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矿的问题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孙享福再度被一个千古名城的品德所折服,也难怪历史上李世民会赋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赠给萧瑀,他可真是一位仁德兼备,忠于国家的诚臣智者。
当然,萧瑀这么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新的科举制度背锅,借势再度退下来,让更多李世民的铁杆能够有机会上位,或者给李世民一个调整人事的机会,是他们之间的一种政治默契,据记载,这位可是六度罢相的主。
正事还是要继续谈,搞懂了萧瑀的心思之后,孙享福又道,“如此,下官便以萧相的名义,提前发布整套科举的制度,也好让全国各地的考生,早日根据制度准备应考。”
“嗯,一切都依你的想法实行,最好把考题也设计来出,老夫在这种比较新颖的机谋方面不如你,就只负责执行就好。”
萧瑀对于孙享福的才能,早就充分认可了,如果是以别的大臣的处事风格,肯定不会像他这么牛气一改到底,他们会考虑各方反应,畏首畏尾的同时,选择一些妥协或者平衡的办法,而几度沉浮的萧瑀却是不怕,做的彻底才是他一贯的风格。
历史上的他,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就一直都是急先锋,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劝不住他,已至生出一些矛盾,这也算是他的一种性格吧!只要是他认定了是好的事情,他就会坚决的执行,不计较对于他自己本人名利方面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李世民喜欢用他的原因之一。
“如此的话,还请萧相让朝廷各部门尽快上报所缺人手数量,专业,以及特殊要求,这样,咱们就能根据各部门所缺少的人才,针对性的取士,至于地方,根据人口户数不同,咱们限定一个标准配备就好,让获取了文凭的考生,自行选择实习地点,如此的话,对外,咱们也有个合理的说法。”
把科举,办成是一场朝廷各部衙门根据岗位对社会展开的一次招聘会,这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只要执行的好,像宋朝,明朝那种被冗官拖垮的现象,大唐应该就不会出现了。
缺什么人,就招什么,谁家都是这样,合情合理,别人挑不出毛病。
这种制度一旦形成,今后在官员满员,没有空缺的时候,不开科考,也属于正常。
不让所有人都把晋身的希望放在科举上,那么其它方面出头的渠道就变的更加重要起来,这样,职场上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朝廷只是供养少部分实习生,而且只负担他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话,其实待遇也就跟一个普通工人差不多,一届就算取士过千人,花费也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之后要成为官员的实习生,首先需要得到各部门领导的认可,地方官,还需要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那么,大部份官员上任的时候,其实都已经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这样会让朝廷所有的职能部门运转的时候,更加高效。
而在地方任职的官员,为了保持群众基础,也不敢肆意的贪赃枉法,欺压民众,吏治做到这样,基本在大方向上就不会出问题了。
考题的事情,孙享福还要慢慢琢磨,争对各种专业人士的需求量,他需要设置不同程度的难易程度。
像文科官员,朝廷肯定缺,但报考的人数也会很多,把题目设置的难一点,就能将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久而久之,他们会自动往好考,容易当主官的专业上转移,就好像唐朝科考历史上刚开始比较热门,后来却被废除的秀才科一样,中奖率太低,久了自然就没人考了。
人逐利,其本质并没有什么错,施政者只要做好引导,问题基本就能解决。
谈完了科举方面的事情,孙享福又和马周谈起了渭南新城的事情,没有去现场看过,孙享福并不知道整个新城的具体进展,当然,他也不是渭南新城的负责人,这事也轮不到他具体管,他只是根据朝廷的征发任务,跟马周进行一些需求上面的磋商而已。
“马总督,新城的总体进展,我就不问了,现在,你先告诉我,冶炼厂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产,二十多万大军的武器装备,也就只有渭南大冶炼厂能够快速满足了。”
