徐贞明原先是尚宝司丞兼屯田御史,从五品衔,但现在升为右通政,就是正四品衔。
右通政是京职,在内重外轻的大明朝而言,地位不言而喻。
徐贞明屯田屯了一辈子,终于在暮年时迈入了高官大员的行列,圆了他一辈子的心愿。
众人接二连三了地向徐贞明道贺,但徐贞明脸上的神情却是越来越复杂。
而林延潮此刻既替徐贞明高兴,也有一些失落。高兴的是天子升任徐贞明为右通政,想必是为当初屯田的事给徐贞明正名了,因为没有官身在乡肯定是不算资历的,而复官升迁肯定是因功任叙的。
失落的是徐贞明升官了,自己还留在原地啊。
见徐贞明如此,赵参鲁也是习以为常笑道:“今日是徐兄高升大喜日子,还请徐某接旨,一会诸位好向你道贺啊!”
徐贞明看着书院众讲师,众学生神情复杂,此刻他的心里想,这圣旨来的不是时候啊,山长将书院的事全权委托给我,千头万绪的才开了个头,我身为院长怎么能在这个时候离去,如此不是辜负了之前的一番心血了。
经过数月来,徐贞明已是深深喜欢上了书院,这里的学生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飞扬,讲师也是有德名儒,大家每日都可以在一起切磋学问,如此的氛围实在是冲淡了他当初被罢官时候的苦闷。
讲师与学生们都是爱他敬他,他怎么能在这时候离去呢?
徐贞明叹了口气正要开口拒绝,却见林延潮上前一步道:“徐院长,右通政之职是圣上的一番心意,我们闻之唯有衷心替徐院长欢喜。我知道你放心不下书院的事,但请徐院长放心,林某与诸位仁兄一起一并会办书院办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而徐院长永远是我们书院的院长!”
说完林延潮对徐贞明深深一揖。
“徐院长!”
随着林延潮其余书院讲师,在场学生无不向徐贞明长揖。
徐贞明看向林延潮,看向书院的讲师,学生们,顿时百感交集,片刻之后双目已是饱含热泪。
徐贞明花白的胡须颤了颤回揖道:“徐某谢过山长,诸位仁兄了。”
时光在这一刻停顿,再起身后,徐贞明满脸凝重,最后从赵参鲁那拜领的旨意。
徐贞明从书院离去,林延潮此刻从心底替他高兴。
另一个时空的徐贞明在屯田失利后,即回到江西老家,不久就病故了,留在世上的唯有《潞水客谈》这本记载北方水利之说的著作。
但在这个时空,林延潮挽救了徐贞明的政治生命,出主意出力帮他完成了屯垦旱田之举,虽说最后徐贞明的被罢官,但番薯,苞谷却因他成功地在北方得到推广。这一次大旱,北直隶是受灾最轻的。
最后百姓没有忘记他,朝廷也没有忘记他。
在启用徐贞明的诏书中有句话‘古之治事,始繁寡终者十有八九,卿之屯田难称慎始,却能克终,此法堪称良策。’
有了这一句话,可视作天子承认了徐贞明的功绩,给予他数年以来的屯田一个肯定。
虽说徐贞明嘴上一直说,功过自有后人来说,但是面对这圣旨他的心情如何,林延潮可以想象。
现在徐贞明奉旨起身后,捧着圣旨仰天道:“屯田有功,徐某死能瞑目了。”
林延潮见了这一幕忍不住第一个鼓起了掌,片刻后书院上下掌声一片。
次日接到任命的徐贞明即从侯官启程上京,林延潮亲自送徐贞明到码头上。
徐贞明面对林延潮道:“徐某这一次来闽本是为了山长,为了书院尽一份力的,但现在书院之事还未完备,徐某却不得不先行离去,实在是抱憾。”
林延潮笑道:“孺东兄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你能起复,我不知有多高兴才是。盼孺东兄此去能大展宏图。”
徐贞明叹道:“徐某也望残生能再为社稷尽绵薄之力,更希望能与山长在京里重逢。”
林延潮闻言一愕唯有笑了笑。
徐贞明取了一书赠给林延潮道:“此书徐某增删数次最后仍不能定稿,但此去京里怕是再无机会著书,恳请山长帮徐某修订成书了却徐某心愿吧。”
说完徐贞明即上了船,林延潮目送他的座船远去。
