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再亮一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免除农税在目前来说,确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会便宜了当下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阶级。
但这却给李世民下一步施政,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李承乾巴拉巴拉的把免除农税的好处说出来之后,李世民就更加认可其可行性了。
最后,李世民批准了魏征的奏请,将银行借贷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修订成法律,先临时执行,下一次法典修正颁布的时候,专门在其中加上由钱庄管理制度延伸出来的银钱法,然之后,他再度将李承乾,萧瑀,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杜正伦,高士廉等人请到了御书房。
而且,他还特意让杜正伦将朝廷的税收结构单据,拿到了御书房。
杜正伦也是孙享福的狂热粉之一,他一手将商部构建起来,现在,十几个国企产业,每年为朝廷带来收益数百万贯,这个功劳,让他获得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文散官衔,还任了户部尚书这样更加实权派的官职,可谓的名利双收。
而李世民让他调阅这些东西,他立即就想到了李世民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在将各项单据在书案上展开了之后,他率先开口道,“陛下,我大唐在册纳税的田亩,除开军屯之外,约一亿六千万亩,其中,由于中下田的大量退耕,现有田亩中,产出较多的上田,约占九千万亩,中田,约占五千万亩,下田只占两千万亩,且大多在四边蛮夷,或者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
以这些田亩去年的均产量来算,上田一季平均亩产约四石粮,每亩纳税粮约一十六斤,合共算下来,是一千二百万石粮食。折合各地稻谷,小麦的价格来算,约市值九十六万贯。”
稻谷和小麦,在没有脱壳成为大米和面粉之前,即便是在长安,也就八十文一石左右的市价,在其它地方则更低,杜正伦说九十六万贯,其实还往高里说了。
当然,亩产方面,他也是往高了在算,这是因为关中,定襄道,岭南道,山南道,几块逐渐实现了精耕细作的地方的高产量,将其它地方的产量拉高了,除了这几块地方,其它地方的上田,其实也就三石多的产量,只比原先农耕工具不发达的时候,多了一两成左右的收成而已。
“中田亩产约三石,每亩纳税粮约十二斤,共纳粮约五百万石,市值约四十万贯。”
“下田亩产约两石,每亩纳税粮约八斤,共纳粮约一百三十多万石,市值约十一万贯。”
“按照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以及少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三季来算,全国的农税总额,约三百万贯左右,占去年朝廷所有税收的一成左右。”
“一成?”
“才一成?”
“这······,怎么可能才一成。”
等到杜正伦将这些数据报完之后,大家纷纷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杜正伦指了指单据上的数据道,“事实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税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成,国企经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各占朝廷收入总额的两成,剩下一成的零头,才是农税这边的,明年,从正明这边收归过来的产业,计入国企收益之后,这三百万贯的农税,可能只能占到半成左右了。”
三百万贯的农税,如果按照贞观元年的税收来算,已经抵的上全国一年的财税总结余了,可是现在,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没有谁把它放在眼里,朝廷随便开条河,修条路的花费,也不止三百万贯。
“看来,正明的心中,对咱们大唐未来的形式,一直都有准确的预估。”李世民最终说了这么一句,众臣也是连连点头。
房玄龄此时算是逮着了一个时机,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早日复起正明归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够更加明确一些。”
处罚孙享福,是李世民做给天下人看的一种态度,现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国了,舆论的点,也不在这个方面了,房玄龄觉得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此言,却是不加思索,便摇头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样子,也不可以轻易了事,他这几年,就老老实实待在荆州吧!诸位爱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问他就好。”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众臣心中其实有些诧异,虽然李世民说的这个理由,大家都认可,但是,真就这么处理,却不像他以往大肚开明的作风,别说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开的频繁了,赏赐无功无劳的臣子过厚,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他,也没见他把魏征怎么样啊!怎么到了孙享福这事上,却是这么固执呢!
这事他们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王浩留下来的那本册子,李世民现在心里面的疙瘩,是‘封建君主制的弊端’这个问题,他有感觉,大唐照着现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这个君主的存在感,恐怕将会越来越低。
就比如李承乾先前提到了,用制度管人,所有的东西,都用制度去管了,他这个皇帝管什么?
当所有管理的制度都健全了,他这个皇帝,还能做到言出法随,决定天下大事吗?