“如果幸福村的技术工能够多派一些过来的话,春节以前,冶炼厂就可以开始生产,只不过,咱们的工厂那么大,只怕各色金属矿石到时候会供应不上。”马周面有难色的道。
渭南新城的大冶炼作坊,在主体建筑完工之后已经取名叫做大唐冶炼厂,是渭南新城最先开始动工建筑的项目,从开始建造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基础的生产车间房屋全部都建设完毕,车间内的生产线建造,却需要慢慢摸索建造,其实大多也是将幸福村冶炼作坊的各种设施和生产流水线放大,增多而已,只是由于技术工人太少的原因,相比于建房子来说,进度上慢了很多。
孙享福知道,即便这个冶炼厂建的再大,头两年的时候,估计也只能上一两条生产线,因为工匠需要时间来培养,以这个时期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一个钢铁厂的生产工人,可能需要花费后世成倍的时间。
所以,急是急不来的,索性现在社会需求上,现在也没有后世那么大,能够比之前造东西的速度快上个一两倍,已经足够让全世界颤抖了。
“马总督,矿的事情,你在报纸上面刊登一条消息出去,差不多就能解决,你就说朝廷要对外出售境内的矿产,无论金银铜铁,具备一定开采能力的世家,或者,州县集体,甚至百姓自发组织的集体,都可以来议价,他们除了能够用开采出来的矿石来抵用开采权之外,还能直接购买矿产,自行开采,不过,卖出去的矿产,需要跟朝廷签订一些供货协议。”
孙享福此话一出,马周顿时有种看到了善阳招商引资计划的那种感觉,连忙追问道,“孙都督,这矿产乃是朝廷的资源,国家的公产,卖给私人,会不会不妥?”
“怎么会不妥呢!那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卖给百姓开采,朝廷马上就有的用不说,还能赚取一大笔收入,本督手上有陛下的征发令,这些卖出去的矿产,便当作是本督征发朝廷的一项吧!”
李世民给孙享福的征发特权,他第一次就用在皇家产业上。第二次又用在了朝廷资源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向百姓伸手的意思,倒是叫杜如晦干着急半天。
然之后,孙享福又就矿产项目的具体运转,说起了自己的建议,听的马周和萧瑀脸上是异彩连连。
由于这个时期的技术原因,开采矿物,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项目,一般都是由官府,或者实力强大的世家来控制,虽然有暴利,却只是富了少数的世家和权贵阶级,并没有起到富民的作用,反而,会因为官府或世家子缺采矿的劳工,而坑害很多老百姓。
朝廷现在需要价值千万贯的军械,钢铁类居多,那么在矿上面的需求,势必会暴增,孙享福将切入点放在矿上面,不仅是想要解决军队的军械问题,还想借此机会,给矿业制定规矩,让其变成一个能够给百姓带来福利的资源产业。
首先,孙享福设置了购买朝廷矿产的一些条件,买家要买矿产可以,像在北地参与拍卖的那些世家一样,拿地,你得证明你具有开发田地的实力,那么开矿,你得证明你有一定的开采能力。
然后,朝廷只接受拿开采出来的矿石,来抵扣购买矿产的大部分费用,跟朝廷签订稳定的供矿协议,或者直接把开采出来的矿产作价卖给冶炼厂都行。
这样,朝廷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将许多已经探查出来,却没有能力开采的矿场盘活,让他们源源不断的将矿石送到冶炼厂来。
而且,孙享福将受众面放的非常广,比如,一个县,或者一个州郡有矿资源,那么,可以由县衙或者州府出面,甚至地方民壮自己组织起来,跟朝廷签订协议,然后开采,其中七成的产出,用来抵扣向朝廷购买矿场的费用,另外三成,则是可以变卖成钱,给所有参加开矿的工人分福利。
这就会让一些有矿产资源地区的百姓,增加一笔除田地产出之外的收入,毕竟,除了农忙时间,普通百姓,还是有很多空余时间用来劳作的,尤其是现在粮食价格便宜,百姓去开矿卖出来的钱,比种田得到的钱还多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去开矿,放弃种田,这也算是对市场的一种调节。
相信,对于这种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优质产业,世家子弟肯定是很有兴趣的,看看人家韦家,只是在关中买下几座煤矿,现在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要知道,铁,可是不愁销路的贵重物品,比煤值钱的多,这种产业,那个世家不想要?
想要,可以,都来争呗,孙享福正愁军费没着落呢!卖掉几个矿,把军费所需全部弄出来,再去抢别的国家几倍的矿回来,这笔生意不要太划算。
而且,金属矿物的产量丰富起来了,会大大的推进这个国家的发展,这就是一些看不见的好处了。
“下官多问一句,是不是所有参与矿产项目的工人,都要像善阳那样,签订一份劳动协议?”