这是林延潮与徐贞明的最后一面,一月之后徐贞明在赴任的途中病逝。
至于徐贞明拜托林延潮所著之书,林延潮替他完稿后取名为《潞水客谈继》,此书尽载徐贞明屯垦旱田之事,记载了如何在北方囤种番薯,苞谷,旱稻等等,讲述的就是如何尽地力之法。
此书攥成后,隧成北方州县官府屯田备荒的规范。
而徐贞明也因为一二部《潞水客谈》,以及在北方的屯垦之功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怀念。而直隶百姓为感激徐贞明教会他们囤种,故而将番薯称为徐薯以作追思。
徐贞明去世后,潘季驯也已年事已高为由向朝廷请求致仕,并在给天子的奏章中恳请选择贤臣接替漕运河道总督之职。
潘季驯奏章里言河道漕运总督人选极端重要,恳请朝廷再三慎重,天子百官都知道潘季驯言下之意是请朝廷让林延潮出山接替他漕运河道总督的位子。
但最后朝廷没有答允,而是改派四川巡抚付知远接替了潘季驯为漕运河道总督。
付知远曾历任归德府知府,河南左,右布政使,当初与林延潮一起在河南为民请命阻止了马玉对当地百姓的盘剥。
付知远是众所周知的廉臣,他接替潘季驯任漕运河道总督,众人也是认为可以胜任的。
林延潮知付知远升任之后,命人将当初潘季驯赠自己的河防一览改赠给对方,也算是自己对老领导的一番心意。
遍数了一圈,与林延潮有关的官员都被提拔了,唯独林延潮仍在老家办书院教书。
徐贞明走后不久闽地遭飓风海溢,沿海各县损失无数。
林延潮记得自己刚穿越大明时也是遭到飓风海溢最后令自己家中损失惨重,最后林延潮替侯官的周知县写了一个魏惠王移粟的典故,这才为本县百姓借到了粮。
而这一次灾情比上一次更重。
与以往从不插手地方事务不同,林延潮这一次却是主动出面帮助地方赈济灾民。
鳌峰书院门前设了粥铺,粥铺里大娘三娘林浅浅帮着煮番薯稀饭,家里人帮着打下手将一锅一锅新煮好的红薯稀饭端来,而书院里的学生们也都不上课了帮忙维持着秩序。
林延潮,徐火勃,三叔等人在施粥,饥民们一个个高举饭碗,看着因饥饿而发颤的双手,林延潮实觉得于心不忍。
番薯饭舀在碗里后,饥民们顾不的一切,也不寻地方就蹲在旁边吃饭。
学生们大多心肠软看到老弱妇孺,会将他们搀到临时搭盖的饭桌,或是书院里吃饭。
“这不是办法啊,看来水部门外还要再设一粥厂才是。”三叔提议道。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倒是一个办法,但也是杯水车薪才是。”
“是啊,我们一家之力如何能赈济这么多灾民,官府怎么不出面呢?”
林延潮闻言默然,他也是不好直言。
为了弥补去年北方大旱的亏空,朝廷采用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也就是从福建,浙江东南各省摊派钱粮,虽说摊派的不错,但福建不比浙江等东南各省本身就是贫瘠,故而摊派过后地方就没有什么钱粮应对这危机了。
看着望不到尽头的灾民,林延潮对三叔道:“能尽多少力就是多少力吧。虽然也帮不上什么大忙!”
这一日来书院宣旨的正是福建巡抚赵参鲁,以及新任福建知府王士琦。
没错,王士琦就是王宗沐的儿子,在临海时与林延潮曾聊过开海之事,今年刚刚升任福州知府。
二人来到书院时,但见赵参鲁与林延潮有些芥蒂只是点点头并没有说话,而王士琦面对林延潮与徐贞明则行礼下拜。
林延潮笑了笑道:“是父母官啊,以后要多烦请你照看了。”
王士琦笑着道:“一日为先生终生为先生,能在福州任官得先生面教是士琦的福分才是。”
赵参鲁心底冷哼一声,越过林延潮向徐贞明道:“这位就是原任过尚宝司少卿的徐大人吗?”
徐贞明道:“正是在下。”
但见赵参鲁满脸堆笑地向徐贞明道:“真是久仰大名啊,今日真是恭喜徐兄,贺喜徐兄了。”
徐贞明一脸疑惑地道:“何喜之有?”