恐怕到时候,他想要花国库里的一点小钱,修建一个什么自己心爱的东西,都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的。
而且,当百姓不需要靠着皇帝庇护他们,只需要靠制度庇护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拥护制度,而不是拥护他这个皇帝。
这样的感觉,在他心里越发的明显了,孙享福虽然嘴上没说有什么制度比封建君主制好,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潜在的影响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根基,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会镇不住他,或者说,他有信心自己镇的住孙享福,但他觉得,他的后世子孙,在这些新的政治模式引发的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肯定会控制不住局面,导致他所打下的李唐江山,像前汉一样,政权在强盛中易主的情况出现。
作为君主,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已经与大臣们有些不同了,所以,即便是知道孙享福在朝,比他在野,对国家的作用大的多,但他也选择暂时把他晾在外面,在没有把握把自己担忧的问题解决的时候,他不会考虑复起孙享福。
“那,这免农税一事?”杜正伦见李世民对孙享福的事情再度定了调子,便将话题转到眼前道。
李世民略一思索答道,“户部可以做一个计划,朕以为,可以先逐步减,最后再免,分几年进行。”
这时,萧瑀建议道,“如此的话,臣建议,从明年开始,先减免边地,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那些粮食和农作物产出不丰的地方的农税。
咱们今年已经免除了人头税和供养府兵的摊派,每年减一点,分三到五年,逐步的将土地结构调配的更加合理了,再全部免除农税,这样会让大家觉得,咱们的大唐,年年都在变好,农民百姓的日子,也有个盼头。”
所谓的‘将土地结构调配的更加合理’,意思就是指将捏在世家大族手上的那些优质土地,分配给真正种地的人,这一方面,做一个计划,并不是太难,因为,大唐有这样的资源条件,比如,山南道开发的垸田,西边,东边,开发的军屯田地,都是上田,可以逐渐的将这些上田,转化到现在还在耕种中田,下田的百姓手中,将他们手中的贫瘠之地,退耕。
李世民听萧瑀说完,点头赞同道,“萧相言之有理,户部就照此法拟定一个章程出来,在春节之前,对外公布明年的减税政策。”
“臣遵旨。”杜正伦领命道。
事情谈到了这里,今天的会议,其实就应该结束了,正当众臣打算告辞出宫的时候,王得用又捧着一封奏章进来道,“陛下,宁川道有急报送来。”
“急报?念。”
宁川道现在是个军事敏感区,因为它有数千里之地与吐蕃交界,到目前为止,吐蕃也没有就禄东赞那帮俘虏跟大唐交涉,某种意义上来说,两国现在其实处于敌对,甚至是战争状态,在寒冬腊月即将到来之际,有急报传来,很有可能是战事要再度开启了。
然而,当王得用念起奏报之后,大家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松赞干布派了噶尔赞悉若,也就是禄东赞的长子为使,赶了牦牛三千头,战马五千匹,前来大唐朝贡,并且,以下邦的身份,帮松赞干布求取大唐公主为妻,以示两国之好。
对于这样的求亲,历史上的李世民,一开始是拒绝的。
然而,后面却被吐蕃这个打又打不过去,守又不好防御的流氓国度逼迫的没有办法,最终同意了和亲,这才有了文成公主进藏事件。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吐蕃主力在延平门一战,被打残了,大唐的国力,军力,比历史上强了好几倍,而原本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来求亲的禄东赞,直接被关押在了长安城的监牢里,松赞干布无人可派,居然派了禄东赞的长子,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过来,李世民瞧的起他才怪,就他们送来的这点东西,还不够夷男每次见李世民给的见面礼多呢!
现在漫说李世民没有合适的女儿嫁给松赞干布,就算是有,也不可能嫁给他,大唐的几十万大军,求战求的嗷嗷叫,正在西边冬训呢!他不介意调他们去吐蕃高原四周亮亮肌肉。
“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心里虽然十分的不爽,但还是比较理智的准备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然而,大臣们还没开口,听说松赞干布要糟蹋自己那些未成年的妹妹,李承乾先不干了,开口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妥,我巍巍大唐,岂能与一个战败的番邦小国和亲,不仅不能与之和亲,之后也不能与任何番邦和亲,孙师曾教导过儿臣,一个王朝,必须得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否则,番邦诸夷,就会认为我大唐是软弱可欺之国,会越发不尊重我大唐。”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看着李承乾一脸激愤的气势,李世民与众多大臣嘴里纷纷默念着他刚才所说的这句话,顿时觉得,胸中有一股热血在升腾。
