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农工商学院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所有人都以为孙享福接下来会有一番长篇大论,用来说服众人的时候,孙享福只简单说了两个问题,就让大多数人闭嘴了。
“诸位大人,我之所以要把农学院建在善阳,有两个原因,如果大家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其实,建在哪里也无所谓的。
先说说第一点,北地未来对于农耕技术的需求更大,安北大都护府,以及未来可能实际归到大唐治理下的薛延陀汗国地界,整个土地加起来,比中原地区还要大,但是,百姓们大都不会耕种,需要更强力度的农业技术教学传播。”
在这种大的治国方向上,朝臣们的心里其实早就已经获得了统一,且先别说什么民族融合,这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
其实最开始要做的,就是让游牧民族放弃游牧,转为耕种,这就会逐步的让北方草原变成百里有城池,到处都是良田的局面,这种转变是一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早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所以,对于孙享福说的这一条,即便是想争取利益的关陇世家集团,也没什么好说的。
待得大家对事实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孙享福接下来说的问题,就更加现实了,道,“第二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出钱建学院的是人家王氏,善阳,定襄周边几百里范围的田地产业,近半都是王氏所有,他们出钱,自然是希望农学院建立起来之后,能给自己一些回报。
如果诸位大臣想在长安,或者关中其它地方建设农学院,其实也可以,你们自己找人出钱修建学院啊!咱们大唐有过千万的农民,农学院也不是只能开一间的嘛!为了满足这么多农民百姓的农业技术需求,开个十间八间都未尝不可。农部,以及我本人所教授出来的农门子弟,是不介意在任何地方教授农人,关于农学方面的知识的。”
直接拿现实问题来说事,顿时就让这些人临时想要阻止孙享福将学院开到善阳的人,有口难开了,而这时,朝堂上,另一个中层官员较大的群体开始发言了,那便是五姓七家系的官员,他们现在都将大部分土地都置换到了北地去,类似农学院,医学院这样,能代表国家重心的学府,开设在北地,对于他们,自然是更有利的。
而且,这两年关陇世家快速的崛起,已经隐隐有能够威胁他们五姓七家地位的势头,就拿韦氏和杨氏来说,在渭南这一轮的大发展中,获利巨大,两家联合的实力,已经不弱于五姓七家中的任何一家,历史上,长孙无忌就是拉拢了关陇世家集团,才在与五姓七家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的,其实女帝能够打垮五姓七家,也与长孙无忌和五姓七家斗了个两败俱伤有很大的关系,至少她出手的时候,不用像李世民一样,担心动作太大,朝廷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陛下,臣赞同孙都督的提议,北地当下需要开发的田地,就已经高达过千万亩,未来,就是突破亿兆,也不是不可能,农学院建立在北地,确实更合适一些。老臣虽然不是王氏族长,不能左右族内的决定,但也知道,族内是不可能出这么大笔钱,在长安修建农学院的,况且,关中之地,选择务工的百姓越发多了,未来的重心,很有可能在工业上面,更需要建立的,应该是工学院。”
“臣等附议······”
王圭一跳出来说话,顿时就有不少朝臣跳出来支持,连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因为这是实际情况。
政治就是这样,前两年还与五姓七家怂的不可开交的孙享福,现在,却已经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宝贝疙瘩,不说巴结讨好,起码是不敢得罪,毕竟,他们现在已经成了新的北方利益团体,而孙享福,是北地的主官,利益诉求与他们是一致的。
杨基这样的大世家嫡系子弟,脑子当然也是好使的,王圭这话一出,他马上就找到了新的点,上奏道,“陛下,我弘农杨氏,想出资为朝廷修建一座工学院,请陛下准许。”
他此言一出,龙椅上的李世民顿时心里一乐,作为这个时代大局观最强的人,他又怎么看不出,关陇世家集团,与外迁的五姓七家,现在应该说是北地世家集团,已经隐现争斗的局面了呢!
争斗好啊!
他们斗起来,朝廷才好从中得利,这不,马上就要白白入手两间学院了么。
正当李世民想要开口准许的时候,又有人跳出来说话了。
“陛下,我淮南朱氏,想出资为朝廷修建一座商学院,不过,地点会选择在扬州,请陛下批准。”
说话的乃是商部郎中朱兆瑞,杜正伦带着一大拨商部的人去山南道搞国企开发之后,商部这一块,就是他在长安负责奏事了,眼看着农,工,两大群体都有了自己的学院,他们商人群体,可不能落后了,毕竟,朝廷的科举里面都有商科,没有相应的商业方面的教育,今后怎么好开科取士呢!