赵参鲁笑道:“徐兄有所不知,陛下隆恩下旨钦简徐兄为通政司右通政,圣旨一下海内无不为陛下慧眼识才而欢腾,本院今日是专程来与徐兄道贺的。”
听了赵参鲁的话,众人都是又惊又喜。
大家听到圣旨来,第一个反应是以为赵参鲁来向林延潮宣旨起复,但没料到却是请徐贞明起复。
但见已是年近七十的徐贞明立在原地没有言语。
这时书院其他讲师如徐火勃,史继偕已是向徐贞明祝贺道:“恭喜院长,贺喜院长。”
林延潮惊讶之后也是欢喜,他也本来以为这道圣旨是对自己的,没料到却是徐贞明。
徐贞明原先是尚宝司丞兼屯田御史,从五品衔,但现在升为右通政,就是正四品衔。
右通政是京职,在内重外轻的大明朝而言,地位不言而喻。
徐贞明屯田屯了一辈子,终于在暮年时迈入了高官大员的行列,圆了他一辈子的心愿。
众人接二连三了地向徐贞明道贺,但徐贞明脸上的神情却是越来越复杂。
而林延潮此刻既替徐贞明高兴,也有一些失落。高兴的是天子升任徐贞明为右通政,想必是为当初屯田的事给徐贞明正名了,因为没有官身在乡肯定是不算资历的,而复官升迁肯定是因功任叙的。
失落的是徐贞明升官了,自己还留在原地啊。
见徐贞明如此,赵参鲁也是习以为常笑道:“今日是徐兄高升大喜日子,还请徐某接旨,一会诸位好向你道贺啊!”
徐贞明看着书院众讲师,众学生神情复杂,此刻他的心里想,这圣旨来的不是时候啊,山长将书院的事全权委托给我,千头万绪的才开了个头,我身为院长怎么能在这个时候离去,如此不是辜负了之前的一番心血了。
经过数月来,徐贞明已是深深喜欢上了书院,这里的学生都是朝气蓬勃,意气飞扬,讲师也是有德名儒,大家每日都可以在一起切磋学问,如此的氛围实在是冲淡了他当初被罢官时候的苦闷。
讲师与学生们都是爱他敬他,他怎么能在这时候离去呢?
徐贞明叹了口气正要开口拒绝,却见林延潮上前一步道:“徐院长,右通政之职是圣上的一番心意,我们闻之唯有衷心替徐院长欢喜。我知道你放心不下书院的事,但请徐院长放心,林某与诸位仁兄一起一并会办书院办好,将每个学生都培养成才,而徐院长永远是我们书院的院长!”
说完林延潮对徐贞明深深一揖。
“徐院长!”
随着林延潮其余书院讲师,在场学生无不向徐贞明长揖。
徐贞明看向林延潮,看向书院的讲师,学生们,顿时百感交集,片刻之后双目已是饱含热泪。
徐贞明花白的胡须颤了颤回揖道:“徐某谢过山长,诸位仁兄了。”
时光在这一刻停顿,再起身后,徐贞明满脸凝重,最后从赵参鲁那拜领的旨意。
徐贞明从书院离去,林延潮此刻从心底替他高兴。
另一个时空的徐贞明在屯田失利后,即回到江西老家,不久就病故了,留在世上的唯有《潞水客谈》这本记载北方水利之说的著作。
但在这个时空,林延潮挽救了徐贞明的政治生命,出主意出力帮他完成了屯垦旱田之举,虽说最后徐贞明的被罢官,但番薯,苞谷却因他成功地在北方得到推广。这一次大旱,北直隶是受灾最轻的。
最后百姓没有忘记他,朝廷也没有忘记他。
在启用徐贞明的诏书中有句话‘古之治事,始繁寡终者十有八九,卿之屯田难称慎始,却能克终,此法堪称良策。’
有了这一句话,可视作天子承认了徐贞明的功绩,给予他数年以来的屯田一个肯定。
虽说徐贞明嘴上一直说,功过自有后人来说,但是面对这圣旨他的心情如何,林延潮可以想象。
现在徐贞明奉旨起身后,捧着圣旨仰天道:“屯田有功,徐某死能瞑目了。”
林延潮见了这一幕忍不住第一个鼓起了掌,片刻后书院上下掌声一片。
次日接到任命的徐贞明即从侯官启程上京,林延潮亲自送徐贞明到码头上。
