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章:民心所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话扯远了,说回赵煦。赵煦虽然文学素养不咋的,但一瞧“呐喊助威”这词,也明白其中意思了。
“他要是不给朕整出甚么幺蛾子来,那朕就谢天谢地了。”赵煦继续笑骂道。
“难道张大夫此次,做得不对?”
彭元量也有点意外,他觉得张正书这一次做得挺好啊?
“言之过早啊,辽人,怕是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赵煦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确实,这世界上没多少傻子,如果把别人当傻子看,那他自己才是真的傻子了。按照后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在一个数值范围内的。啥意思?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样聪明,不存在谁比谁强很多的那种。哪怕是天才,也不过是在某些领域,有过人之处罢了。要说真的比谁在为人处世等方面更强,也不见得,对吧?
一样的道理,契丹人虽然被中原视为“夷蛮”,“狄戎”,但人家也是挺聪明的。聪明人,不是说你读过几本书,知晓利用规则就是聪明人了,而是人家也看得出你的企图。
很简单,如果契丹人不聪明的话,岂能压制宋朝这么久?还屡屡得逞?
你瞧瞧,庆历增币一事,契丹人得逞了吧?得逞了,还把“澶渊之盟”的金额,提高了一倍。啥概念呢?“澶渊之盟”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也就是钱三十万贯)、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而庆历增币呢,则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铜钱三十万贯)、绢十万匹。
按理说,大宋出兵一次,花费都几百万贯了,区区六十万贯的钱银,绢三十万匹(也就折价三十万贯),合计还超不过一百万贯钱,相对于出兵来说,实在是花钱买平安的最佳选择。而辽国也是穷惯了的,拿了这么些个钱银,也觉得足够了,双方暂且罢兵言和。
但是,宋人虽然觉得这笔买卖划算,可他们到底是个要面子的人,庆历增币把“赠”辽国钱绢,变成了“纳”辽国钱绢,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啥呢?
“赠”好理解,赠送,是大宋赐给你的,见你可怜;但“纳”就不一样了,是大宋被迫进贡给辽国的,这就要了亲命了。
所以,这一次大宋上下,就想把这名头改回来。
给钱可以,说是进贡,那可不行。反正现在你可以打我,我可以打你,万一惹恼我了,我就不给你钱了,看你们还恶到哪里去?然而,赵煦就怕文武百官来这一套,为了面子和辽国死磕,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
为啥呢?因为大宋现在两头开战,已经很难坚持了。能做到这地步,不过是宋辽之间互相试探,才没有全力大打出手罢了。可万一真的短了“纳币”,那辽国发起狠来,举全国之力来攻,说不定大宋的江山都没了。这不,赵煦把礼部的官员都叫来骂了一遍,说明了利害,他们的狂傲才有所收敛。
好在,辽国使臣也明白,一旦谈判破裂,这对双方都没啥好处。于是,辽国使臣再重申了一遍,这“庆历增币”是建立在辽国出面调和宋夏之间关系的,为什么现在宋夏不听劝了呢?夏国已经保证不会找宋朝麻烦了,宋朝就该退还土地,接受夏国的低头。
这一下,赵煦又不答应了。
开玩笑,好不容易超过他的父亲,甚至超过了宋仁宗的功绩,怎么可能轻易退还土地?
于是,打嘴仗吧。
打到现在,双方都出了火气。辽国使臣一个劲地威胁,宋朝不低头认错,他们就继续攻打雁门关,甚至还可能越过黄河,来攻打中原!宋朝北面无险可守,这是宋辽都知道的事。被辽国使臣这么一说,宋朝礼部的官员也硬气了——这属于没理智的硬气,因为宋朝水师有几斤几两谁不知道啊,居然敢回怼说威胁幽云十六州,有水师在就能让幽云十六州永无宁日!
