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四章 必战(上)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qg24.net】,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早年间,关羽跟随刘备救援徐州,亲眼目睹曹操大军肆意屠杀黔首,使得诸多城池化作坟场,侥幸脱身者日夜血泪呼号。关羽出身卑微,对百姓抱着天然的同情,他不能容忍这样的残暴,故而对曹操深恶痛绝。
他又曾经被迫屈身于曹氏麾下,却得到曹操允准,始终保留着刘备臣子的身份。在那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曹操恢弘豪迈的气度、求贤若渴的诚意,亲眼目睹了一位足以平定天下的英雄。
所以关羽对曹操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在关羽眼中,曹操既是恶贼,也是英雄,更又几分彼此的友善存留。关羽性格刚矜、极重忠义,通常对人的判断自有其底线,底线还特别高。唯独面对曹操的时候,这底线是实实在在降低了。
但这一次,关羽的底线没法再降。
曹操的举动,突破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底线,其倒行逆施,仿佛是在向全天下心存汉室之人宣战。这样的事,恐怕也只有曹操才做得出来。
在这一刻,关羽仿佛看见了鬓发斑白的曹操按着腰间佩剑,在万军之中面对来敌,哈哈狂笑的样子。
“曹公,这就是你想要的么?”关羽捋了捋及腹长髯,喃喃自语:“你要一场大战,我就给你一场大战!”
转身落座,关羽沉声吩咐道:“遣人催一催续之,让他尽快回来!”
廖化和杨仪对视一眼。
两人都记得,方才廖化发问的时候,关羽还说,续之得到消息只会更快,大概已经在回来的路上。
显然关羽心中的情绪,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激动得多。
廖化恭谨躬身:“遵命!”
当下便有军使策马而出,直奔乐乡。
这些日子,雷远正以乐乡和岑坪两地为中心,集聚交州兵力。
有一点关羽没有猜错,雷远得到北面军报的速度不会慢于江陵的前将军府,很多时候,或许还更快一些。
荆州方面对情报的侦知传递,主要通过地方屯民和驻军系统,而雷远更多依靠商旅。他的庐江雷氏宗族,本就是荆、交两州商贾背后的大推手之一,近年来通过商路拓展,与荆州、交州以外的诸多势力展开联络,愈发耳聪目明。
中原各地的军情传往荆州,或者通过文聘所据的江夏北部,或者通过乐进所在的襄樊,那都是曹军经营已久的军镇,难免有所阻碍。而雷远所依赖的,则是遍布于瓯脱间的蛮夷。
这些蛮夷渠帅、酋长本身的力量并不足论,却是南方特产向北走私的最好伙伴。他们世世代代栖身的深山溪谷之间,便是运输货物的动脉。哪怕蛮夷与汉家少往来,很难鉴别出有效的情报,但这回出了这么大的事,总会有汉化较深、较有见识的渠帅明白其重要性。
所以,就在同一天,雷远也已经知道了许都发生之事,知道了曹操将欲代汉。
拿到消息的时候,雷远正领着本部的扈从骑兵并及马岱所部,往岑坪方向迎接从苍梧调来的交州军主力。
这一支兵力合计一万五千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将领包括寇封、吴班、雷铜、贺松等人在内。由于此刻荆州全境都在稳固管控之下,故而他们越过灵渠之后,乘舟沿湘水向北,直放洞庭,再转入灃水,至岑坪。
因为沿途都坐大舟,没什么体力消耗,哪怕长驱上千里,将士们仍然士饱马腾,精神焕发。将士们已提前知晓左将军亲来迎候,故而逐次下船登岸之时,各部都将本部旗帜高举、甲胄披挂,武器也都擦得雪亮,以彰显威风。
虽然将近三年没有大战,可当年尸山血海里冲杀出的老卒仍在,他们分队列阵严整如山,而一旦沿着道路行进,更有剽悍之气扑面而来。
这些年来中枢厚待武人,而雷远更是将武人们当作自己的亲族、乡党来看。他在交州开拓的同时,使将士们得到了田地家业,得到了功勋和财富,得到了远远超过想象的尊重,得到了为官为吏的前途。
故而眼前的将士们除了那种风霜摧折出的剽悍以外,又额外带着一股昂扬向上的得意劲头。
此时雷远简单介绍了曹操的作为,又讲了讲荆州方面可能的对应,便把军报递给部将们,让他们自己去看。
他本人则勒马立于高坡,眺望将士们行军。
将士们抬眼望去,只见雷远披轻甲,着戎服,悬长剑,跨骏马,姿态自如而威风凛凛。身后十数面帅旗大纛迎风飘扬、数十名将校簇拥,更似众星捧月。
建安二十一年之后,雷远已经三年没有亲自领兵上阵了。但这时候将士们见到他,依然能想起当日与雷远并肩作战的情形,想起他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想起得胜回乡之后,得到的那些丰厚赐予。
于是便有许多人大声欢呼起来,更有人欢欣地对身边的人道:“这便是我们的君侯!我们的将军!我们的宗主!”
