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朝臣们的成长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历史上的李世民经常性说的一句话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镜,说的就是魏征,可见在个人品德上,他是一个坦荡君子。
魏人镜除了公正严明,忠直敢谏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没有像其它士族阶级一样,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众生。
相反,他非常关心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也是李世民在众多李建成旧党中,对他格外另眼相看的原因。
所以,百姓的收成好了,魏征是打心里高兴的,他曾经在过朝堂上对怼过所有人,包括李世民,却从来没有怼过成为朝臣之后的孙享福,当然,在孙享福做朝臣之前,是怼过他几次的,目标也都是孙享福背后的李世民。
“四石的产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试验田那边,五石以上也是妥妥的,至于更高,就不敢说太满了。”
五石的产量,差不多是六百斤,即便因为田亩大小比后世小了一成多,但加上一成多的产量,也还不到七百斤,在后世,这属于偏低产量,孙享福穿过来的时候,我国小麦的亩产量大多都达到了亩产千斤,高产田地,可以达到一千二三百斤,试验田,更是达到了一千四百多斤,差距,其实还很大。
后世小麦的产量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小麦的育种经过了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建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繁育不成体系,那个时候,虽然解决一些土地肥力问题,但极限产量,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数。
到了六七十年代,开始采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类似孙享福最初用的一些计算储冷,春化阶段的手段,产量就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进入二十世纪末页,我国小麦种子的主要生产方法有两种路线,“三圃制”和“一圃制”。
孙享福今年提供给关中的麦种,就是他使用了后世九十年代就普及推广的“三年三圃制”繁育技术,培植出来的种子。
三圃制的技术要点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育。
三年三圃制培育出来的种子,几乎是在现有条件下,把小麦的产量提升到了极致,像两年两圃制,以及一圃制,也只是在育种环节省略了一些株系比较的程序,对于产量上并没有什么增幅。
稍后,他还要推进四级种子技术程序,这样,只要做到防杂保纯,就能一直保持原有品种的遗传稳定性,让百姓就算自留种子,也可以保持产量不降低,至于什么叫做四级程序,除农门子弟外,这个时期是没有人知道的,即,育种家种子,原种种子,原种,以及最后产生的良种。
从育种家种子开始,到繁衍出大田良种,整个程序循环往复,是一种能无限的保持原有品种群体遗传稳定性的方法,在其它一些作物上也适用,比如自花授粉的水稻,大豆,茄子。
异花授粉的油菜,大白菜,甘蓝,黄瓜,西瓜。
常异花授粉的棉花,还有大唐此时尚未引进的番茄,玉米,辣椒等作物,都可以运用这套四级程度,来增强种子繁育的稳定性,逐步的推高产量。
孙享福是出生在科技时代的人,并且,在后世是专门从事这些东西的研究,对这些技术,他驾轻就熟,只需要有人来按照他的要求做,就能绝对能实现,他别的特长都是半吊子,但农科大研究生的文凭,却是实打实的。
当然,除了种子之外,田地里的产量,主要还是看种植,今年,大部份田地都施用上了有机肥,在土地的肥力方面,已经十分接近后世的田地,只要百姓打理的勤,水分,日照等条件好,产量未必就会输后世多少,至少,曾经在后世种过一块小麦试验田的孙享福,亲自指挥打理的试验田,是不输于后世普通农民种出来的田地的产量的。
“哈哈哈,老夫自是希望百姓们的田地里产的越多越好,倒是那些粮商,只怕背地里没少骂你。”
魏征爽快的大笑接话,却是有不少官员一副很认同的表情看向了孙享福,看来他们这些人家里,应该都有经营粮米铺子。
“产量高了,货源足了,那些粮商应该谢我才是,又怎么会骂我呢!
粮食可是个好东西,它产的多了,可不光是能填饱人的肚子,它还是很多种赚钱的商品的原材料,听说您喜欢酿酒,以后粮食多了,酒您就可劲的酿,把粮食转化成酒,它的价值,可就翻倍了。”
孙享福貌似随意的说了说,却是叫许多粮食大户眼中精光连闪,拿酿酒来说事,只是给大家指了一个方向而已,粮食,可不是只有这一个用途,将其加工成各种美味的零食小吃,也能增强它的附加值,不过,目前来说,酿酒是最划算的,整个北方和西域的市场,都需要非常大量的酒,它是对付游牧民族或者寒冷地区人民的利器,战场上,也需要大量的酒精,这都得有丰富的粮食产量,才能实现。
皇城门前的闲聊,毕竟是短暂的,大门一开,朝臣们就纷纷一拥而入,真正把孙享福刚才所说的话放在心里的人,回去之后,就应该会对自家的产业做出调整,避免受损,这也算是孙享福间接的做的一点好事吧!