“马总督当真是聪慧过人,一点就通,为了让投身矿物开采事业的百姓能够切切实实的享受到劳动成果,所有购买,或者跟朝廷签订开采协议的家族,或组织,都应该和雇工,或者其它形式存在的劳动者,签订协议,保障他们利益的同时,方便朝廷对整个行业的管理。”
“孙都督之才,才是令人望之不及,如此的话,对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咱们也要全面盘查一次,这还需要萧相尽快给地方官出台政令,下官以为,出售矿产,也可以像善阳那样搞一次拍卖会,其它地方且不说,关中的和洛阳这些可以快速到达长安的地方,需要先弄起来,也好尽快让矿石能够运送到冶炼厂。”
确定了怎么干,以马周的才能,根本不需要孙享福多交待,孙享福比较认同他的后续计划,点头道“可以,尽快的运作起来,最好在年底前,各方矿场的矿石,已经提前运到冶炼厂了。”
“下官明白,不过,除此之外,我渭南新城其它的产业,可都是要到明年才会开始运转,对于都督其它方面的征发任务的帮助,就十分有限了,还请都督多想办法自行解决才好。”
明年幸福村的各项产业确实能够开始生产,但是,翻过年来,马上就又会进入春耕农忙时期,百姓们都需要回去田地里劳作一段时间,在夏粮收割以前,倒真是没有太多时间做军备方面的事情。
不过,现在武器,衣物,和食物方面的问题,孙享福已经解决了大半,剩余的,并没多么难以完成。
告辞了他们二人,孙享福没有直接回家,趁着天还没黑,直往兵部而去,在没有看到过去兵部征调战备物资的资料以前,他还真是有点两眼一抹黑的感觉。
孙享福再度被一个千古名城的品德所折服,也难怪历史上李世民会赋一首‘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勇夫安知义,智者必怀仁’赠给萧瑀,他可真是一位仁德兼备,忠于国家的诚臣智者。
当然,萧瑀这么做的目的,也不仅仅是为了新的科举制度背锅,借势再度退下来,让更多李世民的铁杆能够有机会上位,或者给李世民一个调整人事的机会,是他们之间的一种政治默契,据记载,这位可是六度罢相的主。
正事还是要继续谈,搞懂了萧瑀的心思之后,孙享福又道,“如此,下官便以萧相的名义,提前发布整套科举的制度,也好让全国各地的考生,早日根据制度准备应考。”
“嗯,一切都依你的想法实行,最好把考题也设计来出,老夫在这种比较新颖的机谋方面不如你,就只负责执行就好。”
萧瑀对于孙享福的才能,早就充分认可了,如果是以别的大臣的处事风格,肯定不会像他这么牛气一改到底,他们会考虑各方反应,畏首畏尾的同时,选择一些妥协或者平衡的办法,而几度沉浮的萧瑀却是不怕,做的彻底才是他一贯的风格。
历史上的他,在改革这个问题上,就一直都是急先锋,连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劝不住他,已至生出一些矛盾,这也算是他的一种性格吧!只要是他认定了是好的事情,他就会坚决的执行,不计较对于他自己本人名利方面的影响,这一点,也是李世民喜欢用他的原因之一。
“如此的话,还请萧相让朝廷各部门尽快上报所缺人手数量,专业,以及特殊要求,这样,咱们就能根据各部门所缺少的人才,针对性的取士,至于地方,根据人口户数不同,咱们限定一个标准配备就好,让获取了文凭的考生,自行选择实习地点,如此的话,对外,咱们也有个合理的说法。”
把科举,办成是一场朝廷各部衙门根据岗位对社会展开的一次招聘会,这就是孙享福的目的,只要执行的好,像宋朝,明朝那种被冗官拖垮的现象,大唐应该就不会出现了。
缺什么人,就招什么,谁家都是这样,合情合理,别人挑不出毛病。
这种制度一旦形成,今后在官员满员,没有空缺的时候,不开科考,也属于正常。