还有人格外大声地嚷道:“是我们的小郎君啊!”
雷远听到了这喊声,于是循着声音向那处望去,见是一名面带瘢痕的都伯,便特别亲热地伸出手指向他点一点。将士们立即报之以更大声的鼓噪。
那名嚷着“小郎君”的都伯,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身边的同伴纷纷捶他表示羡慕。他咧着嘴,大声笑道:“我从擂鼓尖隘口就跟着小郎君,十年了!小郎君当年还夸赞过我呢!”
他激动万分的表情,雷远都看在眼里。但雷远已经不记得那都伯是谁。
当年雷远带领部众从灊山至江夏时,因为体制松散而得力的部属又少,迫使他事必躬亲,故而一路上认得了上千名将士。
后来随着他的地位越来越高,虽不能说居移体,养移气,可要关心的事毕竟太多。何况宗族部曲先后多次拆分,不断分配到部下将校的手中,所以他对基层将士终究不似原来那般熟悉。有些老部下太久不接触,竟已慢慢忘怀了。
这会儿隐约觉得那都伯眼熟,但怎也想不起他的姓名来。
雷远觉得有些羞愧。
他犹豫了一下,抬手示意:“子均!”
王平应声道:“在。”
“果然是从擂鼓尖就跟从我、还曾立功的老卒,不该只是个都伯。多半是犯过军法,遭受惩处的。你去查一查,那名将士叫什么,有什么经历。若没什么大问题……”
雷远从腰间解下短刀,交给王平:“就将这把短刀赐给他。就说,我期待他再立新功。”
“是!”
王平双手接过短刀,纵骑下坡。
他办事非常麻利,策马走了两趟,就问过了情形。然后雷远便见他高举着雷远的短刀,追上了渐渐远去的步卒队伍,将之郑而重之地交给了那名都伯。
都伯捧着短刀,显示欢欣跳跃着,然后才在同伴们的提醒下,奔出队列,向雷远所在的山坡郑重行了叩首大礼。
雷远再次向他挥了挥手。
于是那支队伍发出的欢呼声,瞬间就大了十倍。
在雷远身后,有人沉声道:“将军厚待将士们,而将士们敬仰将军。老宗主和小将军若还在,看到这时情形,不知会有多么高兴。”
说话的是贺松。
当年雷远的兄长、小将军雷脩战死,雷远临阵夺权,争取到了庐江雷氏部下极有实力的三名曲长支持,此后才能镇压叛乱,击退曹军。
当日的三名曲长,丁立战死于擂鼓尖上阻击张辽的战事,邓铜死于随雷远突袭葛陵,死守大军退路战死,现在只有曾任雷脩亲兵首领的贺松尚在。贺松也已经年近五旬了,似乎有些容易怀旧。
雷远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身在乱世之人容易满足罢了,我们可以对将士们更好些。”
“可是……”贺松犹豫了一下:“将军,按照你适才的说法,曹操此举,就是为了诱使我军北上作战。我们若去,岂不是正合了曹操的心意?这一仗无论胜负,将士们的折损绝不会小!”
贺松当年也是朝廷官军出身,曾破黄巾,出生入死。然而回乡后却发现,他在蒙阴县的家人被曹军屠戮一空。由此,贺松对曹军憎恨异常,对那个一手制造出了大乱世,造成亿兆黎庶死难的许都朝廷,也没什么好感。
说到这里,贺松顿了顿,再迟疑了片刻,又道:“将军,我不明白,曹操就算逼那小皇帝让位,与我们何干?”