等早朝的会议开始后,大臣们之间就没有那么和谐了,首先就是虞世南和孔颖达拿教育的问题出来说事了,虽然现在虞世南和孔颖达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孔颖达一点也不给虞世南面子,首先就反对了朝廷拿教育谋利的事情。
其次,弹劾了虞家以文化产业谋利,给读书人脸上抹黑,他主张免费向外国学子开放国子监,宣扬我汉家文化,并且,国家应该禁止以经典文章,墨宝之类的东西谋利的商业行为,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神圣的,流通于各种小商贩的手上,有失体面。
这样的弹劾,要是几年前拿出来说,或许,能站的住脚,现在,却是让大多数朝臣侧目,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理智的思考问题,教育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只要它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为什么不做呢?
“那个,孔祭酒,咱们大唐这几年的经济虽然向好,但连本国学子都还供养不起呢!凭什么供养外籍学习?”
孙享福轻描淡写的一问,便让孔颖达脸色憋的通红,开设学堂,收取学费,其实他也能理解,但是,将一个外籍学生,一年的学费定为一千贯,他就有些无法理解了,这已经不是推行教育了,而是商业谋利。
片刻之后,想通了一些的孔颖达又道,“老夫也不是说完全免费,适当的收取成本就好,每个学子每年一千贯这个价格,也太高了,这会让各国君主,以为我大唐那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孔颖达说的这话,也算有些道理,然而,却不是正理。
孙享福继续接话道,“孔祭酒是以为,我大唐每年教授给那些学子的知识,不值一千贯?”
这话说的孔颖达就不好接话了,知识是无价的,在大唐学到了知识的那些外籍学子回国之后,究竟依靠这些知识产生多大的利益,根本无法计算,无形之中,他就被孙享福引到了计算利益得失的慨念中来,这些,孔颖达一时半会,可就想不通了。
孙享福没等到他的回应,便继续道,“臣以为,大唐的知识是无价的,尤其是儒家经典,那些外籍学子交了高昂的学费,咱们就应该把咱们最宝贵的儒学经典教授给他们,让他们物超所值。孔祭酒既然如此心疼那些外籍学子的钱包,想来应该是会不遗余力的教授这些学子的,臣建议,朝廷最先给外籍学子,开放儒学专科。
另外,说到教育问题,前些日子,太原王氏子弟曾经找到过臣,想要出资在善阳为朝廷修建一所农业学院,臣以为,这乃是解国忧患的大义之举,请陛下准许的同时,下旨嘉奖太原王氏。”
在善阳建立一所学院,要是比照医学院的规模来的话,那至少要花费几十万贯,王家就这么白白的捐了,要说这里面没有什么猫腻,朝堂上的大臣们是不信的,这事,孙享福此前在跟李世民闲聊的时候,就曾经提起过,有白得的便宜,李世民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今天,正式拿出来商议,自然是要给这个善阳农学院定级,走正规程序,将其收归朝廷。
“陛下,臣以为,农学院,不应该建立在善阳,应该建立在长安。”
待得李世民与侍中王圭眼神交流一番,准备把这事定下来的时候,便有人跳出来说话了,乃是吏部员外郎杨基,他是弘农杨氏的嫡系子弟。
他此言一出后,众多关陇世家也纷纷出言附议,认为,教育乃是国之根本,理应放在首都,方便朝廷掌握,甚至,有人建言,将善阳医学院也迁到长安来,连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孙享福的政治盟友,也有出班附议的架势,但他们知道,孙享福可能还有自己的说辞,选择先看看情况。
现在上早朝议事的,也就是一百多个官员,孙享福这半年都在长安,对于这些人的姓名出生,也大多有所了解,这些出来阻止的,大多都是关陇集团的人,他们不希望把这些代表国家重心的东西,放在关中以外的地方。
因为,关中越是发达,对于他们这些地头蛇来说,就越是有利,像孙享福发展渭南,就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只要你在这边做产业,他们就多多少少能够跟着受益,把学院集中到长安,那么长安的人口,商业必然更加发达,他们开设的青楼酒馆商铺的生意也会更加好做,可别以为古人就不懂经济,就算他们不懂,这些年在孙享福各种商业手段的运作下,也学会了不少,开始有一些商业眼光了,这也算是他们的成长吧!