这可不得了了。
要知道,辽国的精华国土所在,就是幽云十六州到析津府这一带,也就是说,辽国有六到八成的钱粮,是从这征收上去的。要是被宋朝水师这么搅和,还生不生产了?毕竟辽国不同以往的草原王朝,是游牧制度的,辽国还学了汉人农耕制度。也就是说,辽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这和后来的金国差不多,但和蒙古是完全不同的。蒙古,就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草原王朝,只管游牧打仗的那种。
这不,辽国使臣也忌惮了,这歪打正着的,双方就僵持不下了。
所以,赵煦才认为契丹人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毕竟啊,哪一个国家都有聪明人,不单单是你宋人读过几本书,就能,满天下占便宜了,没这事。人家契丹人也是读过书的,哪怕没你读得精细,但人家也是懂得利用规矩,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国家争取到最好利益的。
彭元量不懂这个啊,他只是一个宦官罢了。
“那陛下,小的去让张大夫别闹事了……”
“也不用……”
赵煦思前想后,觉得张正书这般做,还是有点用的。别的不说,单单看这开封府的民心,都向着朝廷了,这是好事呐!而且这民心沸腾得,也能让契丹人大吃一惊。要知道,这契丹人也是很怵宋朝的,无他,宋朝人多啊!
有道是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这人多了,力量就大。只是宋朝嘛,不太懂得利用罢了。真个惹得宋朝全民起来抗辽了,辽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辽国使臣也惊呆了,暂时性的不敢乱说话。就僵持呗,看谁耐得住气。
赵煦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辽国使臣也怕了。
怕了好啊,怕了就好办事多了。拖着呗,反正就是对峙,只要不两头开战,大宋稳稳当当的,就能拖死西夏了。赵煦看得出来,辽国岂能看不出来?要说这契丹人又不笨,只是暂时偃旗息鼓罢了。
话扯远了,说回赵煦。赵煦虽然文学素养不咋的,但一瞧“呐喊助威”这词,也明白其中意思了。
“他要是不给朕整出甚么幺蛾子来,那朕就谢天谢地了。”赵煦继续笑骂道。
“难道张大夫此次,做得不对?”
彭元量也有点意外,他觉得张正书这一次做得挺好啊?
“言之过早啊,辽人,怕是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赵煦叹了口气,忧心忡忡地说道。确实,这世界上没多少傻子,如果把别人当傻子看,那他自己才是真的傻子了。按照后世的研究表明,大多数人的智商都是在一个数值范围内的。啥意思?就是大家都差不多一样聪明,不存在谁比谁强很多的那种。哪怕是天才,也不过是在某些领域,有过人之处罢了。要说真的比谁在为人处世等方面更强,也不见得,对吧?
一样的道理,契丹人虽然被中原视为“夷蛮”,“狄戎”,但人家也是挺聪明的。聪明人,不是说你读过几本书,知晓利用规则就是聪明人了,而是人家也看得出你的企图。
很简单,如果契丹人不聪明的话,岂能压制宋朝这么久?还屡屡得逞?
你瞧瞧,庆历增币一事,契丹人得逞了吧?得逞了,还把“澶渊之盟”的金额,提高了一倍。啥概念呢?“澶渊之盟”是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十万两(也就是钱三十万贯)、绢二十万匹,宋辽以白沟河为边界。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而庆历增币呢,则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再增加岁币银十万两(铜钱三十万贯)、绢十万匹。
按理说,大宋出兵一次,花费都几百万贯了,区区六十万贯的钱银,绢三十万匹(也就折价三十万贯),合计还超不过一百万贯钱,相对于出兵来说,实在是花钱买平安的最佳选择。而辽国也是穷惯了的,拿了这么些个钱银,也觉得足够了,双方暂且罢兵言和。
但是,宋人虽然觉得这笔买卖划算,可他们到底是个要面子的人,庆历增币把“赠”辽国钱绢,变成了“纳”辽国钱绢,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为啥呢?