早年间,关羽跟随刘备救援徐州,亲眼目睹曹操大军肆意屠杀黔首,使得诸多城池化作坟场,侥幸脱身者日夜血泪呼号。关羽出身卑微,对百姓抱着天然的同情,他不能容忍这样的残暴,故而对曹操深恶痛绝。
他又曾经被迫屈身于曹氏麾下,却得到曹操允准,始终保留着刘备臣子的身份。在那段时间里,他感受到了曹操恢弘豪迈的气度、求贤若渴的诚意,亲眼目睹了一位足以平定天下的英雄。
所以关羽对曹操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在关羽眼中,曹操既是恶贼,也是英雄,更又几分彼此的友善存留。关羽性格刚矜、极重忠义,通常对人的判断自有其底线,底线还特别高。唯独面对曹操的时候,这底线是实实在在降低了。
但这一次,关羽的底线没法再降。
曹操的举动,突破了所有人心照不宣的底线,其倒行逆施,仿佛是在向全天下心存汉室之人宣战。这样的事,恐怕也只有曹操才做得出来。
在这一刻,关羽仿佛看见了鬓发斑白的曹操按着腰间佩剑,在万军之中面对来敌,哈哈狂笑的样子。
“曹公,这就是你想要的么?”关羽捋了捋及腹长髯,喃喃自语:“你要一场大战,我就给你一场大战!”
转身落座,关羽沉声吩咐道:“遣人催一催续之,让他尽快回来!”
廖化和杨仪对视一眼。
两人都记得,方才廖化发问的时候,关羽还说,续之得到消息只会更快,大概已经在回来的路上。
显然关羽心中的情绪,远比他表现出来的要激动得多。
廖化恭谨躬身:“遵命!”
当下便有军使策马而出,直奔乐乡。
这些日子,雷远正以乐乡和岑坪两地为中心,集聚交州兵力。
有一点关羽没有猜错,雷远得到北面军报的速度不会慢于江陵的前将军府,很多时候,或许还更快一些。
荆州方面对情报的侦知传递,主要通过地方屯民和驻军系统,而雷远更多依靠商旅。他的庐江雷氏宗族,本就是荆、交两州商贾背后的大推手之一,近年来通过商路拓展,与荆州、交州以外的诸多势力展开联络,愈发耳聪目明。
中原各地的军情传往荆州,或者通过文聘所据的江夏北部,或者通过乐进所在的襄樊,那都是曹军经营已久的军镇,难免有所阻碍。而雷远所依赖的,则是遍布于瓯脱间的蛮夷。
这些蛮夷渠帅、酋长本身的力量并不足论,却是南方特产向北走私的最好伙伴。他们世世代代栖身的深山溪谷之间,便是运输货物的动脉。哪怕蛮夷与汉家少往来,很难鉴别出有效的情报,但这回出了这么大的事,总会有汉化较深、较有见识的渠帅明白其重要性。
所以,就在同一天,雷远也已经知道了许都发生之事,知道了曹操将欲代汉。
拿到消息的时候,雷远正领着本部的扈从骑兵并及马岱所部,往岑坪方向迎接从苍梧调来的交州军主力。
这一支兵力合计一万五千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精锐,将领包括寇封、吴班、雷铜、贺松等人在内。由于此刻荆州全境都在稳固管控之下,故而他们越过灵渠之后,乘舟沿湘水向北,直放洞庭,再转入灃水,至岑坪。
因为沿途都坐大舟,没什么体力消耗,哪怕长驱上千里,将士们仍然士饱马腾,精神焕发。将士们已提前知晓左将军亲来迎候,故而逐次下船登岸之时,各部都将本部旗帜高举、甲胄披挂,武器也都擦得雪亮,以彰显威风。
虽然将近三年没有大战,可当年尸山血海里冲杀出的老卒仍在,他们分队列阵严整如山,而一旦沿着道路行进,更有剽悍之气扑面而来。
这些年来中枢厚待武人,而雷远更是将武人们当作自己的亲族、乡党来看。他在交州开拓的同时,使将士们得到了田地家业,得到了功勋和财富,得到了远远超过想象的尊重,得到了为官为吏的前途。
故而眼前的将士们除了那种风霜摧折出的剽悍以外,又额外带着一股昂扬向上的得意劲头。
此时雷远简单介绍了曹操的作为,又讲了讲荆州方面可能的对应,便把军报递给部将们,让他们自己去看。
他本人则勒马立于高坡,眺望将士们行军。
将士们抬眼望去,只见雷远披轻甲,着戎服,悬长剑,跨骏马,姿态自如而威风凛凛。身后十数面帅旗大纛迎风飘扬、数十名将校簇拥,更似众星捧月。
建安二十一年之后,雷远已经三年没有亲自领兵上阵了。但这时候将士们见到他,依然能想起当日与雷远并肩作战的情形,想起他东征西讨,所向披靡的辉煌战绩,想起得胜回乡之后,得到的那些丰厚赐予。
于是便有许多人大声欢呼起来,更有人欢欣地对身边的人道:“这便是我们的君侯!我们的将军!我们的宗主!”