许久之后,李世民一脸欣慰的道,“如此,吐蕃使节的事情,便交由太子全权处置。”
免除农税在目前来说,确实是有些不切实际的,因为,这会便宜了当下拥有土地最多的地主阶级。
但这却给李世民下一步施政,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李承乾巴拉巴拉的把免除农税的好处说出来之后,李世民就更加认可其可行性了。
最后,李世民批准了魏征的奏请,将银行借贷双方应该履行的义务,修订成法律,先临时执行,下一次法典修正颁布的时候,专门在其中加上由钱庄管理制度延伸出来的银钱法,然之后,他再度将李承乾,萧瑀,温彦博,房玄龄,杜如晦,杜正伦,高士廉等人请到了御书房。
而且,他还特意让杜正伦将朝廷的税收结构单据,拿到了御书房。
杜正伦也是孙享福的狂热粉之一,他一手将商部构建起来,现在,十几个国企产业,每年为朝廷带来收益数百万贯,这个功劳,让他获得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文散官衔,还任了户部尚书这样更加实权派的官职,可谓的名利双收。
而李世民让他调阅这些东西,他立即就想到了李世民想要知道的是什么,在将各项单据在书案上展开了之后,他率先开口道,“陛下,我大唐在册纳税的田亩,除开军屯之外,约一亿六千万亩,其中,由于中下田的大量退耕,现有田亩中,产出较多的上田,约占九千万亩,中田,约占五千万亩,下田只占两千万亩,且大多在四边蛮夷,或者少数民族聚集的山区。
以这些田亩去年的均产量来算,上田一季平均亩产约四石粮,每亩纳税粮约一十六斤,合共算下来,是一千二百万石粮食。折合各地稻谷,小麦的价格来算,约市值九十六万贯。”
稻谷和小麦,在没有脱壳成为大米和面粉之前,即便是在长安,也就八十文一石左右的市价,在其它地方则更低,杜正伦说九十六万贯,其实还往高里说了。
当然,亩产方面,他也是往高了在算,这是因为关中,定襄道,岭南道,山南道,几块逐渐实现了精耕细作的地方的高产量,将其它地方的产量拉高了,除了这几块地方,其它地方的上田,其实也就三石多的产量,只比原先农耕工具不发达的时候,多了一两成左右的收成而已。
“中田亩产约三石,每亩纳税粮约十二斤,共纳粮约五百万石,市值约四十万贯。”
“下田亩产约两石,每亩纳税粮约八斤,共纳粮约一百三十多万石,市值约十一万贯。”
“按照大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两季,以及少部分地区实行每年三季来算,全国的农税总额,约三百万贯左右,占去年朝廷所有税收的一成左右。”
“一成?”
“才一成?”
“这······,怎么可能才一成。”
等到杜正伦将这些数据报完之后,大家纷纷有些不可置信的道。
杜正伦指了指单据上的数据道,“事实就是如此啊!去年,商税的收入,占全国税收总额的五成,国企经营收入和个人所得税收,各占朝廷收入总额的两成,剩下一成的零头,才是农税这边的,明年,从正明这边收归过来的产业,计入国企收益之后,这三百万贯的农税,可能只能占到半成左右了。”
三百万贯的农税,如果按照贞观元年的税收来算,已经抵的上全国一年的财税总结余了,可是现在,包括李世民在内,都没有谁把它放在眼里,朝廷随便开条河,修条路的花费,也不止三百万贯。
“看来,正明的心中,对咱们大唐未来的形式,一直都有准确的预估。”李世民最终说了这么一句,众臣也是连连点头。
房玄龄此时算是逮着了一个时机,开口道,“既然如此,还请陛下早日复起正明归朝,有他在朝,我等施政的方向,肯定也能够更加明确一些。”
处罚孙享福,是李世民做给天下人看的一种态度,现在,那些番邦代表都回国了,舆论的点,也不在这个方面了,房玄龄觉得也就差不多了。
然而,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此言,却是不加思索,便摇头道,“抗旨不遵,乃是大罪,即便是做样子,也不可以轻易了事,他这几年,就老老实实待在荆州吧!诸位爱卿若是有事不明,大可以去私信问他就好。”
对于李世民这样的态度,众臣心中其实有些诧异,虽然李世民说的这个理由,大家都认可,但是,真就这么处理,却不像他以往大肚开明的作风,别说是抗旨了,之前他的酒宴开的频繁了,赏赐无功无劳的臣子过厚,魏征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骂他,也没见他把魏征怎么样啊!怎么到了孙享福这事上,却是这么固执呢!
这事他们不能理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王浩留下来的那本册子,李世民现在心里面的疙瘩,是‘封建君主制的弊端’这个问题,他有感觉,大唐照着现在这条路一直走下去,他这个君主的存在感,恐怕将会越来越低。
就比如李承乾先前提到了,用制度管人,所有的东西,都用制度去管了,他这个皇帝管什么?
当所有管理的制度都健全了,他这个皇帝,还能做到言出法随,决定天下大事吗?
