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五章:“好”官人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是书院,是技校。虽然也教读书写字,但不传授儒家典籍,只传授工匠技术……”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的。一个国家的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越是发达的国家,就越要看工业实力。
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掌控了技术的国家,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也能掌控别国的命运。
而在工业里,工业基础又是重中之重。工业基础是什么?很多人说不清,但张正书却是知道的,工业基础,其实就是合格的、熟练的工人。只要有工人在,工业基础就在。看看二战之后的日本就知道了,那时候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所有的工厂都没有了。可是,日本凭借着数千万熟练的工人,所以在战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再次崛起了。
后世的中国,之所以能跻身世界第二大国,也是因为工业基础雄厚。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除美国之外,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不如中国完整!而且,单论工人数量,是没有一个国家赶得上中国的。
这些,才是国力的体现。可惜,看看宋朝现在的文人,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只会在政治上扯皮,军事上妥协,对技术根本不重视!要不是神臂弩等技术关系到国家安危,恐怕没有一个文人是上心的。技术流失?那算得了什么事啊!
不得不说这些文人鼠目寸光,但这也怪不得他们,恐怕整个宋朝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工匠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反正在文人的眼中,世界都是文人主导的,工匠?靠边站吧!可以说,中华五千年,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落后世界,跟不重视工匠观念的确立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崇文抑武”带来的隐形弊端了,走入死胡同的儒家,排外性实在太强了,完全没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海纳百川气度,反而开始了固步自封,一味地崇古。可以说,太过崇古,是儒家,也是中国人在宋朝之后就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一大精神和心理障碍。
现在,张正书打算给宋朝注入创新的基因,从时间上来说,还算赶得及,就看运气好不好了。
“只传授工匠技术?也就是说,这是工匠的书院?”
其中一个皇城司亲事官觉得有点奇怪,要知道,官营作坊里也是雇佣匠人的。虽然是强制征役,但也会强制性逼迫他们学习技术,也算是一种培训手段。而且,民间各地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研究技术,也算是从侧面鼓励工匠提高技术了。等到雇佣结束后,这些工匠各回各家,也把新技术带到了当地。
从这个制度上说,宋朝的技术传播还是很广的。所以在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看来,张正书的技校完全没必要。
但张正书却不这么看,因为他有着超越宋人数百年的眼光,知道学院派和民间派的差别是很大。起码,现在宋朝的工匠中,识字的不足一成。技术虽然过硬,但也只是积累了经验而已,算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是涉及到创新,涉及到他们经验不能解释的事情,他们的脑袋可能就不灵光了。
确切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到了宋朝也没发展出一门真正的科学,原因就在于没有总结和整理。这固然和儒家有莫大关系,毕竟儒家一直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憎恶机变械饰,认为这些工匠都是怀诈机心,用奇技淫巧来迷惑君王的。
张正书估计,这是在战国时,儒家被墨家、法家、杨朱学派打得抬不起头来,甚至还被秦始皇坑了腐儒,所以才天然对工匠有仇恨,要不是社会脱离不了工匠,儒家甚至能把工匠彻底除名。
这个念头,甚至还间接传给了百姓。好在现在宋朝重商风气已经兴起来了,商贾也开始意识到了工匠的作用,工匠的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
“我的作坊比较特殊,我要求的工匠,不仅能在香水作坊里做工,还能在冶铁、冶铜作坊里做工。若是工匠想要调换作坊,随时都可以。”这才是张正书的目的,他不仅要培养工匠,还要培养出发明家,培养出科学家来。
可惜,宋朝的科研土壤实在太贫瘠,张正书不得不从头开始培养。希望这个技校,能为中国留下一个科学的种子。科技树这东西,不是张正书开开金手指就能升上去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的传承。没有人才,科技也是空中楼阁,一碰就碎,一点用都没。
只是这些武人都不能理解,只当张正书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做。
谁不知道办一个书院花费颇大?
且不说什么,就单单是笔墨纸张,每个学生一个月都要花费掉一贯钱。再加上这技校还要包吃包住,书本、聘请老师……这些费用加起来,每个月支出数百贯钱那是轻轻松松的事。这不,单单是一个技校,都把汴梁城郊的经济都盘活了起来。每日往来运送粮食、菜蔬的农户,每人脸上都是带着笑意的。也是,有钱赚谁不开心啊?这张小官人怕是真的傻了,教他们的孩子识字看书不单止,还包吃包住,最重要的是还要买他们的粮食和蔬菜,这样“好”的小官人哪里找?、
所有人都当张正书是疯了,可张正书却知道,投资教育永远是赚的。
别的不说,培养出一个十五岁的工匠,也用不了几年时间,但却可以用他十年。再说了,过了十年后,他哪里去做比张正书更好的老板,比这种“大作坊”更好的待遇?所以,张正书只用几年的小恩小惠,就网罗了一个工匠的一生,甚至这个工匠的儿子、女儿都会为他所用。这样的买卖,绝对是稳赚不亏的。
现在张正书最缺的就是人才,最缺的是时间,而最不缺的是钱。能用钱买来时间,买来人才,这是最划算的事了。
这就是大商贾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他们用时间去换钱。而大商贾,这宁愿用钱去换时间。换句话就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
“小官人,那我等就是护着这些作坊,还有这书院么?”刘忠小心翼翼地询问道。
“不是书院,是技校。虽然也教读书写字,但不传授儒家典籍,只传授工匠技术……”张正书淡淡地说道,别人不知道,他可是知道的。一个国家的国力,体现在方方面面。但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越是发达的国家,就越要看工业实力。
工业,才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掌控了技术的国家,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也能掌控别国的命运。
而在工业里,工业基础又是重中之重。工业基础是什么?很多人说不清,但张正书却是知道的,工业基础,其实就是合格的、熟练的工人。只要有工人在,工业基础就在。看看二战之后的日本就知道了,那时候被炸成了一片废墟,所有的工厂都没有了。可是,日本凭借着数千万熟练的工人,所以在战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就再次崛起了。
后世的中国,之所以能跻身世界第二大国,也是因为工业基础雄厚。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除美国之外,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工业体系都不如中国完整!而且,单论工人数量,是没有一个国家赶得上中国的。
这些,才是国力的体现。可惜,看看宋朝现在的文人,干的都是些什么破事?只会在政治上扯皮,军事上妥协,对技术根本不重视!要不是神臂弩等技术关系到国家安危,恐怕没有一个文人是上心的。技术流失?那算得了什么事啊!