当然,他之所以这么发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本人便是出自淮南朱家,朱家乃是扬州四大家之首,扬州之地不仅商业发达,也是大唐民间对于商业最没有偏见的一座城市,那边的百姓,都很愿意经商,早已形成了一种独特于其它地方的开放风气,最具备建立商学院的基础条件,如果他朱家能够执商学院牛耳,那么,进一步发展壮大,就指日可待了。
“众卿的一片忠心,朕尽知矣,房卿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李世民这么问,就是觉得可以了,但对于朝政,他尽量保持不直接做决定,这样就能避免他与朝臣的对抗,这是这几年当皇帝之后,李世民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房玄龄自然是能听的懂李世民的意思的,出班奏道,“臣以为,都可。”
皇帝没意见,宰相也认同,这事,就算是拍板定下来了。
然之后,李世民又道,“既然如此,那咱们接下来再议一议,这三所学院的配置,以及建成之后的管理。”
修建不是难事,管理起来才难,李世民不能让这些学院,成为世家子公开培育自己势力的存在,所以,他需要在建立之初,就给这些学院,制定一些可以方便他控制的规矩,这,就得一条一条慢慢的捋了,反正,学院也不是一下就能建好的。
“陛下,臣建议,如同善阳医学院一般,将这些未来即将落成的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纳入朝廷的教育体系之中。”
“如同医学院一样?”
本来打算安心看戏的孔颖达,听孙享福所奏之言后,顿时炸毛了。
此前,善阳医学院的山长孙思邈,被定为从三品,那是因为孙思邈医治瘟疫,个人功劳很高,孔颖达虽然感觉这事不妥,但最后还是忍了,现在你又要把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纳入教育体系,等同于医学院,那岂不是说,以后在大唐的教育方面,与自己品级相当的,又多出来三人?
一旦在国家层面认可了这些教育体系,那以后,他们儒家的地位,将会越发受到挤压,朝廷上,现在已然是武夫当道的局面了,可想而知,今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孔颖达和那些只顾自家利益的世家子不同,他身上肩负着将儒学发扬光大的责任,这种要触及儒家核心利益的事情,他自然要发声。
“陛下,臣以为不妥,农夫,工匠,商贾的教学,可不能与士人同列,这天下,终究是要士人去管理的,必须排定主次,臣以为,农,工,商学院,只可定义为民办学院,如同各个地方家族的族学一般,朝廷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支持,却无需非要将其纳入国朝的教育体系。”
还别说,孔颖达的话,也有不少人出言子赞同,有些,是把儒家学说学到了骨子里的书呆子,有些,则是不想看到王,杨,朱等家族把持这三大学科。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各种反对言论也都冒出来了,有的说,将教育体系扩大这么多,人手本就捉襟见肘的朝廷,根本没有办法支撑。另外,这三大学科出来的人,只适合辅助做事,不适合做主政管理,不能将他们与士人一概而论,应该保持士人的优越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今后在管理农工商的时候,有足够多的威严。
有赞同者则是说,农,工,商的教学,根本用不到朝廷的人手,因为,朝廷现在除了那些实习生,真正的官员体系,除了士人,便是军人,支撑这三大学科教育体系的人手,会从行业中挑选,根本不会影响朝廷运转。
而且,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之后,大唐国力开始蒸蒸日上,朝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将其规范化,形成体系,纳入监管。
当然,这两派的人,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等他们争论了一番之后,李世民又把目光看向了孙享福,这个问题是他抛出来的,如何让大家同意,就是他的责任了。
为什么说是‘如何让大家同意’呢?
因为李世民知道大唐现在有这样的需求,而这些学院建起来之后,如果不让朝廷去管,岂不是让它白白的成为了为世家输送人才的基地?
他知道孙享福肯定明白这一点,所以,在给孙享福眼神示意的同时,也给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投去了目光,作为一个帝王,从世家与世家之间,到阶级与阶级之间,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的平衡,真的是很难,往往明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他也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委婉的推进,才能达到目的。
就比如此前孙享福和李靖等人提到的军事学院,在没有把握掌握它的平衡之前,李世民一直不敢实际运作起来,由将门世代把持军事,就跟世家掌握政治一样,非国家之福,可如果只让平民百姓来学习军事经验,这又等于是在挖这些将门子弟的后路,这些大将军们个个都是人精,谁会愿意?