不让所有人都把晋身的希望放在科举上,那么其它方面出头的渠道就变的更加重要起来,这样,职场上才会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这个制度实行之后,朝廷只是供养少部分实习生,而且只负担他们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话,其实待遇也就跟一个普通工人差不多,一届就算取士过千人,花费也是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而之后要成为官员的实习生,首先需要得到各部门领导的认可,地方官,还需要得到当地百姓的认可,那么,大部份官员上任的时候,其实都已经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群众基础,这样会让朝廷所有的职能部门运转的时候,更加高效。
而在地方任职的官员,为了保持群众基础,也不敢肆意的贪赃枉法,欺压民众,吏治做到这样,基本在大方向上就不会出问题了。
考题的事情,孙享福还要慢慢琢磨,争对各种专业人士的需求量,他需要设置不同程度的难易程度。
像文科官员,朝廷肯定缺,但报考的人数也会很多,把题目设置的难一点,就能将大部分人排除在外,久而久之,他们会自动往好考,容易当主官的专业上转移,就好像唐朝科考历史上刚开始比较热门,后来却被废除的秀才科一样,中奖率太低,久了自然就没人考了。
人逐利,其本质并没有什么错,施政者只要做好引导,问题基本就能解决。
谈完了科举方面的事情,孙享福又和马周谈起了渭南新城的事情,没有去现场看过,孙享福并不知道整个新城的具体进展,当然,他也不是渭南新城的负责人,这事也轮不到他具体管,他只是根据朝廷的征发任务,跟马周进行一些需求上面的磋商而已。
“马总督,新城的总体进展,我就不问了,现在,你先告诉我,冶炼厂最快什么时候可以开始生产,二十多万大军的武器装备,也就只有渭南大冶炼厂能够快速满足了。”
“如果幸福村的技术工能够多派一些过来的话,春节以前,冶炼厂就可以开始生产,只不过,咱们的工厂那么大,只怕各色金属矿石到时候会供应不上。”马周面有难色的道。
渭南新城的大冶炼作坊,在主体建筑完工之后已经取名叫做大唐冶炼厂,是渭南新城最先开始动工建筑的项目,从开始建造到现在,已经持续了大半年时间,基础的生产车间房屋全部都建设完毕,车间内的生产线建造,却需要慢慢摸索建造,其实大多也是将幸福村冶炼作坊的各种设施和生产流水线放大,增多而已,只是由于技术工人太少的原因,相比于建房子来说,进度上慢了很多。
孙享福知道,即便这个冶炼厂建的再大,头两年的时候,估计也只能上一两条生产线,因为工匠需要时间来培养,以这个时期人们的文化水平和学习能力,培养一个钢铁厂的生产工人,可能需要花费后世成倍的时间。
所以,急是急不来的,索性现在社会需求上,现在也没有后世那么大,能够比之前造东西的速度快上个一两倍,已经足够让全世界颤抖了。
“马总督,矿的事情,你在报纸上面刊登一条消息出去,差不多就能解决,你就说朝廷要对外出售境内的矿产,无论金银铜铁,具备一定开采能力的世家,或者,州县集体,甚至百姓自发组织的集体,都可以来议价,他们除了能够用开采出来的矿石来抵用开采权之外,还能直接购买矿产,自行开采,不过,卖出去的矿产,需要跟朝廷签订一些供货协议。”
孙享福此话一出,马周顿时有种看到了善阳招商引资计划的那种感觉,连忙追问道,“孙都督,这矿产乃是朝廷的资源,国家的公产,卖给私人,会不会不妥?”
“怎么会不妥呢!那些东西放着也是放着,卖给百姓开采,朝廷马上就有的用不说,还能赚取一大笔收入,本督手上有陛下的征发令,这些卖出去的矿产,便当作是本督征发朝廷的一项吧!”
