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震惊的图纸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图纸啊?难道你们建屋造房的,不需要图纸吗?”
张正书也愣住了,那个倒霉蛋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这图纸是他自己根据前一世的经验脑补出来的。在后世,只要是建筑,不管是什么建筑都好,建造之前一定是有图纸的。没有图纸的建筑,能建得好?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可能古代的工匠,有特殊的技巧吧?
“小官人,这法式图我等也知晓,可这法式图,我们看不明白啊!”一个营造匠皱着眉说道。所谓的“法式”,就是标准格式的意思。“法式图”也很好理解,就是标准的图纸。
张正书一愣,喵喵喵,看不懂?不会吧,他自认这已经是最规范的图纸了,正面图,平面图,侧面图和透视图都有,连规格都表明了,只要是有点经验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来?
“你们哪里不明白?”张正书也郁闷啊,精心画出来的图纸,居然被人说不认识。
“小官人,这法式图一般就一个,你这画了四个,难不成要建四个茅棚不成?”
面对这些个营造匠的发问,张正书明白了,原来不是他画得不好,而是这些营造匠根本不明白这图纸的妙用。
“你们且看,这叫平面图,意思就是从正面看去,这茅棚是如此模样的……”
张正书逐个开始讲解了起来,“这个是侧面图,也就是说,从侧面看过去,茅棚是这样的;这个是平面图,也就是从上空俯瞰下来,茅棚里面的这样的;最后这个透视图呢,就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包括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是规格,你们都应该知道的了……”
张正书讲解完了之后,见这些个营造匠还是呆滞的模样,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怎么,我说得还不够清楚吗?”
“不不不,小官人,你这法子是从哪里学来的?这……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营造匠量身裁剪的啊!”
这些个营造匠很是激动,一窝蜂围了上来,张正书差点以为他们想要来一个“皂滑弄人”了。
“莫急莫急,此法……是我,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既然你们觉得有用,便授予你们罢!”张正书知道,有宋一代,工匠的地位还算可以。但是到了明清时,工匠的地位就一降再降了。为什么?都怪朱重八朱元璋,他弄出个户籍制度,将天下人分成官籍、民籍、军籍、监籍、灶籍、匠籍,因此,明代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更要命的是,明代常常把罪犯的家属充为匠籍,造作工役,以囚人罚充。户籍制度,就是打在老百姓身上的烙印,每个人在出生之时,已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一个社会,科技能有进步,那才是怪事。
所以,中国在唐宋时期,科技还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但是到了明清时,已被西方赶超了。这里面,除了儒家天生排斥工商之外,就要怪这个户籍制度了。
现在,张正书把后世的一些成熟的方法传开,或许能帮助科技再进一步。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也比古人盲人摸象,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要好。
于是乎,这些营造匠都忘了此行的目的,先是跟张正书学起了怎么画图纸。
不得不说,这些营造匠的基本功十分扎实,经张正书一点拨,他们就能举一反三了,甚至很快超过了张正书这个“师父”。
没办法,这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这些营造匠的实践经验又非常丰富,结合经验这么一看,就能明白这图纸的画法了。
管家张通见他们一个教,几个学,兴致盎然,也识趣的没打扰。
末了,一个营造匠才想起来要做正事的:“哎呀,小官人,我们光顾着学这法式图了,差点忘了正事。你放心,这茅棚我们一定尽全力做到最好!”
张正书却笑道:“不急不急,我设计的这茅棚,可是能拆卸的。你们看,这里的茅草用麻绳捆扎,留出个圈来。如此反复捆扎好茅草后,再用麻绳穿过留出来的圈,再拉紧,便能不透风了。如此做的好处是,拆卸简便,可反复利用。不瞒你们说,过得一个月,我将在李家村那千亩田地上,造几十个大茅棚。今日这个,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
这些个营造匠一听,都面面相觑:“小官人,这茅棚可有大用?”