徐贞明面对林延潮道:“徐某这一次来闽本是为了山长,为了书院尽一份力的,但现在书院之事还未完备,徐某却不得不先行离去,实在是抱憾。”
林延潮笑道:“孺东兄不要说这些见外的话。你能起复,我不知有多高兴才是。盼孺东兄此去能大展宏图。”
徐贞明叹道:“徐某也望残生能再为社稷尽绵薄之力,更希望能与山长在京里重逢。”
林延潮闻言一愕唯有笑了笑。
徐贞明取了一书赠给林延潮道:“此书徐某增删数次最后仍不能定稿,但此去京里怕是再无机会著书,恳请山长帮徐某修订成书了却徐某心愿吧。”
说完徐贞明即上了船,林延潮目送他的座船远去。
这是林延潮与徐贞明的最后一面,一月之后徐贞明在赴任的途中病逝。
至于徐贞明拜托林延潮所著之书,林延潮替他完稿后取名为《潞水客谈继》,此书尽载徐贞明屯垦旱田之事,记载了如何在北方囤种番薯,苞谷,旱稻等等,讲述的就是如何尽地力之法。
此书攥成后,隧成北方州县官府屯田备荒的规范。
而徐贞明也因为一二部《潞水客谈》,以及在北方的屯垦之功名垂青史,受到后人的怀念。而直隶百姓为感激徐贞明教会他们囤种,故而将番薯称为徐薯以作追思。
徐贞明去世后,潘季驯也已年事已高为由向朝廷请求致仕,并在给天子的奏章中恳请选择贤臣接替漕运河道总督之职。
潘季驯奏章里言河道漕运总督人选极端重要,恳请朝廷再三慎重,天子百官都知道潘季驯言下之意是请朝廷让林延潮出山接替他漕运河道总督的位子。
但最后朝廷没有答允,而是改派四川巡抚付知远接替了潘季驯为漕运河道总督。
付知远曾历任归德府知府,河南左,右布政使,当初与林延潮一起在河南为民请命阻止了马玉对当地百姓的盘剥。
付知远是众所周知的廉臣,他接替潘季驯任漕运河道总督,众人也是认为可以胜任的。
林延潮知付知远升任之后,命人将当初潘季驯赠自己的河防一览改赠给对方,也算是自己对老领导的一番心意。
遍数了一圈,与林延潮有关的官员都被提拔了,唯独林延潮仍在老家办书院教书。
徐贞明走后不久闽地遭飓风海溢,沿海各县损失无数。
林延潮记得自己刚穿越大明时也是遭到飓风海溢最后令自己家中损失惨重,最后林延潮替侯官的周知县写了一个魏惠王移粟的典故,这才为本县百姓借到了粮。
而这一次灾情比上一次更重。
与以往从不插手地方事务不同,林延潮这一次却是主动出面帮助地方赈济灾民。
鳌峰书院门前设了粥铺,粥铺里大娘三娘林浅浅帮着煮番薯稀饭,家里人帮着打下手将一锅一锅新煮好的红薯稀饭端来,而书院里的学生们也都不上课了帮忙维持着秩序。
林延潮,徐火勃,三叔等人在施粥,饥民们一个个高举饭碗,看着因饥饿而发颤的双手,林延潮实觉得于心不忍。
番薯饭舀在碗里后,饥民们顾不的一切,也不寻地方就蹲在旁边吃饭。
学生们大多心肠软看到老弱妇孺,会将他们搀到临时搭盖的饭桌,或是书院里吃饭。
“这不是办法啊,看来水部门外还要再设一粥厂才是。”三叔提议道。
林延潮点点头道:“这倒是一个办法,但也是杯水车薪才是。”
“是啊,我们一家之力如何能赈济这么多灾民,官府怎么不出面呢?”
林延潮闻言默然,他也是不好直言。
为了弥补去年北方大旱的亏空,朝廷采用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
也就是从福建,浙江东南各省摊派钱粮,虽说摊派的不错,但福建不比浙江等东南各省本身就是贫瘠,故而摊派过后地方就没有什么钱粮应对这危机了。
看着望不到尽头的灾民,林延潮对三叔道:“能尽多少力就是多少力吧。虽然也帮不上什么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