恐怕到时候,他想要花国库里的一点小钱,修建一个什么自己心爱的东西,都不是他自己能说了算的。
而且,当百姓不需要靠着皇帝庇护他们,只需要靠制度庇护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会拥护制度,而不是拥护他这个皇帝。
这样的感觉,在他心里越发的明显了,孙享福虽然嘴上没说有什么制度比封建君主制好,但是,所做的一切,都潜在的影响着封建君主制度的根基,他担心,自己有一天会镇不住他,或者说,他有信心自己镇的住孙享福,但他觉得,他的后世子孙,在这些新的政治模式引发的问题集中爆发的时候,肯定会控制不住局面,导致他所打下的李唐江山,像前汉一样,政权在强盛中易主的情况出现。
作为君主,他考虑问题的角度,已经与大臣们有些不同了,所以,即便是知道孙享福在朝,比他在野,对国家的作用大的多,但他也选择暂时把他晾在外面,在没有把握把自己担忧的问题解决的时候,他不会考虑复起孙享福。
“那,这免农税一事?”杜正伦见李世民对孙享福的事情再度定了调子,便将话题转到眼前道。
李世民略一思索答道,“户部可以做一个计划,朕以为,可以先逐步减,最后再免,分几年进行。”
这时,萧瑀建议道,“如此的话,臣建议,从明年开始,先减免边地,和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那些粮食和农作物产出不丰的地方的农税。
咱们今年已经免除了人头税和供养府兵的摊派,每年减一点,分三到五年,逐步的将土地结构调配的更加合理了,再全部免除农税,这样会让大家觉得,咱们的大唐,年年都在变好,农民百姓的日子,也有个盼头。”
所谓的‘将土地结构调配的更加合理’,意思就是指将捏在世家大族手上的那些优质土地,分配给真正种地的人,这一方面,做一个计划,并不是太难,因为,大唐有这样的资源条件,比如,山南道开发的垸田,西边,东边,开发的军屯田地,都是上田,可以逐渐的将这些上田,转化到现在还在耕种中田,下田的百姓手中,将他们手中的贫瘠之地,退耕。
李世民听萧瑀说完,点头赞同道,“萧相言之有理,户部就照此法拟定一个章程出来,在春节之前,对外公布明年的减税政策。”
“臣遵旨。”杜正伦领命道。
事情谈到了这里,今天的会议,其实就应该结束了,正当众臣打算告辞出宫的时候,王得用又捧着一封奏章进来道,“陛下,宁川道有急报送来。”
“急报?念。”
宁川道现在是个军事敏感区,因为它有数千里之地与吐蕃交界,到目前为止,吐蕃也没有就禄东赞那帮俘虏跟大唐交涉,某种意义上来说,两国现在其实处于敌对,甚至是战争状态,在寒冬腊月即将到来之际,有急报传来,很有可能是战事要再度开启了。
然而,当王得用念起奏报之后,大家才知道,不是那么回事。
松赞干布派了噶尔赞悉若,也就是禄东赞的长子为使,赶了牦牛三千头,战马五千匹,前来大唐朝贡,并且,以下邦的身份,帮松赞干布求取大唐公主为妻,以示两国之好。
对于这样的求亲,历史上的李世民,一开始是拒绝的。
然而,后面却被吐蕃这个打又打不过去,守又不好防御的流氓国度逼迫的没有办法,最终同意了和亲,这才有了文成公主进藏事件。
可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吐蕃主力在延平门一战,被打残了,大唐的国力,军力,比历史上强了好几倍,而原本差不多在这个时候来求亲的禄东赞,直接被关押在了长安城的监牢里,松赞干布无人可派,居然派了禄东赞的长子,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毛头小子过来,李世民瞧的起他才怪,就他们送来的这点东西,还不够夷男每次见李世民给的见面礼多呢!
现在漫说李世民没有合适的女儿嫁给松赞干布,就算是有,也不可能嫁给他,大唐的几十万大军,求战求的嗷嗷叫,正在西边冬训呢!他不介意调他们去吐蕃高原四周亮亮肌肉。
“诸卿以为如何?”李世民心里虽然十分的不爽,但还是比较理智的准备听听大臣们的意见。
然而,大臣们还没开口,听说松赞干布要糟蹋自己那些未成年的妹妹,李承乾先不干了,开口道,“父皇,儿臣以为不妥,我巍巍大唐,岂能与一个战败的番邦小国和亲,不仅不能与之和亲,之后也不能与任何番邦和亲,孙师曾教导过儿臣,一个王朝,必须得有,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气节,否则,番邦诸夷,就会认为我大唐是软弱可欺之国,会越发不尊重我大唐。”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看着李承乾一脸激愤的气势,李世民与众多大臣嘴里纷纷默念着他刚才所说的这句话,顿时觉得,胸中有一股热血在升腾。
许久之后,李世民一脸欣慰的道,“如此,吐蕃使节的事情,便交由太子全权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