李世民给孙享福的征发特权,他第一次就用在皇家产业上。第二次又用在了朝廷资源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向百姓伸手的意思,倒是叫杜如晦干着急半天。
然之后,孙享福又就矿产项目的具体运转,说起了自己的建议,听的马周和萧瑀脸上是异彩连连。
由于这个时期的技术原因,开采矿物,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项目,一般都是由官府,或者实力强大的世家来控制,虽然有暴利,却只是富了少数的世家和权贵阶级,并没有起到富民的作用,反而,会因为官府或世家子缺采矿的劳工,而坑害很多老百姓。
朝廷现在需要价值千万贯的军械,钢铁类居多,那么在矿上面的需求,势必会暴增,孙享福将切入点放在矿上面,不仅是想要解决军队的军械问题,还想借此机会,给矿业制定规矩,让其变成一个能够给百姓带来福利的资源产业。
首先,孙享福设置了购买朝廷矿产的一些条件,买家要买矿产可以,像在北地参与拍卖的那些世家一样,拿地,你得证明你具有开发田地的实力,那么开矿,你得证明你有一定的开采能力。
然后,朝廷只接受拿开采出来的矿石,来抵扣购买矿产的大部分费用,跟朝廷签订稳定的供矿协议,或者直接把开采出来的矿产作价卖给冶炼厂都行。
这样,朝廷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就能将许多已经探查出来,却没有能力开采的矿场盘活,让他们源源不断的将矿石送到冶炼厂来。
而且,孙享福将受众面放的非常广,比如,一个县,或者一个州郡有矿资源,那么,可以由县衙或者州府出面,甚至地方民壮自己组织起来,跟朝廷签订协议,然后开采,其中七成的产出,用来抵扣向朝廷购买矿场的费用,另外三成,则是可以变卖成钱,给所有参加开矿的工人分福利。
这就会让一些有矿产资源地区的百姓,增加一笔除田地产出之外的收入,毕竟,除了农忙时间,普通百姓,还是有很多空余时间用来劳作的,尤其是现在粮食价格便宜,百姓去开矿卖出来的钱,比种田得到的钱还多的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去开矿,放弃种田,这也算是对市场的一种调节。
相信,对于这种可以一代代传下去的优质产业,世家子弟肯定是很有兴趣的,看看人家韦家,只是在关中买下几座煤矿,现在富裕到了什么程度?
要知道,铁,可是不愁销路的贵重物品,比煤值钱的多,这种产业,那个世家不想要?
想要,可以,都来争呗,孙享福正愁军费没着落呢!卖掉几个矿,把军费所需全部弄出来,再去抢别的国家几倍的矿回来,这笔生意不要太划算。
而且,金属矿物的产量丰富起来了,会大大的推进这个国家的发展,这就是一些看不见的好处了。
“下官多问一句,是不是所有参与矿产项目的工人,都要像善阳那样,签订一份劳动协议?”
“马总督当真是聪慧过人,一点就通,为了让投身矿物开采事业的百姓能够切切实实的享受到劳动成果,所有购买,或者跟朝廷签订开采协议的家族,或组织,都应该和雇工,或者其它形式存在的劳动者,签订协议,保障他们利益的同时,方便朝廷对整个行业的管理。”
“孙都督之才,才是令人望之不及,如此的话,对于全国的矿产资源,咱们也要全面盘查一次,这还需要萧相尽快给地方官出台政令,下官以为,出售矿产,也可以像善阳那样搞一次拍卖会,其它地方且不说,关中的和洛阳这些可以快速到达长安的地方,需要先弄起来,也好尽快让矿石能够运送到冶炼厂。”
确定了怎么干,以马周的才能,根本不需要孙享福多交待,孙享福比较认同他的后续计划,点头道“可以,尽快的运作起来,最好在年底前,各方矿场的矿石,已经提前运到冶炼厂了。”
“下官明白,不过,除此之外,我渭南新城其它的产业,可都是要到明年才会开始运转,对于都督其它方面的征发任务的帮助,就十分有限了,还请都督多想办法自行解决才好。”
明年幸福村的各项产业确实能够开始生产,但是,翻过年来,马上就又会进入春耕农忙时期,百姓们都需要回去田地里劳作一段时间,在夏粮收割以前,倒真是没有太多时间做军备方面的事情。
不过,现在武器,衣物,和食物方面的问题,孙享福已经解决了大半,剩余的,并没多么难以完成。
告辞了他们二人,孙享福没有直接回家,趁着天还没黑,直往兵部而去,在没有看到过去兵部征调战备物资的资料以前,他还真是有点两眼一抹黑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