孔颖达不知道为什么话题就被他们转到了,农学院该建在哪里这个问题上来,似乎,大家都选择了无视他刚才所提出的问题,老人家一时想不通,也只好先跟着大家看戏了。
历史上的李世民经常性说的一句话是‘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个人镜,说的就是魏征,可见在个人品德上,他是一个坦荡君子。
魏人镜除了公正严明,忠直敢谏之外,还有一个特性,就是他没有像其它士族阶级一样,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位置,俯视众生。
相反,他非常关心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问题,这也是李世民在众多李建成旧党中,对他格外另眼相看的原因。
所以,百姓的收成好了,魏征是打心里高兴的,他曾经在过朝堂上对怼过所有人,包括李世民,却从来没有怼过成为朝臣之后的孙享福,当然,在孙享福做朝臣之前,是怼过他几次的,目标也都是孙享福背后的李世民。
“四石的产量,肯定是没有问题的,试验田那边,五石以上也是妥妥的,至于更高,就不敢说太满了。”
五石的产量,差不多是六百斤,即便因为田亩大小比后世小了一成多,但加上一成多的产量,也还不到七百斤,在后世,这属于偏低产量,孙享福穿过来的时候,我国小麦的亩产量大多都达到了亩产千斤,高产田地,可以达到一千二三百斤,试验田,更是达到了一千四百多斤,差距,其实还很大。
后世小麦的产量之所以这么高,主要是小麦的育种经过了几个阶段,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建国初期的时候,基本是家家种田,户户留种,种子繁育不成体系,那个时候,虽然解决一些土地肥力问题,但极限产量,也就是差不多这个数。
到了六七十年代,开始采用“自选,自繁,自留,自用”辅之以类似孙享福最初用的一些计算储冷,春化阶段的手段,产量就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进入二十世纪末页,我国小麦种子的主要生产方法有两种路线,“三圃制”和“一圃制”。
孙享福今年提供给关中的麦种,就是他使用了后世九十年代就普及推广的“三年三圃制”繁育技术,培植出来的种子。
三圃制的技术要点是单株选择,分系比较,混系繁育。
三年三圃制培育出来的种子,几乎是在现有条件下,把小麦的产量提升到了极致,像两年两圃制,以及一圃制,也只是在育种环节省略了一些株系比较的程序,对于产量上并没有什么增幅。
稍后,他还要推进四级种子技术程序,这样,只要做到防杂保纯,就能一直保持原有品种的遗传稳定性,让百姓就算自留种子,也可以保持产量不降低,至于什么叫做四级程序,除农门子弟外,这个时期是没有人知道的,即,育种家种子,原种种子,原种,以及最后产生的良种。
从育种家种子开始,到繁衍出大田良种,整个程序循环往复,是一种能无限的保持原有品种群体遗传稳定性的方法,在其它一些作物上也适用,比如自花授粉的水稻,大豆,茄子。
异花授粉的油菜,大白菜,甘蓝,黄瓜,西瓜。
常异花授粉的棉花,还有大唐此时尚未引进的番茄,玉米,辣椒等作物,都可以运用这套四级程度,来增强种子繁育的稳定性,逐步的推高产量。
孙享福是出生在科技时代的人,并且,在后世是专门从事这些东西的研究,对这些技术,他驾轻就熟,只需要有人来按照他的要求做,就能绝对能实现,他别的特长都是半吊子,但农科大研究生的文凭,却是实打实的。
当然,除了种子之外,田地里的产量,主要还是看种植,今年,大部份田地都施用上了有机肥,在土地的肥力方面,已经十分接近后世的田地,只要百姓打理的勤,水分,日照等条件好,产量未必就会输后世多少,至少,曾经在后世种过一块小麦试验田的孙享福,亲自指挥打理的试验田,是不输于后世普通农民种出来的田地的产量的。
“哈哈哈,老夫自是希望百姓们的田地里产的越多越好,倒是那些粮商,只怕背地里没少骂你。”
魏征爽快的大笑接话,却是有不少官员一副很认同的表情看向了孙享福,看来他们这些人家里,应该都有经营粮米铺子。
“产量高了,货源足了,那些粮商应该谢我才是,又怎么会骂我呢!
粮食可是个好东西,它产的多了,可不光是能填饱人的肚子,它还是很多种赚钱的商品的原材料,听说您喜欢酿酒,以后粮食多了,酒您就可劲的酿,把粮食转化成酒,它的价值,可就翻倍了。”
孙享福貌似随意的说了说,却是叫许多粮食大户眼中精光连闪,拿酿酒来说事,只是给大家指了一个方向而已,粮食,可不是只有这一个用途,将其加工成各种美味的零食小吃,也能增强它的附加值,不过,目前来说,酿酒是最划算的,整个北方和西域的市场,都需要非常大量的酒,它是对付游牧民族或者寒冷地区人民的利器,战场上,也需要大量的酒精,这都得有丰富的粮食产量,才能实现。
皇城门前的闲聊,毕竟是短暂的,大门一开,朝臣们就纷纷一拥而入,真正把孙享福刚才所说的话放在心里的人,回去之后,就应该会对自家的产业做出调整,避免受损,这也算是孙享福间接的做的一点好事吧!