“用以冬日种菜!”张正书觉得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今年隆冬,且看我张家,为汴梁城供应时蔬,起码在数千斤!”
“嘶……”这些营造匠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皆道,不愧是“大桶张家”,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接下来,就是这些营造匠的展现真本事的时候了。
他们只是用了刨子、钻子、凿子、锯子、墨斗、鲁班尺、木工凳等等工具,一下子就在刚刚弄起来的菜地上,立起了顶梁柱。榫卯结构之下的柱子,连一颗钉子都不用就能承重,实在让张正书大开眼界。
这些营造匠的动作,浑然天成的,让张正书看得都入了迷。
突然,张正书想起了一件事:“既然这些营造匠都懂得造房子了,木工活也干得这么顺溜,何不趁机设计出一套灌溉系统?甚至把水力磨坊、风车磨坊、水力纺织机,风力纺织机给弄出来?”
说做就做的张正书,里面又开始了漫长的画图作业。
灌溉系统,在这个年头,可供选择的太少了。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起码在条件简陋的古代,利用木头就弄出一套灌溉系统来,这已经是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了。
张正书在这个基础上,打算利用水车、筒车和翻车的组合,把汴河的水,通过灌渠,引到农田里。这样一来,灌溉就能节省很多功夫。只是,要做出这灌溉系统不容易,单凭这几个工人,难度还是太大了些。
更别说,张正书还打算弄纺织机,弄磨坊的。磨坊好弄,不过是建在河边,以青石做基,利用水力带动齿轮,以碾压谷物。水力不济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风力,类似后世荷兰的风车一样。风力也不济的时候,还能用牲畜之力来带动,可谓是三位一体。
纺织机也是差不多的设计理念,只是纺织机的工作原理,要比磨坊复杂得多了。
“图纸啊?难道你们建屋造房的,不需要图纸吗?”
张正书也愣住了,那个倒霉蛋没有这方面的记忆,这图纸是他自己根据前一世的经验脑补出来的。在后世,只要是建筑,不管是什么建筑都好,建造之前一定是有图纸的。没有图纸的建筑,能建得好?反正张正书是不相信的,可能古代的工匠,有特殊的技巧吧?
“小官人,这法式图我等也知晓,可这法式图,我们看不明白啊!”一个营造匠皱着眉说道。所谓的“法式”,就是标准格式的意思。“法式图”也很好理解,就是标准的图纸。
张正书一愣,喵喵喵,看不懂?不会吧,他自认这已经是最规范的图纸了,正面图,平面图,侧面图和透视图都有,连规格都表明了,只要是有点经验的人,怎么会看不出来?
“你们哪里不明白?”张正书也郁闷啊,精心画出来的图纸,居然被人说不认识。
“小官人,这法式图一般就一个,你这画了四个,难不成要建四个茅棚不成?”
面对这些个营造匠的发问,张正书明白了,原来不是他画得不好,而是这些营造匠根本不明白这图纸的妙用。
“你们且看,这叫平面图,意思就是从正面看去,这茅棚是如此模样的……”
张正书逐个开始讲解了起来,“这个是侧面图,也就是说,从侧面看过去,茅棚是这样的;这个是平面图,也就是从上空俯瞰下来,茅棚里面的这样的;最后这个透视图呢,就是从这个角度看过去,包括里面的所有东西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是规格,你们都应该知道的了……”
张正书讲解完了之后,见这些个营造匠还是呆滞的模样,不由得皱起了眉头:“怎么,我说得还不够清楚吗?”
“不不不,小官人,你这法子是从哪里学来的?这……这简直就是为我们营造匠量身裁剪的啊!”