与其让朝廷花钱,给这些将军们培养后代,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先在家里教着,等他想到了破局的办法的时候,再落实不迟。
所有人都以为孙享福接下来会有一番长篇大论,用来说服众人的时候,孙享福只简单说了两个问题,就让大多数人闭嘴了。
“诸位大人,我之所以要把农学院建在善阳,有两个原因,如果大家能想出解决的办法,其实,建在哪里也无所谓的。
先说说第一点,北地未来对于农耕技术的需求更大,安北大都护府,以及未来可能实际归到大唐治理下的薛延陀汗国地界,整个土地加起来,比中原地区还要大,但是,百姓们大都不会耕种,需要更强力度的农业技术教学传播。”
在这种大的治国方向上,朝臣们的心里其实早就已经获得了统一,且先别说什么民族融合,这在短时间内是难以做到的。
其实最开始要做的,就是让游牧民族放弃游牧,转为耕种,这就会逐步的让北方草原变成百里有城池,到处都是良田的局面,这种转变是一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的策略,早就获得了大家的认同。
所以,对于孙享福说的这一条,即便是想争取利益的关陇世家集团,也没什么好说的。
待得大家对事实有了一定的认知之后,孙享福接下来说的问题,就更加现实了,道,“第二点,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出钱建学院的是人家王氏,善阳,定襄周边几百里范围的田地产业,近半都是王氏所有,他们出钱,自然是希望农学院建立起来之后,能给自己一些回报。
如果诸位大臣想在长安,或者关中其它地方建设农学院,其实也可以,你们自己找人出钱修建学院啊!咱们大唐有过千万的农民,农学院也不是只能开一间的嘛!为了满足这么多农民百姓的农业技术需求,开个十间八间都未尝不可。农部,以及我本人所教授出来的农门子弟,是不介意在任何地方教授农人,关于农学方面的知识的。”
直接拿现实问题来说事,顿时就让这些人临时想要阻止孙享福将学院开到善阳的人,有口难开了,而这时,朝堂上,另一个中层官员较大的群体开始发言了,那便是五姓七家系的官员,他们现在都将大部分土地都置换到了北地去,类似农学院,医学院这样,能代表国家重心的学府,开设在北地,对于他们,自然是更有利的。
而且,这两年关陇世家快速的崛起,已经隐隐有能够威胁他们五姓七家地位的势头,就拿韦氏和杨氏来说,在渭南这一轮的大发展中,获利巨大,两家联合的实力,已经不弱于五姓七家中的任何一家,历史上,长孙无忌就是拉拢了关陇世家集团,才在与五姓七家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的,其实女帝能够打垮五姓七家,也与长孙无忌和五姓七家斗了个两败俱伤有很大的关系,至少她出手的时候,不用像李世民一样,担心动作太大,朝廷会出现无人可用的局面。
“陛下,臣赞同孙都督的提议,北地当下需要开发的田地,就已经高达过千万亩,未来,就是突破亿兆,也不是不可能,农学院建立在北地,确实更合适一些。老臣虽然不是王氏族长,不能左右族内的决定,但也知道,族内是不可能出这么大笔钱,在长安修建农学院的,况且,关中之地,选择务工的百姓越发多了,未来的重心,很有可能在工业上面,更需要建立的,应该是工学院。”
“臣等附议······”
王圭一跳出来说话,顿时就有不少朝臣跳出来支持,连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因为这是实际情况。
政治就是这样,前两年还与五姓七家怂的不可开交的孙享福,现在,却已经成为了他们眼中的宝贝疙瘩,不说巴结讨好,起码是不敢得罪,毕竟,他们现在已经成了新的北方利益团体,而孙享福,是北地的主官,利益诉求与他们是一致的。
杨基这样的大世家嫡系子弟,脑子当然也是好使的,王圭这话一出,他马上就找到了新的点,上奏道,“陛下,我弘农杨氏,想出资为朝廷修建一座工学院,请陛下准许。”
他此言一出,龙椅上的李世民顿时心里一乐,作为这个时代大局观最强的人,他又怎么看不出,关陇世家集团,与外迁的五姓七家,现在应该说是北地世家集团,已经隐现争斗的局面了呢!
争斗好啊!
他们斗起来,朝廷才好从中得利,这不,马上就要白白入手两间学院了么。
正当李世民想要开口准许的时候,又有人跳出来说话了。
“陛下,我淮南朱氏,想出资为朝廷修建一座商学院,不过,地点会选择在扬州,请陛下批准。”
说话的乃是商部郎中朱兆瑞,杜正伦带着一大拨商部的人去山南道搞国企开发之后,商部这一块,就是他在长安负责奏事了,眼看着农,工,两大群体都有了自己的学院,他们商人群体,可不能落后了,毕竟,朝廷的科举里面都有商科,没有相应的商业方面的教育,今后怎么好开科取士呢!