“赠”好理解,赠送,是大宋赐给你的,见你可怜;但“纳”就不一样了,是大宋被迫进贡给辽国的,这就要了亲命了。
所以,这一次大宋上下,就想把这名头改回来。
给钱可以,说是进贡,那可不行。反正现在你可以打我,我可以打你,万一惹恼我了,我就不给你钱了,看你们还恶到哪里去?然而,赵煦就怕文武百官来这一套,为了面子和辽国死磕,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
为啥呢?因为大宋现在两头开战,已经很难坚持了。能做到这地步,不过是宋辽之间互相试探,才没有全力大打出手罢了。可万一真的短了“纳币”,那辽国发起狠来,举全国之力来攻,说不定大宋的江山都没了。这不,赵煦把礼部的官员都叫来骂了一遍,说明了利害,他们的狂傲才有所收敛。
好在,辽国使臣也明白,一旦谈判破裂,这对双方都没啥好处。于是,辽国使臣再重申了一遍,这“庆历增币”是建立在辽国出面调和宋夏之间关系的,为什么现在宋夏不听劝了呢?夏国已经保证不会找宋朝麻烦了,宋朝就该退还土地,接受夏国的低头。
这一下,赵煦又不答应了。
开玩笑,好不容易超过他的父亲,甚至超过了宋仁宗的功绩,怎么可能轻易退还土地?
于是,打嘴仗吧。
打到现在,双方都出了火气。辽国使臣一个劲地威胁,宋朝不低头认错,他们就继续攻打雁门关,甚至还可能越过黄河,来攻打中原!宋朝北面无险可守,这是宋辽都知道的事。被辽国使臣这么一说,宋朝礼部的官员也硬气了——这属于没理智的硬气,因为宋朝水师有几斤几两谁不知道啊,居然敢回怼说威胁幽云十六州,有水师在就能让幽云十六州永无宁日!
这可不得了了。
要知道,辽国的精华国土所在,就是幽云十六州到析津府这一带,也就是说,辽国有六到八成的钱粮,是从这征收上去的。要是被宋朝水师这么搅和,还生不生产了?毕竟辽国不同以往的草原王朝,是游牧制度的,辽国还学了汉人农耕制度。也就是说,辽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的国家。这和后来的金国差不多,但和蒙古是完全不同的。蒙古,就是一个纯纯粹粹的草原王朝,只管游牧打仗的那种。
这不,辽国使臣也忌惮了,这歪打正着的,双方就僵持不下了。
所以,赵煦才认为契丹人不是那么好糊弄事的。毕竟啊,哪一个国家都有聪明人,不单单是你宋人读过几本书,就能,满天下占便宜了,没这事。人家契丹人也是读过书的,哪怕没你读得精细,但人家也是懂得利用规矩,利用各种条件为自己国家争取到最好利益的。
彭元量不懂这个啊,他只是一个宦官罢了。
“那陛下,小的去让张大夫别闹事了……”
“也不用……”
赵煦思前想后,觉得张正书这般做,还是有点用的。别的不说,单单看这开封府的民心,都向着朝廷了,这是好事呐!而且这民心沸腾得,也能让契丹人大吃一惊。要知道,这契丹人也是很怵宋朝的,无他,宋朝人多啊!
有道是蚂蚁多了,也能咬死大象,这人多了,力量就大。只是宋朝嘛,不太懂得利用罢了。真个惹得宋朝全民起来抗辽了,辽国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辽国使臣也惊呆了,暂时性的不敢乱说话。就僵持呗,看谁耐得住气。
赵煦不是傻子,自然看得出辽国使臣也怕了。
怕了好啊,怕了就好办事多了。拖着呗,反正就是对峙,只要不两头开战,大宋稳稳当当的,就能拖死西夏了。赵煦看得出来,辽国岂能看不出来?要说这契丹人又不笨,只是暂时偃旗息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