还有人格外大声地嚷道:“是我们的小郎君啊!”
雷远听到了这喊声,于是循着声音向那处望去,见是一名面带瘢痕的都伯,便特别亲热地伸出手指向他点一点。将士们立即报之以更大声的鼓噪。
那名嚷着“小郎君”的都伯,更是激动得满脸通红,身边的同伴纷纷捶他表示羡慕。他咧着嘴,大声笑道:“我从擂鼓尖隘口就跟着小郎君,十年了!小郎君当年还夸赞过我呢!”
他激动万分的表情,雷远都看在眼里。但雷远已经不记得那都伯是谁。
当年雷远带领部众从灊山至江夏时,因为体制松散而得力的部属又少,迫使他事必躬亲,故而一路上认得了上千名将士。
后来随着他的地位越来越高,虽不能说居移体,养移气,可要关心的事毕竟太多。何况宗族部曲先后多次拆分,不断分配到部下将校的手中,所以他对基层将士终究不似原来那般熟悉。有些老部下太久不接触,竟已慢慢忘怀了。
这会儿隐约觉得那都伯眼熟,但怎也想不起他的姓名来。
雷远觉得有些羞愧。
他犹豫了一下,抬手示意:“子均!”
王平应声道:“在。”
“果然是从擂鼓尖就跟从我、还曾立功的老卒,不该只是个都伯。多半是犯过军法,遭受惩处的。你去查一查,那名将士叫什么,有什么经历。若没什么大问题……”
雷远从腰间解下短刀,交给王平:“就将这把短刀赐给他。就说,我期待他再立新功。”
“是!”
王平双手接过短刀,纵骑下坡。
他办事非常麻利,策马走了两趟,就问过了情形。然后雷远便见他高举着雷远的短刀,追上了渐渐远去的步卒队伍,将之郑而重之地交给了那名都伯。
都伯捧着短刀,显示欢欣跳跃着,然后才在同伴们的提醒下,奔出队列,向雷远所在的山坡郑重行了叩首大礼。
雷远再次向他挥了挥手。
于是那支队伍发出的欢呼声,瞬间就大了十倍。
在雷远身后,有人沉声道:“将军厚待将士们,而将士们敬仰将军。老宗主和小将军若还在,看到这时情形,不知会有多么高兴。”
说话的是贺松。
当年雷远的兄长、小将军雷脩战死,雷远临阵夺权,争取到了庐江雷氏部下极有实力的三名曲长支持,此后才能镇压叛乱,击退曹军。
当日的三名曲长,丁立战死于擂鼓尖上阻击张辽的战事,邓铜死于随雷远突袭葛陵,死守大军退路战死,现在只有曾任雷脩亲兵首领的贺松尚在。贺松也已经年近五旬了,似乎有些容易怀旧。
雷远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身在乱世之人容易满足罢了,我们可以对将士们更好些。”
“可是……”贺松犹豫了一下:“将军,按照你适才的说法,曹操此举,就是为了诱使我军北上作战。我们若去,岂不是正合了曹操的心意?这一仗无论胜负,将士们的折损绝不会小!”
贺松当年也是朝廷官军出身,曾破黄巾,出生入死。然而回乡后却发现,他在蒙阴县的家人被曹军屠戮一空。由此,贺松对曹军憎恨异常,对那个一手制造出了大乱世,造成亿兆黎庶死难的许都朝廷,也没什么好感。
说到这里,贺松顿了顿,再迟疑了片刻,又道:“将军,我不明白,曹操就算逼那小皇帝让位,与我们何干?”