这些个营造匠很是激动,一窝蜂围了上来,张正书差点以为他们想要来一个“皂滑弄人”了。
“莫急莫急,此法……是我,是我自己想出来的,既然你们觉得有用,便授予你们罢!”张正书知道,有宋一代,工匠的地位还算可以。但是到了明清时,工匠的地位就一降再降了。为什么?都怪朱重八朱元璋,他弄出个户籍制度,将天下人分成官籍、民籍、军籍、监籍、灶籍、匠籍,因此,明代工匠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且更要命的是,明代常常把罪犯的家属充为匠籍,造作工役,以囚人罚充。户籍制度,就是打在老百姓身上的烙印,每个人在出生之时,已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一个社会,科技能有进步,那才是怪事。
所以,中国在唐宋时期,科技还算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但是到了明清时,已被西方赶超了。这里面,除了儒家天生排斥工商之外,就要怪这个户籍制度了。
现在,张正书把后世的一些成熟的方法传开,或许能帮助科技再进一步。虽然只是小小的一步,但也比古人盲人摸象,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要好。
于是乎,这些营造匠都忘了此行的目的,先是跟张正书学起了怎么画图纸。
不得不说,这些营造匠的基本功十分扎实,经张正书一点拨,他们就能举一反三了,甚至很快超过了张正书这个“师父”。
没办法,这东西就是一层窗户纸,捅破了基本没有什么秘密可言的,这些营造匠的实践经验又非常丰富,结合经验这么一看,就能明白这图纸的画法了。
管家张通见他们一个教,几个学,兴致盎然,也识趣的没打扰。
末了,一个营造匠才想起来要做正事的:“哎呀,小官人,我们光顾着学这法式图了,差点忘了正事。你放心,这茅棚我们一定尽全力做到最好!”
张正书却笑道:“不急不急,我设计的这茅棚,可是能拆卸的。你们看,这里的茅草用麻绳捆扎,留出个圈来。如此反复捆扎好茅草后,再用麻绳穿过留出来的圈,再拉紧,便能不透风了。如此做的好处是,拆卸简便,可反复利用。不瞒你们说,过得一个月,我将在李家村那千亩田地上,造几十个大茅棚。今日这个,不过是牛刀小试罢了。”
这些个营造匠一听,都面面相觑:“小官人,这茅棚可有大用?”
“用以冬日种菜!”张正书觉得这没什么好隐瞒的,“今年隆冬,且看我张家,为汴梁城供应时蔬,起码在数千斤!”
“嘶……”这些营造匠倒吸了一口冷气,心中皆道,不愧是“大桶张家”,一出手就是大手笔!
接下来,就是这些营造匠的展现真本事的时候了。
他们只是用了刨子、钻子、凿子、锯子、墨斗、鲁班尺、木工凳等等工具,一下子就在刚刚弄起来的菜地上,立起了顶梁柱。榫卯结构之下的柱子,连一颗钉子都不用就能承重,实在让张正书大开眼界。
这些营造匠的动作,浑然天成的,让张正书看得都入了迷。
突然,张正书想起了一件事:“既然这些营造匠都懂得造房子了,木工活也干得这么顺溜,何不趁机设计出一套灌溉系统?甚至把水力磨坊、风车磨坊、水力纺织机,风力纺织机给弄出来?”
说做就做的张正书,里面又开始了漫长的画图作业。
灌溉系统,在这个年头,可供选择的太少了。
古人的智慧不容小觑,起码在条件简陋的古代,利用木头就弄出一套灌溉系统来,这已经是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了。
张正书在这个基础上,打算利用水车、筒车和翻车的组合,把汴河的水,通过灌渠,引到农田里。这样一来,灌溉就能节省很多功夫。只是,要做出这灌溉系统不容易,单凭这几个工人,难度还是太大了些。
更别说,张正书还打算弄纺织机,弄磨坊的。磨坊好弄,不过是建在河边,以青石做基,利用水力带动齿轮,以碾压谷物。水力不济的时候,还可以利用风力,类似后世荷兰的风车一样。风力也不济的时候,还能用牲畜之力来带动,可谓是三位一体。
纺织机也是差不多的设计理念,只是纺织机的工作原理,要比磨坊复杂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