当然,他之所以这么发言,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本人便是出自淮南朱家,朱家乃是扬州四大家之首,扬州之地不仅商业发达,也是大唐民间对于商业最没有偏见的一座城市,那边的百姓,都很愿意经商,早已形成了一种独特于其它地方的开放风气,最具备建立商学院的基础条件,如果他朱家能够执商学院牛耳,那么,进一步发展壮大,就指日可待了。
“众卿的一片忠心,朕尽知矣,房卿以为,此事该如何处理?”
李世民这么问,就是觉得可以了,但对于朝政,他尽量保持不直接做决定,这样就能避免他与朝臣的对抗,这是这几年当皇帝之后,李世民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
房玄龄自然是能听的懂李世民的意思的,出班奏道,“臣以为,都可。”
皇帝没意见,宰相也认同,这事,就算是拍板定下来了。
然之后,李世民又道,“既然如此,那咱们接下来再议一议,这三所学院的配置,以及建成之后的管理。”
修建不是难事,管理起来才难,李世民不能让这些学院,成为世家子公开培育自己势力的存在,所以,他需要在建立之初,就给这些学院,制定一些可以方便他控制的规矩,这,就得一条一条慢慢的捋了,反正,学院也不是一下就能建好的。
“陛下,臣建议,如同善阳医学院一般,将这些未来即将落成的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纳入朝廷的教育体系之中。”
“如同医学院一样?”
本来打算安心看戏的孔颖达,听孙享福所奏之言后,顿时炸毛了。
此前,善阳医学院的山长孙思邈,被定为从三品,那是因为孙思邈医治瘟疫,个人功劳很高,孔颖达虽然感觉这事不妥,但最后还是忍了,现在你又要把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纳入教育体系,等同于医学院,那岂不是说,以后在大唐的教育方面,与自己品级相当的,又多出来三人?
一旦在国家层面认可了这些教育体系,那以后,他们儒家的地位,将会越发受到挤压,朝廷上,现在已然是武夫当道的局面了,可想而知,今后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孔颖达和那些只顾自家利益的世家子不同,他身上肩负着将儒学发扬光大的责任,这种要触及儒家核心利益的事情,他自然要发声。
“陛下,臣以为不妥,农夫,工匠,商贾的教学,可不能与士人同列,这天下,终究是要士人去管理的,必须排定主次,臣以为,农,工,商学院,只可定义为民办学院,如同各个地方家族的族学一般,朝廷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支持,却无需非要将其纳入国朝的教育体系。”
还别说,孔颖达的话,也有不少人出言子赞同,有些,是把儒家学说学到了骨子里的书呆子,有些,则是不想看到王,杨,朱等家族把持这三大学科。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各种反对言论也都冒出来了,有的说,将教育体系扩大这么多,人手本就捉襟见肘的朝廷,根本没有办法支撑。另外,这三大学科出来的人,只适合辅助做事,不适合做主政管理,不能将他们与士人一概而论,应该保持士人的优越感,这样,才能让他们今后在管理农工商的时候,有足够多的威严。
有赞同者则是说,农,工,商的教学,根本用不到朝廷的人手,因为,朝廷现在除了那些实习生,真正的官员体系,除了士人,便是军人,支撑这三大学科教育体系的人手,会从行业中挑选,根本不会影响朝廷运转。
而且,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在这三个方面加强之后,大唐国力开始蒸蒸日上,朝廷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将其规范化,形成体系,纳入监管。
当然,这两派的人,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等他们争论了一番之后,李世民又把目光看向了孙享福,这个问题是他抛出来的,如何让大家同意,就是他的责任了。
为什么说是‘如何让大家同意’呢?
因为李世民知道大唐现在有这样的需求,而这些学院建起来之后,如果不让朝廷去管,岂不是让它白白的成为了为世家输送人才的基地?
他知道孙享福肯定明白这一点,所以,在给孙享福眼神示意的同时,也给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投去了目光,作为一个帝王,从世家与世家之间,到阶级与阶级之间,要把握好各个方面的平衡,真的是很难,往往明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他也不得不用一些手段,委婉的推进,才能达到目的。
就比如此前孙享福和李靖等人提到的军事学院,在没有把握掌握它的平衡之前,李世民一直不敢实际运作起来,由将门世代把持军事,就跟世家掌握政治一样,非国家之福,可如果只让平民百姓来学习军事经验,这又等于是在挖这些将门子弟的后路,这些大将军们个个都是人精,谁会愿意?
与其让朝廷花钱,给这些将军们培养后代,还不如让他们自己先在家里教着,等他想到了破局的办法的时候,再落实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