不得不说这些文人鼠目寸光,但这也怪不得他们,恐怕整个宋朝都没有这样的意识——工匠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反正在文人的眼中,世界都是文人主导的,工匠?靠边站吧!可以说,中华五千年,到了宋朝之后就开始落后世界,跟不重视工匠观念的确立是分不开的。这也是“崇文抑武”带来的隐形弊端了,走入死胡同的儒家,排外性实在太强了,完全没有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海纳百川气度,反而开始了固步自封,一味地崇古。可以说,太过崇古,是儒家,也是中国人在宋朝之后就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一大精神和心理障碍。
现在,张正书打算给宋朝注入创新的基因,从时间上来说,还算赶得及,就看运气好不好了。
“只传授工匠技术?也就是说,这是工匠的书院?”
其中一个皇城司亲事官觉得有点奇怪,要知道,官营作坊里也是雇佣匠人的。虽然是强制征役,但也会强制性逼迫他们学习技术,也算是一种培训手段。而且,民间各地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研究技术,也算是从侧面鼓励工匠提高技术了。等到雇佣结束后,这些工匠各回各家,也把新技术带到了当地。
从这个制度上说,宋朝的技术传播还是很广的。所以在这两个皇城司亲事官看来,张正书的技校完全没必要。
但张正书却不这么看,因为他有着超越宋人数百年的眼光,知道学院派和民间派的差别是很大。起码,现在宋朝的工匠中,识字的不足一成。技术虽然过硬,但也只是积累了经验而已,算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要是涉及到创新,涉及到他们经验不能解释的事情,他们的脑袋可能就不灵光了。
确切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到了宋朝也没发展出一门真正的科学,原因就在于没有总结和整理。这固然和儒家有莫大关系,毕竟儒家一直讨厌,甚至可以说是极其憎恶机变械饰,认为这些工匠都是怀诈机心,用奇技淫巧来迷惑君王的。
张正书估计,这是在战国时,儒家被墨家、法家、杨朱学派打得抬不起头来,甚至还被秦始皇坑了腐儒,所以才天然对工匠有仇恨,要不是社会脱离不了工匠,儒家甚至能把工匠彻底除名。
这个念头,甚至还间接传给了百姓。好在现在宋朝重商风气已经兴起来了,商贾也开始意识到了工匠的作用,工匠的技术也有了用武之地。
“我的作坊比较特殊,我要求的工匠,不仅能在香水作坊里做工,还能在冶铁、冶铜作坊里做工。若是工匠想要调换作坊,随时都可以。”这才是张正书的目的,他不仅要培养工匠,还要培养出发明家,培养出科学家来。
可惜,宋朝的科研土壤实在太贫瘠,张正书不得不从头开始培养。希望这个技校,能为中国留下一个科学的种子。科技树这东西,不是张正书开开金手指就能升上去的,而是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人才的传承。没有人才,科技也是空中楼阁,一碰就碎,一点用都没。
只是这些武人都不能理解,只当张正书是吃饱了撑得没事做。
谁不知道办一个书院花费颇大?
且不说什么,就单单是笔墨纸张,每个学生一个月都要花费掉一贯钱。再加上这技校还要包吃包住,书本、聘请老师……这些费用加起来,每个月支出数百贯钱那是轻轻松松的事。这不,单单是一个技校,都把汴梁城郊的经济都盘活了起来。每日往来运送粮食、菜蔬的农户,每人脸上都是带着笑意的。也是,有钱赚谁不开心啊?这张小官人怕是真的傻了,教他们的孩子识字看书不单止,还包吃包住,最重要的是还要买他们的粮食和蔬菜,这样“好”的小官人哪里找?、
所有人都当张正书是疯了,可张正书却知道,投资教育永远是赚的。
别的不说,培养出一个十五岁的工匠,也用不了几年时间,但却可以用他十年。再说了,过了十年后,他哪里去做比张正书更好的老板,比这种“大作坊”更好的待遇?所以,张正书只用几年的小恩小惠,就网罗了一个工匠的一生,甚至这个工匠的儿子、女儿都会为他所用。这样的买卖,绝对是稳赚不亏的。
现在张正书最缺的就是人才,最缺的是时间,而最不缺的是钱。能用钱买来时间,买来人才,这是最划算的事了。
这就是大商贾和普通人的区别,普通人的时间不值钱,所以他们用时间去换钱。而大商贾,这宁愿用钱去换时间。换句话就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
“小官人,那我等就是护着这些作坊,还有这书院么?”刘忠小心翼翼地询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