等早朝的会议开始后,大臣们之间就没有那么和谐了,首先就是虞世南和孔颖达拿教育的问题出来说事了,虽然现在虞世南和孔颖达是上下级关系,但是孔颖达一点也不给虞世南面子,首先就反对了朝廷拿教育谋利的事情。
其次,弹劾了虞家以文化产业谋利,给读书人脸上抹黑,他主张免费向外国学子开放国子监,宣扬我汉家文化,并且,国家应该禁止以经典文章,墨宝之类的东西谋利的商业行为,他认为,这些东西,都是神圣的,流通于各种小商贩的手上,有失体面。
这样的弹劾,要是几年前拿出来说,或许,能站的住脚,现在,却是让大多数朝臣侧目,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理智的思考问题,教育产业也好,文化产业也好,只要它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为什么不做呢?
“那个,孔祭酒,咱们大唐这几年的经济虽然向好,但连本国学子都还供养不起呢!凭什么供养外籍学习?”
孙享福轻描淡写的一问,便让孔颖达脸色憋的通红,开设学堂,收取学费,其实他也能理解,但是,将一个外籍学生,一年的学费定为一千贯,他就有些无法理解了,这已经不是推行教育了,而是商业谋利。
片刻之后,想通了一些的孔颖达又道,“老夫也不是说完全免费,适当的收取成本就好,每个学子每年一千贯这个价格,也太高了,这会让各国君主,以为我大唐那是一个唯利是图的国家。”
某种意义上来说,孔颖达说的这话,也算有些道理,然而,却不是正理。
孙享福继续接话道,“孔祭酒是以为,我大唐每年教授给那些学子的知识,不值一千贯?”
这话说的孔颖达就不好接话了,知识是无价的,在大唐学到了知识的那些外籍学子回国之后,究竟依靠这些知识产生多大的利益,根本无法计算,无形之中,他就被孙享福引到了计算利益得失的慨念中来,这些,孔颖达一时半会,可就想不通了。
孙享福没等到他的回应,便继续道,“臣以为,大唐的知识是无价的,尤其是儒家经典,那些外籍学子交了高昂的学费,咱们就应该把咱们最宝贵的儒学经典教授给他们,让他们物超所值。孔祭酒既然如此心疼那些外籍学子的钱包,想来应该是会不遗余力的教授这些学子的,臣建议,朝廷最先给外籍学子,开放儒学专科。
另外,说到教育问题,前些日子,太原王氏子弟曾经找到过臣,想要出资在善阳为朝廷修建一所农业学院,臣以为,这乃是解国忧患的大义之举,请陛下准许的同时,下旨嘉奖太原王氏。”
在善阳建立一所学院,要是比照医学院的规模来的话,那至少要花费几十万贯,王家就这么白白的捐了,要说这里面没有什么猫腻,朝堂上的大臣们是不信的,这事,孙享福此前在跟李世民闲聊的时候,就曾经提起过,有白得的便宜,李世民自然是不会放过的,今天,正式拿出来商议,自然是要给这个善阳农学院定级,走正规程序,将其收归朝廷。
“陛下,臣以为,农学院,不应该建立在善阳,应该建立在长安。”
待得李世民与侍中王圭眼神交流一番,准备把这事定下来的时候,便有人跳出来说话了,乃是吏部员外郎杨基,他是弘农杨氏的嫡系子弟。
他此言一出后,众多关陇世家也纷纷出言附议,认为,教育乃是国之根本,理应放在首都,方便朝廷掌握,甚至,有人建言,将善阳医学院也迁到长安来,连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等孙享福的政治盟友,也有出班附议的架势,但他们知道,孙享福可能还有自己的说辞,选择先看看情况。
现在上早朝议事的,也就是一百多个官员,孙享福这半年都在长安,对于这些人的姓名出生,也大多有所了解,这些出来阻止的,大多都是关陇集团的人,他们不希望把这些代表国家重心的东西,放在关中以外的地方。
因为,关中越是发达,对于他们这些地头蛇来说,就越是有利,像孙享福发展渭南,就得到了他们的鼎力支持,只要你在这边做产业,他们就多多少少能够跟着受益,把学院集中到长安,那么长安的人口,商业必然更加发达,他们开设的青楼酒馆商铺的生意也会更加好做,可别以为古人就不懂经济,就算他们不懂,这些年在孙享福各种商业手段的运作下,也学会了不少,开始有一些商业眼光了,这也算是他们的成长吧!
孔颖达不知道为什么话题就被他们转到了,农学院该建在哪里这个问题上来,似乎,大家都选择了无视他刚才所提出的问题,老人家一时想不通,也只好先跟着大家看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